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2021-12-09刘茜茜王位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莫司特应性皮炎

刘茜茜,王位

(温岭市中医院,温岭 317500)

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湿疹,是以反复发作的湿疹样改变为主,伴剧烈瘙痒及不同程度睡眠障碍的一种慢性过敏性炎性皮肤病[1]。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环境因素影响、饮食习惯改变及学习、工作压力增大,成人特应性皮炎发病率逐年升高[2]。由于成人特应性皮炎病程较长,复发率偏高,患者长期、反复遭受瘙痒、皮疹等不适,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工作效率[3]。临床上,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微生物制剂等局部治疗及口服抗组胺、抗炎症介质药物等系统治疗为主[4]。但长期使用药物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停药后易复发,甚至出现反跳现象[5]。针刺治疗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患由来已久,可明显缓解皮肤瘙痒、烧灼感症状,且无明显副作用[6-7]。但针刺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较少,故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吡美莫司乳膏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并与单纯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对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岭市中医院收治的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6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Williams[8]诊断标准。①皮肤瘙痒;②屈侧皮肤受累史;③有过敏性疾病病史;④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⑤可见的屈侧湿疹;⑥2岁前发病。必须具备①,且符合②~⑥中 3条及以上的方可确诊为特应性皮炎。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制定脾虚湿盛证的辨证标准。主症为四肢或其他部位散在丘疹、丘疱疹、水疱,皮损色暗淡;次症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口淡不渴,便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1.3 纳入标准

①同时符合特应性皮炎西医诊断标准及脾虚湿盛证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近1个月未进行相关治疗;④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对吡美莫司乳膏过敏者;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合并有其他皮肤疾患或严重原发病者;④1个月内接受过激素、抗组胺药等药物治疗者;⑤正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①依从性差,未按要求接受针刺、吡美莫司乳膏治疗者;②中途擅自使用其他治疗手段者;③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④资料不全或中途要求退出本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吡美莫司乳膏(MEDA Pharma GmbH & Co. KG,国药准字 H20170004)局部涂抹,早晚各 1次,治疗 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取阴陵泉(双)、足三里(双)、血海(双)、曲池(双)。患者仰卧位,暴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医生取长40 mm一次性针灸针,以指切法进针,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曲池均直刺1寸左右,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隔日针刺1次,治疗4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特应性皮炎症状积分(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SCORAD)

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瘙痒及睡眠情况进行评分。皮损范围(A)评分,以1%面积为 1分,最大评分 100分;皮损严重程度(B)评分,以0~3分评价红斑、丘疹、鳞屑、渗出或结痂、苔藓化、干燥6个临床特征,最大分值18分;瘙痒及睡眠(C)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分别评价过去 3 d的瘙痒、失眠程度,分值均为0~10,0表示无瘙痒/无睡眠障碍,10表示极度瘙痒/极度睡眠障碍。SCORAD=A/5+7B/2+C,最大分值103,分数越高表示特应性皮炎症状越严重[10]。

3.1.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quality of life index, DQLI)

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穿衣、社交娱乐等 10个方面问题进行评分,总分0~30,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11]。

3.1.3 血清claudin-1、白介素-17A (interleukin-17A, IL-17A)

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laudin-1、IL-17A水平。

3.1.4 复发率

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复发情况。

3.2 疗效标准

以SCORAD减分率作为判定依据[9]。

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症状消失,SCORAD减分率≥90%。

显效:大部分皮损消退,瘙痒明显缓解,SCORAD减分率为60%~89%。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SCORAD减分率为20%~59%。

无效:皮损未消退,症状改善不显,SCORAD减分率<20%。

3.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9%,高于对照组的 63.6%(χ2=9.06,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SCORAD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皮损范围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瘙痒及睡眠评分、SCORAD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皮损范围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瘙痒及睡眠评分、SCORAD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皮损范围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瘙痒及睡眠评分、SCORAD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CORAD积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CORAD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皮损范围评分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 瘙痒及睡眠评分 SCORAD积分对照组 33 治疗前 25.51±5.96 11.72±2.68 7.89±1.30 54.04±9.88治疗后 20.15±4.361) 9.00±2.221) 4.74±1.101) 40.27±8.071)观察组 33 治疗前 25.69±5.41 12.06±2.23 7.83±1.32 55.18±7.63治疗后 12.66±6.671)2) 4.30±2.781)2) 2.75±1.391)2) 20.34±9.951)2)

