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感官设计下探析竹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1-12-09田潇潇陈琪
田潇潇,陈琪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2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1 视、听、触感官设计
1.1 视觉设计
视觉感官设计最早出现于商品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属于五感设计里的一个分支。国内的多感官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视觉设计作为多感官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常常被作为景观设计中的考量因素。景观规划设计以往的大部分研究均是基于视觉层面的研究(生态学等除外),即“视景”,视觉感官设计包括有:形态、色彩等方面的考量。
1.2 听觉设计
听觉感官设计又称声景设计,加拿大音乐家穆雷·舍费尔最先提出声景学的概念,他认为声景由“声”和“景”组成。“声”意为声音,“景”意为景观[1]。声景学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中,声音对人类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对整个环境的作用,并且研究其本身与视觉感知产生的联系。声景三要素有:声音、人、环境,研究这三要素的关系是这一课题的主要内容。其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对声音的捕捉,将不同种类的信息收集起来营造景观氛围,尤其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听觉与景观的联系尤为密切。《园冶》中有描绘“瑟瑟风声”、“梵音到耳”等声景,西湖十景中也有“南屏晚钟”“曲院风荷”等声景景点,由此可见声景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渊源[2]。
1.3 触觉设计
《辞海》中将触觉的解释为:肤觉,意为皮肤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感觉。皮肤作为人体面积最大的感觉器官,通过皮肤内的神经感受外界情况,如:冷暖、干湿、震动等感觉[3]。触觉由于接受信息范围的局限性,虽然不具备像视觉及听觉的灵活性,但触觉同视觉与听觉一样有助于人们对景观形成主观感知[4]。触觉设计最早出现与产品设计领域,相比于视觉和听觉感官设计,触觉设计要更加着重与考虑人与设计作品的互动感受,不同的材质触摸起来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砖材质给人粗糙、刚强的感受,金属触摸起来冰冷而坚硬,竹材光滑细腻,布料柔软舒适等。
2 竹与多视、听、触感官
2.1 竹与视觉
竹子作为中华传统符号之一,除了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外,视觉感受上也极具美感。根据上文对视觉景观的划分,可将竹子划分为形态、色彩等视觉层面。其中形态包括体型与形状,从体型上看,竹有大、小之分,第一种是磅礴伟岸型,高度可达数十米,竹口直径粗壮,这一类有毛竹、麻竹、巨龙竹等;其次是娇小纤细型,常用作装饰,如凤尾竹、鹅毛竹。从形状来看,有形状怪异的佛肚竹、龟甲竹等。从色彩上看,竹子大多数为绿色,不过少部分竹子并非完全呈现绿色,如斑竹、紫竹等。这些彩色竹子与其他绿色植株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丰富景观的色彩层次。
2.2 竹与听觉
竹在听觉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往往容易被忽视。竹与听觉产生联系是不可避免的,这与竹的栽种面积和竹子所处于的天气状况有关。大面积栽种竹子使得竹叶变得密集,竹叶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响。除此之外,竹子产生的声音随着天气变化有所区别,其分别处于风和雨两种状态下时,发出声音也完全不一样。雨天时,雨水滴落在竹叶上,发出“啪啪”的声音,而在风力作用下时,交织的竹叶会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此外,也与竹子的体型大小有关,竹叶越是肥大,竹叶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响亮。竹声景除了竹本身会在自然状态下发出声音外,也能与园林里其他要素结合发出声音,如虫鸣鸟叫、溪水潺潺等,打造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踪迹的听觉效果。在国内,竹声景运用比较成熟的有蜀南竹海等。
2.3 竹与触觉
竹材质兼具众多优良特性,如韧性、弹性、光滑细腻等。从触觉感官来讲,人类的皮肤更喜爱光滑细腻的质感,在炎热的夏天,竹材能快速吸收热量,且其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亲肤性。因竹具有良好的韧性,在经过人为加工处理后,常被用于竹编等手工艺品。在景观设计中,常常可见到竹子制成的景观构筑物或小品,其表现形式有:竹建筑、竹廊架、竹亭、竹桥等。
