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嘉禾屯田到现代水稻发展

2021-12-09王高峰顾晓鸿耿佩曹舒宁

中国稻米 2021年6期
关键词:屯田嘉禾嘉兴

王高峰 顾晓鸿 耿佩 曹舒宁

(1 嘉兴市绿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嘉兴 314000;2 嘉兴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 嘉兴 314000;第一作者:296229510@qq.com)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12 月23 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提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讲话源自东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第四》,大意是说,《洪范》中记载的治国理政的八个重要方面中,解决好人们的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我国十三亿多张嘴要吃饭,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嘉兴古称嘉禾,曾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嘉兴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从马家浜文化时期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巨变,稻田大量出现,稻米逐渐成为江南地区先人们的主要食物。水稻成为嘉兴传统特色优势农产品,以糯米加工的“五芳斋”粽子闻名世界。新中国成立后,嘉兴的水稻育种成就突出,全国闻名,粮食生产水平高,成为“浙北粮仓”。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嘉兴农村发展却日显凋零,造成农业和农村人文景观衰落。但嘉兴仍不断发展新生产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为地方粮食安全和百姓口粮消费贡献重要力量。

1 纵观历史——稻米足,天下安

嘉兴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为古越人聚居地。嘉兴自古归属会稽吴郡,语言亦属吴方言区,秉礼勤劳; 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嘉兴自唐朝李翰在《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记载:“浙西有三屯,嘉禾为大,乃以大理评事朱自勉主之。且扬州在九州之地最广,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嘉禾在全吴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这篇被收入《全唐文》的文章,是嘉禾屯田留下的唯一历史记载。因而,嘉禾屯田的故事,当从唐朝中后期讲起。

1.1 嘉禾屯田——历史缘由

唐朝中后期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原本繁华富庶的中原地区变得民生凋敝,大唐国力骤减,国库空虚,田地荒芜,于是唐代宗下令全国各道屯田。所以唐朝时期统治者疏通大运河主要目的是对江南粮食的漕运。这是嘉禾屯田起源的历史背景。其实,自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至两宋,各代都推行过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军供和民食。

屯田是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耕作制度,它的特点是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且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据历史记载,嘉禾的屯田是三个屯当中最大的,嘉禾屯田粮食丰收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浙西道六个州农业税的价值,六个州指润州、苏州、常州、杭州、湖州、睦州(建德、桐庐等一带)。李翰的《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这篇碑文是在唐朝大历十年时写的,从中可以合理推测,那时嘉禾屯田已经颇具规模,只可惜如今文尚存、碑已遗失。

嘉兴的城市名称历史也是因“稻”而形成。古时到吴黄龙三年(公元231 年),“由拳野稻自生”,即当时人们在由拳这个地方发现了许多野稻,当时的皇帝———吴大帝孙权觉得这是天降祥瑞,所以将“由拳”改名“禾兴”,意为粮食生长的好,后改名为“嘉禾”。嘉兴市简称“禾”,亦源于此。赤乌五年(公元242 年),又改成了嘉兴。

自唐朝嘉禾屯田以后,嘉兴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粮仓之一,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嘉兴自古就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美誉。

1.2 嘉禾屯田——背后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嘉禾屯之下还设有27 个小屯,即27个分部。那么嘉禾屯的核心地方在哪呢?就是现在的南湖区七星街道高丰村为中心,时名高丰屯。今天的七星、大桥、塘汇、东栅等地方当时都属高丰屯,可以说是整个嘉禾屯的管辖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湖区高丰村,曾经有一座高丰庙,关于高丰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有一年嘉禾屯田的粮食迎来大丰收,村庄里的稻谷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门口的场地上满是谷堆。忽然之间,从天上成群结队飞来一群一群白雀,纷纷停在农民家门口吃现成的稻谷。不知怎么的,这其中,有一群白雀因为吃得太过于饱,便胀死倒地了。善良的村民们为了祭奠这群死去的白雀,便为它们造了一座墓,取名“雀墓”。现在南湖区七星街道的雀墓桥村由此而得名。光有一个墓还不够,人们又建造了一座庙,专门用来祭祀白雀,也就是嘉兴东栅、七星等地方百姓熟知的高丰庙,“高丰”两字意思即粮食高产丰收的意思。据说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常有人在高丰庙门口演戏。李翰的《嘉兴屯田纪绩颂》也有诗记载:“雀墓桥头白雀眠,先民情重鸟堪怜。禾丰请得飞翔客,听唱啁啾好种田”,这也成了传说故事的佐证。老百姓是想通过祭拜白雀,求老天保佑,祈求年年粮食丰收。

2 从马家浜文化到江南粮仓

马家浜文化根据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的文化面貌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碳十四年代测定,马家浜文化约始于公元前5 000 年,公元前4 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是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已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文化遗存。“江南文化源头”也由此而来。

2.1 从马家浜文化到江南稻作文化

从马家浜早期遗址中发现依水而生的麋鹿、水牛、龟、鳖、鱼和蚌类遗骸,在遗址的孢粉组合中出现占优势的稻、香蒲、黑三棱、眼子菜以及水蕨等,而在遗址中还找到丰富的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果实,以及在干栏式建筑物中找到铺设在地面的从遗址周围最易取得的竹、芦苇和香蒲。因此,从马家浜先民的居住遗存、食物结构和地理环境分析,可以得知当时稻、渔猎、动物饲养和植物采集已经成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们复合的经济结构,稻作农业已得到很快发展。