3.4.3 两组治疗前后DQLI评分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前,两组DQL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DQLI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DQL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laudin-1、IL-17A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DQLI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DQLI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DQLI对照组 33 治疗前 16.06±4.01治疗后 8.30±2.961)观察组 33 治疗前 15.15±3.58治疗后 5.09±2.571)2)

治疗前,两组血清claudin-1、IL-17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claudin-1、IL-17A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血清 claudin-1水平升高(P<0.05),血清 IL-17A水平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laudin-1、IL-17A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laudin-1、IL-17A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claudin-1images/BZ_97_772_583_903_631.pngIL-17Aimages/BZ_97_1049_583_1180_631.png对照组 33 治疗前 0.54±0.08 41.53±7.49治疗后 0.57±0.11 42.98±6.99观察组 33 治疗前 0.55±0.09 43.73±6.64治疗后 0.74±0.121)2) 31.30±7.331)2)

3.5 两组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复发率为 52.4%(11/21),观察组复发率为 16.1%(5/31),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72,P<0.05)。

4 讨论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十分复杂。研究显示,双亲单方患有特应性皮炎,其子女发病风险翻一番,若双亲均患有特应性皮炎,其子女发病风险则增加3倍[12]。且目前为止,已确定了 32个易感基因,其中中间丝聚合蛋白基因已成为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13]。食入性、吸入性等变应原进入体内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免疫应答细胞释放大量介质及细胞因子,引起相关皮肤反应[14]。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给微生物定植、变应原局部致敏提供有利条件,易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异常应答反应,故补充脂质,促进皮肤屏障修复,增加皮肤含水量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显得尤为重要[15]。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诱发和加重临床症状,疾病反复发作、剧烈瘙痒亦会引起焦虑,造成恶性循环[16]。

吡美莫司乳膏属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为非激素类抗炎药。其可抑制Th细胞增殖,减少Th2型细胞因子产生,降低机体免疫反应,减轻皮肤炎性反应[17]。局部轻度烧灼感、刺激感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消失,安全性优于糖皮质激素[18]。

成人特应性皮炎属中医学“四弯风”“浸淫疮”等范畴[19]。其发病与脾、心二脏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其中,脾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贯穿疾病始终。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肤,血虚化燥生风,则见皮肤干燥瘙痒;脾虚水湿运化无力,则水湿泛溢肌肤,皮损处可见渗液、水疱等[20]。湿性黏腻,困阻脾胃,二者互为因果,则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章建兰[21]发现脾虚湿盛型患者占39.5%,频率最高。可见,脾虚湿盛证是本病的最常见证型之一,临床应以健脾利湿为治疗原则。

针刺治疗皮肤瘙痒性疾病由来已久,疗效显著[22]。本研究所选穴位中,阴陵泉是脾经合穴,五行属水,有健脾理气、通经活络、利湿消肿之效;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可疏通气血、疏风止痒、清热利湿;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可健脾益胃、益气养血;血海属脾经,主治血症,取之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以健脾养血、活血祛风。以上诸穴相配,共奏健脾利湿、益气养血、祛风止痒之功。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皮损范围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瘙痒及睡眠评分、SCORAD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QLI评分低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提示针刺联合吡美莫司乳膏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可缓解特应性皮炎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针刺联合吡美莫司乳膏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均优于单纯吡美莫司乳膏治疗。

本研究还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 claudin-1、IL-17A水平。claudin-1是claudin家族蛋白的一员,在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 TJs)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与TJs的强度、大小等相关,而TJs是皮肤屏障功能的决定因素,可见 claudin-1在皮肤屏障中的重要性[23]。claudin-1表达下降显著影响了TJs功能,增加细胞旁路的通透性,并降低其防御力,使外环境中相关抗原、病原体穿透力提升,使患者对其变得易感[24]。IL-17A可刺激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表达,促进组织纤维化及组织重塑,导致特应性皮炎持续加重[25]。潘云雷[26]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claudin-1含量低于健康受试者,血清IL-17A含量高于健康受试者且与SCORAD积分呈正相关。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laudin-1水平升高,血清IL-17A水平降低,优于对照组。这表明,针刺联合吡美莫司乳膏可升高血清claudin-1水平,降低IL-17A水平;针刺联合吡美莫司乳膏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显著,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可能与调节血清claudin-1、IL-17A水平有关。

猜你喜欢

莫司特应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探究
西罗莫司通过MAPK信号通路抑制人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吸水链霉菌FC-904发酵代谢产物29-O-去甲基雷帕霉素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流动相对西罗莫司异构体在反相液相色谱上分离效果影响的研究*
痒,痒,痒——说说异位性皮炎
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现状
膳食对特应性皮炎影响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