APP下载

援疆支教助推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新模式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2021-12-09刘庆生吴晓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带队援疆支教

刘庆生, 吴晓星

(1.淮南师范学院 学生处,安徽 淮南 232038; 2.合肥师范学院 就业创业工作处,安徽 合肥 230601)

2017年7月9日至11日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新疆喀什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口援疆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治疆方略和援疆工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聚焦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教育援疆,着力提升教育质量[1]。

鉴于此,安徽省援疆支教高校(淮南师范学院)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改变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根据安徽省教育工委援疆工作意见,秉承服务国家、服务西部的理念,学校从2018年下半年起,分三年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每年的上、下半年分别遴选4位援疆支教带队教师率领96名支教师范生共百人师生团开展援疆支教工作。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前期针对已完成支教任务的一、二、三批学生开展思政实践教育调研的基础上,面向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新模式。

一、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

(一)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2020年1月对淮南师范学院三批援疆支教学生共计发放28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8份。其中男生103人,女生175人;文科生146人,理、工科生35人,艺、体生97人(表 1)。

表1 被试学生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改编杨彬《支教大学生思政研究调查问卷》,问卷题型主要分为:援疆支教大学生的思政实践教育现状及需求、援疆支教大学生开展思政实践教育的途径等方面,涉及20个相关问题[2]。

(三)施测过程

以教学班为单位,借助班主任、辅导员对三批援疆支教大学生采取全员发放问卷的形式,规定时间集体收回。所有回收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援疆支教大学生的思政实践教育现状

调查中发现有56%的援疆支教大学生忙于教学工作,无暇关注个人的思政教育;有12%的同学会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去关注个人思政教育;仅有6%的同学会向受援学校或带队教师提出创新开展思政实践教育活动的想法(表2),优秀大学生群体代表的思政实践教育现状堪忧。

支教学生响应国家号召,远离家乡,支援西部边疆基础教育事业发展[3]。由于他们身处异地,首次尝试在受援学校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环境的陌生和教学技能的欠缺,造成支教大学生在前期的实际工作中如履薄冰,因而无法及时关注个人思政教育路径的创新及培养。

援疆带队教师在受援地区不仅需要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按时完成受援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还亟需密切关注青年学子的思想教育。“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思想层面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为师生顺利完成援疆支教工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表2 援疆支教大学生思政实践教育现状

(二)援疆支教大学生的思政实践教育需求

调研中发现,援疆支教大学生在和田地区接受思政教育,特殊环境下他们对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方面内容的心理需求较为迫切(表3)。

新疆和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当地人民对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具有迫切的需求;异域特有的风俗人情吸引着身处异乡的支教大学生积极融入其中,感受大美新疆的魅力,但同学们在开心快乐的同时也加深了思乡之情;受援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国家对于当地的政治安全工作尤为关注,正确而有效的思想引领是当地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鉴于此,支教大学生对于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方面的思想政治活动内容的需求较为强烈。

表3 援疆支教大学生思政实践教育需求

援疆学子在和田地区开展义务支教的过程中,具备强大的思想政治保障体系,有助于提升同学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激情和干劲,这无疑将为大学生在受援学校彰显率先垂范、创优争先的优良表现奠定坚实基础。

(三)援疆支教大学生的思政实践教育途径

由表4可知,对于援疆支教学子开展思政实践教育需要内、外力共同作用,但相比较而言,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援疆高校精心组织、受援地区环境渲染和援疆带队教师监管。

表4 援疆支教大学生开展思政实践教育途径

援疆大学生支教期间,主要受到援疆高校、受援学校和援疆带队教师三方面的共同监管,因此这三者缺一不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监管三方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在援疆支教学子思政教育方面各司其职,同向同行,齐抓共管,从而凸显三方协调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新援疆支教大学生思政实践育人对策

基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援疆高校和受援地区针对支教大学生的思政实践教育管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因此,本文坚持目标导向,创新提出新时代援疆支教大学生思政实践育人新模式。

(一)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政策解读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国家已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作出了重要说明,在此基础上,对于援疆支教大学生这一特殊先进群体在受援地区如何有效开展思政实践教育,援疆高校应理清思路,拓宽思维,为援疆学子积极构筑思想认知提升计划。

(二)援疆支教大学生思政实践育人对策

1.改善援疆支教大学生思政实践育人现状

援疆支教工作是国家赋予高校的一项光荣政治任务。根据新疆和田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淮南师范学院严把支教师生的筛选关,选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带队,支教大学生来自学校师范类专业的优秀高年级学生,师生协力共同推动和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支教学子初上讲台,面对角色的快速转变(学生—老师),难免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和调整[5]。转变为教师角色以后,教书育人成为援疆大学生们的日常工作,育人的前提是大学生个人的自我思想认知达到质的提升。因此,亟需借助支教学子在受援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契机,利用大家的亲身感受和经历,传递思政教育正能量,树立榜样示范意识,打通“先进”带动“后进”渠道,大力改善全体支教学子的思政实践教育现状,争取在援疆期间打造一批思想政治过硬的大学生支教优秀团队。

