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林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2021-12-09耿静

现代园艺 2021年18期
关键词:林农生态效益公益林

耿静

(张店区自然资源保障中心,山东淄博 255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沉重,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步提升。2005 年8 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首次被提出,2017 年10 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备受关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有效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能够进一步挖掘生态潜能,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9 年,第13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20年7 月1 日起施行,该修订是在森林权属、发展规划、森林保护、造林绿化、经营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和优化[1],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整部法律中,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

公益林主要指的是建立在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脆弱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上构建的林区资源,作为重要的森林资源,不仅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圈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防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公益林保护的现状

我国落实公益林建设已有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公益林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公益林管护不断完善,公益林质量不断加强,公益林生态效益不断彰显。但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公益林建设的不断深化,公益林保护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较多不和谐日益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益林补偿标准较低,林农的经济回报受限。自2001 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各地已初步建立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虽存在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差异性,但全国各地公益林补偿标准普遍较低。而国家对公益林的管理较严,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林农经营管理公益林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对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不高。

其次,公益林投资项目较少,毁林开垦现象时有发生。公益林一般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便,对外来投资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林农,主要依靠出售林木提升经济收益,而建立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大部分的林农往往对公益林进行乱砍滥伐,导致当地森林资源系统的破坏,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近年来,经济作物行业的兴起,林农为了增加收入,盲目地开垦自然林区,从而转变为经济作物的种植园地,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自然资源效益,也影响其生态效益的发挥。

再次,公益林管理缺乏科学性,保障机制不健全。在地方政府落实公益林保护的过程中,受地域性与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各地对公益林的管护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出现高消耗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在公益林保护的宣传和政策落实中,也未能结合区域的地方特色及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林农与广大群众对公益林保护的政策不甚了解,在政策的执行与落实上也不到位。

2 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社会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因此对环境需求来讲,更加迫切。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基础特点角度来讲,公益林的可持续化发展首先要维持原有的生态循环规律,体现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净化能力和维护能力;其次要满足人们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在科学管控的基础上,联合自然资源保护与社会发展,实现平衡优化;再次要打造具备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可持续化经营策略,不断形成生命型及使命型的生态保护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主要内涵角度来讲,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建立在人们以及社会长远利益需求的角度,以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为目标,打造的公益林经营发展体系具有极强的生态控制性以及可持续性,通过全面优化生态经营管理体系,进一步改善林业的经济结构,同时能够提升公益林本身的生态性能,达成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

3 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策略

随着公益林生态效益的不断彰显,人们越来越重视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在发展中寻求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努力构建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3.1 不断加大保护支持力度,为公益林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目前,我国林业投资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受社会发展水平和地方经济水平的制约,用于林业建设的资金不足,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在当前推行的森林法律条例中建立在生态效益补偿的基础上构建了补偿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公益林保护力度的提升,同时可以实现功能区域的转移支付,受益地区以及公益林区保护区域的政府,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落实好民众的补偿。一是拓宽资金的社会来源渠道。地方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工作中,为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健全投融资保障体系。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生产实践中,要不断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发展信贷产品,扶持贷款贴息,规范森林保险,不断拓展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扶持力度。三是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不仅可以极大调动林农参与公益林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单位、团体、人民群众愿意参与到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公益林资源的增值发展,努力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3.2 鼓励经营开发利用,为公益林可持续发展保持活力

公益林一般位于沿河、沿路、公园、山区或其它生态功能区域,政策上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及管理政策的约束,公益林的投资环境受限较大,保护利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修改的森林法为公益林的经营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构建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政策支持。一是要保护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林业的经营者不仅需要保护以及培育林区资源,还可以通过林区资源获得相关的经济和收益。要保护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允许经营者通过依法出租、入股、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充分调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二是鼓励进行公益林的提升改造。在保护生态平衡,遵守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鼓励经营者对生态功能低下的林区、林带有计划地采取措施进行提升改造,以达到提高公益林的质量和生态保护功能的目的,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三是加快公益林资源的转型升级。在满足地方公益林保护需求的基础上,要维持生态的可循环发展,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论证实现林区资源的适度开发,可以打造农林经济体系以及旅游经济体系,在优化和保护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平衡社会的生态利益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为公益林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为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刚性约束力和法治保障。通过完善责任制度,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林长制,科学合理制定发展目标与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职责,强化目标考核,确保公益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完善宣传制度,落实环保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从优化水资源,提升植被覆盖率,防控水土流失,治理自然灾害等角度,落实好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3],深入系统地宣传公益林保护的重要性,积极推广先进经验与示范典型,让爱绿、护绿、植绿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通过完善奖惩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调动部门和工作人员积极性,增强管护人员责任心,确保管理责任到位,形成积极健康的管护环境,为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制度,强化部门职责和工作的落实,营造标准性和规范性的工作氛围,督促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履职尽责,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能够促进形成良好的秩序环境,确保能够管山、管人、管环境[4],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平衡,实现公益林的健康、有序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加大公益林保护支持力度,鼓励公益林经营开发利用,完善公益林制度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既能提供更多优质的森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助推经济发展,又能不断提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优化需求,而且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科学、合理、有序地保护、经营与利用公益林资源,努力让公益林资源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统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林农生态效益公益林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软件系统的研建1)
河北省平原地区林农技术培训供需分析及发展对策*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让公益林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林农的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