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水体构成手法初探
2021-12-09谢彤
谢彤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
1 水体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水体在自然景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体既包含了静态的意境,也可以展现出动态活泼的一面,以此成为景观园林中最活跃且最重要的部分。山与水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山环水抱”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最优美的成景构图,也在一定角度上反映出“阴阳相生”的辩证关系,与哲学领域有着一定的管联性。从自然景观的角度出发,山与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园林景观。除此之外,人工山水园中的叠山与庭园理水之间也相互照应。水池当中一般都会以假山作为衬托,或者有连绵山峦和蜿蜒的水体。这其中含有的各种场景,都暗含“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深层含义。“叠山理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中的独特之处,一般会使用化整为零等形式,将水面划分成若干个相互连接的板块。我国很多私家园林中都会运用此种方式,营造出一种深邃藏幽之感,给园林设计增添一丝“神秘”。
2 园林设计中包含的水体类型
在园林设计中,水体按营造类型可分为自然水体和人造水体。自然水体是借用湖泊河流溪流等自然水体作为园林观赏背景,设计中利用自然地形配置相应景观。人工水体则是人为改造地形挖池筑山。人工水体按照其营造手法又可分为规则式和仿自然式。传统水体通常采用仿自然式,用不规则人工水体模仿天然溪流湖泊景观,尽量不显露人工痕迹,避免设置规则几何形水体形态或者对称水体形态。园林水体流向形态以天然曲线为主,结合山石地形植物进行设计配置。营造时应考虑多使用不同大小形状各异的天然石块,沿河以自然形态布置驳岸。驳岸以自然缓坡形态延伸入水体,可在水体中布置相应的观赏水生植物。园林设计中水体常见形式有:静态水体、流动水体和喷泉水体。
2.1 静态水体
静态水体是园林水体中最基本的水体形式、也是传统园林使用较多的水体形式。静态水体一般有规则对称形态和自然不规则形态。静态水体也可以利用平静如镜的水面,园林建筑和水中亭台楼阁倒影,组成层次更加丰富景观画面形象;也可以在水体中养殖各色的锦鲤,既为静态水面增加动态元素,又为水体增加了艳丽的色彩层次。静态水体中可以大量种植水生植物,如常见的挺水植物有:荷花、菖蒲、水烛等;浮叶类的睡莲、萍蓬草,以及浮水类的凤眼莲、满江红等,都可以达到增加静态水体的观赏效果。
2.2 流动水体
流动水体主要包括自然溪流、人工水道、瀑布、水帘、叠水等。在园林造景中需要利用不同的高差实现叠水和瀑布,还要控制水体的体量实现不同的流水效果,如瀑布的效果需要突然的高差,以及周围环境氛围的营造,在人工水体中实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更多的是利用水帘、叠水营造园林环境,人工水体的效果不在于水面的大小深度,而是考虑流水的形状穿插的效果。
2.3 喷泉水体
喷泉是动态水体的重要表现形式,多用于园林景观和城市广场,搭配光影效果或者音乐背景效果,变化丰富成为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园林设计中水体的主要形式
3.1 池塘
利用石条、片石等材料,垒起成整齐的驳岸。在这一区域中可以种植花卉、饲养鱼类。池塘整体造型呈几何型,在寺庙、书院、庭院等场所中都有所使用。
3.2 湖泊
一种古典园林景观中常见的水体形式,大多呈现出不规则轮廓,驳岸凹凸错落,岸边可以借助垂柳、草坡等元素,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意境,使观者产生深层理解和感悟。
3.3 江河
与湖泊大致类似,都是不规则水体,大多都是土岸,岸边利用自然石块以及藤蔓植物,呈现出自然朴素之景。
3.4 溪流和山涧
溪流与山涧都是水流形式,两者间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
3.5 瀑布
利用水域所处地形,或者利用假山、屋顶等落差,为水体营造倾斜的流动坡面,呈现流动效果。
4 园林中水体布局方式
4.1 集中形式
一般中、小型庭院多采用集中这种用水方法,集中而平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园林将水池设置为中心,并在四周建筑物体或者流体,以此形成围绕中心,逐渐内聚的整体格局。该种布局形式为有限的空间营造幽静与开朗的氛围感,主要利用这种表现建筑形式的有苏州畅园、网师园等。可以利用水池与建筑物中间的空隙,种植花卉树木,为园林空间营造自然氛围。一些大、中型庭院会借助水体位置,形成一种山环水抱或山水各半的格局,大面积堆山叠石并种植花木,如苏州留园中部景区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4.2 分散形式
分散用水是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水面分割成若干小块,相互连接保持关联。即使看不见水体的源头,也会在整体的氛围影响下,产生幽静深远之感。江南私家园林多为规模较小,理水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也曲折有致或故意做出一弯港湾,并用山石点缀驳岸,显出源流脉脉。
5 理水的方法