2.整合三方资源实施援疆支教大学生思政实践育人

由于援疆高校每年每批安排的援疆支教大学生人数较多,到达和田之后,大学生将会被随机分派到受援地区多所不同地点的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援疆支教带队教师尝试定时、定点地利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对全体支教学生开展思政实践教育,但难度较大。根据个人援疆带队的教育经验,建议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三方资源(援疆高校、受援地区和援疆管理教师)对援疆支教学子开展“思政云”课堂教学,具体教育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三方面(图1)。

图1 援疆支教大学生思政实践教育图

3.创新采用“三维一网”协同教育体系,拓展援疆支教学子思政实践育人新模式

由表4可知,针对援疆支教学子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主要依靠援疆高校、援疆带队教师和受援地区三个层面协同发力。

(1)援疆高校首先从校内优秀师生遴选、选派时间安排等方面为援疆支教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保障;(2)受援地区应从本地民族特色文化入手,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渲染当地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也可通过鼓励支教大学生积极参与当地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娱乐,在娱乐中渗透思政教育入脑、入心;(3)援疆支教带队教师作为支教大学生的异乡“父母”,需要确保师生交流顺畅,教师充分发挥沟通技巧将思政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生思想中;(4)支教带队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支教大学生代表,集中进行思政理论教育学习和沙龙等活动,通过先进大学生代表的帮—传—带效应,助力援疆精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5)在和田支教期间,支教大学生对于在异乡教学和生活中每天的所见所闻,都有一定的思想感悟,带队教师可动员同学们记录自己援疆支教的思想成长,并定时整理、上交,援疆结束后,支教学子手中的思想记录日记将会成为大家一生的宝贵记忆和财富,这将是开展高校思政实践育人的有效做法(图2)。

针对援疆支教大学生开展思政实践育人工作是新时代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这仅仅依靠单方面发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创新提出“三维一网”协同思政育人模式,助力完成援疆支教学子的思政实践教育目标。

具体的“三维”层面主要涉及援疆高校的精心组织、受援地区思政环境的渲染和援疆管理教师监管到位(图2)。“三维一网”协同思政育人模式主要借助互联网平台,依托“三维”的相互协作,主要通过援疆高校创设支教学子网络交互平台和建设网络思政课堂,传递援疆期间的思想正能量,助力支教大学生提升思政自主学习意识;受援地区创建援疆支教先锋网,宣传援疆大学生中的优秀人物和报道优秀事迹,发挥援疆学子榜样示范引领效应;援疆师生利用网络平台构建QQ、微信群分享个人援疆感受及发布援疆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保障援疆师生沟通无碍等形式,最终强化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图3)。

图2 援疆支教学生“三维”思政教育图

图3 援疆支教学生“三维一网”思政教育图

四、借助援疆支教学子思政实践教育为平台,创新高校思政育人新路径

以援疆高校开展支教学子思政实践教育为着手点,以目标导向为原则,分别通过援疆支教带队教师与受援学校积极探索、挖掘援疆支教大学生群体在和田地区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先进事迹;援疆学子返校后召开大学生援疆支教心得专场宣讲会、将支教大学生在和田教育教学期间撰写的思想汇报汇编成册的方式,借助“线上”+“线下”联动,发挥大学生思政示范榜样引领效应,带动全校师生共创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新发展,进而达到以下三方面目标: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意识: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不仅仅停留于口头表达,亲身实践的经历必将促使大学生的思政意识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同时有助于强化高校教育教学转变:高校开展支教的形式和内容会有所拓展和延伸,将支教与国家的西部扶贫战略相结合,打造援疆支教的创新路径,强化学生对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关注;最后将有助于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援疆支教的经历,将会鼓舞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西部,为祖国边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图4)。

图4 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新路径

五、小结与展望

大学生义务援疆支教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在支教的四个月期间,同学们身临其境支援边疆基础教育建设的感触颇深。通过援疆支教的经历开展思政实践育人的做法,这不仅将成为新时代高校拓展支教路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育人的平台,也将是援疆高校积极响应国家西部教育扶贫战略的重大举措[6]。援疆支教工作目前仅在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其对新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已初显成效,但为了缓解新疆地区师资严重不足和保障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援疆教育扶贫工作需长期执行。这是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政策,援疆高校通过选派优秀师生参与援疆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更有助于营造高校“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在当前全国开展援疆支教高校有限的前提下,援疆支教助推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新模式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相关高校可借鉴此模式的成功做法,结合当前国家开展高校教育教学的大背景,从本校实际出发,扣准问题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思政育人新路径,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夯实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显著成果。

猜你喜欢

带队援疆支教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抓党建 带队建 促审判
光荣带队60年
我校主要领导带队走访集美区委区政府
党团带队办好红领巾学校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