江南地区是稻作生产最早成熟的地区之一,马家浜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史前文化。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定居,生产以农业, 特别是稻作为主,人们在栽种稻谷、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方面已有很多创造。水稻农耕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水稻成为嘉兴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2.2 嘉兴推动现代水稻发展

近年来,嘉兴的水稻和粮食生产在持续下降中,但在浙江的占比却不断上升。2000 年,嘉兴水稻播种面积为16.65 万hm2,占浙江水稻播种面积(159.80 万hm2)的10.42%,到2020 年,嘉兴水稻播种面积降到8.72 万 hm2,但占浙江水稻播种面积(63.60 万 hm2)的比重却上升到13.70%;嘉兴稻谷总产2000 年为126.23 万 t,占浙江稻谷总产(990.20 万 t)的 12.75%,2020 年为 70.75 万 t,占浙江稻谷总产(465.12 万 t)的15.21%。嘉兴粮食总产量2000 年为153.06 万t,占浙江粮食总产量(1 217.70 万 t) 的 12.57%,2020 年为97.52 万 t,占浙江粮食总产量(605.70 万 t)的 15.15%[1]。

嘉兴通过加快建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等,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示范区,带动全市农业粮食生产。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物质装备、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通过现代化管理改变传统农业凭经验耕作,大力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抢占科技制高点,激发农民积极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同时,嘉兴为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模式。利用新技术、新载体、新媒体拓展服务深度、广度、维度,全力做好嘉兴水稻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大户专线服务机制,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精准化指导服务。推进市场主导型产业链培育,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市场、商场超市,加强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将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连接起来。各类特色农业服务企业层出不穷。如以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禾天下种业研发水稻良种;以绿农农机公司、桑乐农机果蔬等专业合作社提供机插秧服务;以绿农植保、友邦植保等专业合作社提供统防统治服务;以绿联粮油专业合作社、华中粮油等专业合作社提供水稻机收和烘干服务;以宝传粮油等专业合作社提供水稻秸秆能源化收储服务;以嘉兴市农产品市场、嘉兴市粮油土特产批发市场等提供大米营销;以五芳斋、真真老老等粽子企业进行粽子生产,并依托企业自身健全营销网络进行市场供应。

嘉兴作为“新仓经验”诞生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继承发扬“新仓经验”,深化落实“三位一体”改革,不断找准合作“契合点”、探索发展“共振区”。嘉兴市供销社旗下的嘉兴市绿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从供应种子、农资、农机等生产资料,提供机械化作业、测土配肥、植保服务,到粮食购销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服务综合体,2020 年实现各类收入8 000 余万元。

从“多种稻”到“种好稻”,嘉兴各地涌现出不少绿色立体化种植、规模机械化种植、精品标准化种植典型。如海盐县云广农场的稻、虾、鸭共养农田,环形沟渠相互连通,三者形成循环生态圈,不用施农药,害虫和杂草被小龙虾和鸭子分食,而它们的粪便则是水稻最喜欢的天然肥料,借助智能化设备,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率。因为这个原因,单产仅150 kg/667 m2左右,但稻米身价十分“矜贵”,1 kg 精米的价格在60 元左右。

3 未来粮食发展之我见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从政策制度等各方面推进粮食改革,到人均粮食超出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粮食经历了从物质短缺到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甚至供应充足的发展和转变,粮食政策也经历了从高度集中、行政主导向以市场为主、行政调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供需形势呈现出紧平衡,尽管产量世界第一,但中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需求量大。当前,浙江等沿海地区水稻生产下降明显,虽然近年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生产,但恢复有限。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增产,但相比需求,相比全粮食产业链,我国粮食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今后,虽然我们仍可部分依靠国际市场解决部分粮食的供应,但仍然必须保证绝大部分的粮食生产,这已是我国上下的共识,也就是要坚持党中央提出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粮食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严重,城镇化造成耕地减少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也是影响中国中长期粮食供给安全的潜在因素。另外,受国家粮食托底收购政策影响,粮食需求结构变化并没有传递到粮食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方面,导致粮农价格利益平衡、种植结构调整等的一些问题。受世界疫情、气候等因素影响,全球一些农产品生产国正遭受冲击,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增多,病虫灾害呈高发态势,起源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和起源于非洲的沙漠蝗已肆虐多国,给各国粮食生产造成极大危害[2]。

未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会不断继续增长,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更高。同时在生产方面,则面临着种种挑战,最突出的就是资源约束,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只减不增。而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会继续快速提升。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概括起来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安全的农产品。在水稻生产消费从重“量”转向重“质”的新形势下,安全、绿色、优质的大米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今后,我国粮食生产要采取一些对策:立足于不再排挤小农,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着眼于不再侵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的种植需求;致力于种源不再“卡脖子”,提升农业科技能力;贯穿于不再牺牲环境,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3]。建立生态补偿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使我国粮食生产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及人民健康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屯田嘉禾嘉兴
一只白蝴蝶
一只白蝴蝶
故事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
红船:从嘉兴驶到金水桥
康熙末年屯田失察案 背后的“屯田”问题
嘉兴瑞节耀汗青
浙江嘉兴卷
念战友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