中式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3 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将水这一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可以说是古代人的一项专长。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通常体现为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的结合,实际上是中国自然哲学和美学的一种物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实物形式自然再现。
园林水体的表达手法也有动静之分。动态水体常常会模拟瀑布,如果园林当中不具备落差,通常会采用叠高、人工挖潭等形式,构建符合建设瀑布的条件,水流从高处流下,冲击在岩石上形成喷溅,似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还常用一种带状的水系。其表现为连续的涓涓细流。带状水系更多表现在自然界溪(河)流中,这种表现手法很少呈现出宽阔笔直之相,更多的以窄而弯曲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借助宽窄的景象,使空间产生忽开忽合,时收时放的节奏感。例如苏州环秀山庄,由于该园林受到当地地形的限制,可借助带状水面,将局部水体与山石相整合,形成完整的山涧。这种构造模式将水体的幽深曲折、开与合形成明显的对比意味。
水岸处理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曲折,水面以及水岸相接处都要进行处理,保证曲折更加自然、美观。在水岸处理方面,大多数是利用山石建构成驳岸,不仅可以加固岸基,也可以借助石头的自然形态,做到水陆之间的自然过渡,整体形态更加优美,驳岸石块的大小和形状应搭配,疏密有致。在岸边种植的树木多以垂柳为主,有的园林还会借助落羽松、水杉等植物相互弥补,在保证构图不规则的同时,水面层次也更加丰富。
6 理水方法的典型运用
6.1 水体布局
中园的香洲远香堂与荷风四面亭一起成为中园的主要建筑元素。香洲为三面环水的特色舫式传统建筑元素,分上下两层结构,舫的上层也可称为澄观楼。香洲与倚玉轩横纵交错,由北向南可以依次看到荷风四面亭、见山楼等建筑,水体呈现出蜿蜒状,一直向南流动。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有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其周围的树木环绕,尤其是周围的四棵高大的乔木,这四棵树有的离亭子较近,而有的相距较远,虽然在构图上呈现出不对称,但是从大体上看依然保持了某种均衡,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都能看出雪香云蔚亭的作用。雪香云蔚亭与远香堂隔水相望,相互借景,构成重要的竖向结构。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则入别有洞天,成为分割围合的水面。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位于东山南边的绣绮亭建立在假山高出,其位置相距水面有一定的距离。植被的东南方向相对密合,而西北则较为疏朗,其东南边有海棠春坞等较为著名的建筑,大多都隐藏于树林中,形成更加优美的园林景观。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景观,在整体的原理景观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飞虹是拙政园中十分别致的一处景观。在整个苏州园林中,廊桥的设计较为少见。小飞虹根据类型划分属于石桥,桥上的栏杆为红色。宛如一道彩虹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由此得名小飞虹。站在小飞虹上,向北可观赏香洲、见山楼等多个远近不同层次的景观,向南则是小沧浪等庭院景观,所以小飞虹既是水面联系的节点,又是重要的观景平台。
小沧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西园的主体建筑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两馆共一厅,内部一分为二,北厅原是园主宴会、听戏、顾曲之处,在笙萧管弦之中观鸳鸯戏水,是以“鸳鸯馆”名之。南厅植有观宝朱山茶花,即曼陀罗花,故称之以曼陀罗花馆。馆前蜿蜒曲折的水面延伸到东北,东侧沿岸筑有廊式结构,随着地势和园墙一同起伏,具有丰富的节奏感和运动感。馆之东有六角形宜两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听阁。西园北半部还有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等景点。倒影楼在布局的西北端,作为西园水面的收尾部分。倒影楼前面的水体没有任何遮挡,也没有种植任何植物,目的是便于将楼的倒影投射到水面之上,丰富水体景观的层次。
6.2 水体构成情况
全园有三纵一横划分全园水体。三纵分别是:第一条远香堂正对雪香云蔚亭组成的东部纵线;第二条是见山楼、荷风四面亭、香洲、小飞虹、小沧浪组成的中部纵线;第三条是与谁同坐轩与卅六鸳鸯馆共同组成的西部纵线;一条横向景观轴线指是从梧竹幽居直到别有洞天,穿过圆洞门再到留听阁,形成一条贯穿全园的横轴。这些横纵线把水体分割成多个部分,形成开阔与收缩对比,强化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传统造园手法。
7 结语
在惊叹古人园林水体的高超手法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园林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优美的园林风景没有清澈的池水,也是令人遗憾的。如济南的大明湖、杭州的西湖等,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治理,但成效有限还需努力,这就为人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否在园林水景设计之初就应将保持水景水质优良作为一项重要的设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