3 多感官设计下竹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视觉感官下竹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感官下竹元素的应用是指从视觉感受的角度出发,将竹子的外形特征进行相对应的造景。形态上,以个园为例,竹的造景手法有竹水相依、竹石等。
竹水相依是古典园林中传统的造景手法,将竹散植于水池边,隽秀挺拔的竹影投射到水面上,丰富了水面的内容,修长的竹子与平静的湖面相映成趣,线面结合形成一种清新活泼的氛围。竹石小品是将小型竹与形状特殊的石头搭配,二者形态上一刚一柔,飘逸柔美与厚重坚硬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凸显竹子形态之柔美纤细。《园冶》有一篇这样论述:“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画面给人古朴雅致的感受。绿竹、灰影与白墙组成的画面虚实结合,不仅色彩层次感强,也生动有趣,引人遐想[5]。以白墙为底,栽种几丛绿竹,这种衬托使得绿竹的碧绿温润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留园远翠阁的长廊后,栽有几丛翠竹,疏密有度,漫步于长廊,阳光下斑驳的白粉墙搭配满墙婆娑竹影,白墙、绿竹、灰影的组合俨然一幅三色水墨画,给人极佳的视觉感受。
3.2 听觉感官下竹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对声景的研究兴盛于清代。声景按构成要素可分为生物声景和非生物声景两大类[6]。根据以往研究者对竹声景的调查研究发现,竹子作为生物声景更受大众喜爱。按照对位置的喜爱排序,分别是风景区、城市公园、城市街道。研究表明,竹视景与声景均能让人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更加趋近稳定,同时声景能更好地调节副交感神经,使得人体更加容易获得放松。竹子打造声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竹子本身发出的声音,如“雨打竹叶”“竹林听风”。另一种是伴随周围的环境声,如:溪水声、鸟鸣声等。
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在园林造景中引入风雨的声音,如“雨打芭蕉”“穿林打叶”,雨水落在竹叶上也发出类似的声音。不同状态的雨落在竹叶上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急促、有的轻快,有的好似鼓点声富有节奏感,有的清脆如鸟鸣,此种景象不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种“雨打竹叶”的自然之声与人类崇尚自然的情感有着共通之处,容易引人共鸣。用于竹林听风的竹一般为中型竹种,此类竹子的竹叶相对面积宽大,受力面积更大。除了竹子本身可形成声景外,竹林里还伴随着各种昆虫动物的鸣叫声,多种声音结合使得竹林趣味横生,营造出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或者在竹林深处安置音响,古筝的声音伴随萧瑟的竹叶之声,引人遐想。在园林景观中加入声景更加能突出环境的静谧,研究数据表明,竹声景能够缓解人的压力,竹声可使久处闹市区的人们感到身心舒畅。
3.3 触觉感官下竹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竹结合触觉在景观设计中较常见。触觉设计注重体验者与设计作品的互动,竹材质细腻光滑、冰凉舒适,常作为景观廊架或者设计成用于休憩的亭、台、桌椅、竹篱等。人类本身也偏爱与自然质朴的材料接触。
如原本人迹罕至、功能单一的鲤鱼沙公园在搭建滨水竹廊之后,该竹廊底下可承载多种活动功能,集休憩娱乐、观影水上剧场、码头等于一体,重新焕发了黄龙村的新面貌。人们集聚于此,坐于竹廊之下休憩,与廊架产生亲密互动,由此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位于上海虹口区“悬竹”兼具趣味性与功能性。引得周围居民在此合影、拍照打卡,或爬上悬竹感受竹子光滑舒适富有弹性的触感。LIN 建筑公司于上海设计的名为“竹岚”的凉亭,通体由竹条组合而成,整体上呈异形。这是个孩子嬉戏的好去处,爬上竹亭,光着脚丫奔跑,是一次与自然的亲密互动,可见竹作为材质带给人的触感是舒适的。
4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事物欣赏的水平也在上升,对美学欣赏、生活娱乐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景观设计中对竹的利用还过于单一,视觉很少与其他感官产生互动,在欣赏风景时,视、听、触等多感官相互结合才能使得空间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竹作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造景元素,不应该只被考虑单一的视觉层面的利用,更应该考虑美学方面的因素和不同感官体验方面的感受,进一步提升竹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利用率以丰富空间的内容与形式。在生活节奏快速的当下,人们更加迫切需求一个从多感官来使人愉悦的景观环境,所以从多感官角度着手竹元素与园林景观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