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测算、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2021-12-09沈艺琳
沈艺琳 于 姝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1.2.1 农业生产碳排放计算方法
结合本研究的重点,选择农业机械、农药、化肥、农膜、农业灌溉和翻耕等6个指标作为农业生产的碳排放源。具体测算方法引用前人研究成果[2],如下所示:
Car=∑cari=∑Quani×Coefi
(1)
式(1)中,Car为农业生产碳排放总量;Cari为i种碳源的碳排放量;Quani为第i种碳源使用数量;Coefi则为第i类碳源的排放系数。具体如表1所示:
1.2.2 碳排放脱钩模型
本文选择Tapio模型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构建的脱钩模型如下:
(2)
式(2)中,elas为脱钩弹性系数,ΔCar为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变化;ΔTotov分别为种植业总产值的变化;Car为基期碳排放量;Totov则为基期种植业总产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碳排放量
根据公式(1)核算2010-2019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在2010-2019年间,化肥碳排放量长年占据全省碳排放总量的2/3以上,是该省农业最大的碳排放源,平均占比高达73.28%。其他碳源平均占比则不足10%,分别为农膜9.60%、柴油7.93%和农药7.64%。最少的为翻耕和灌溉,研究期间平均占比尚不足2.00%;就演变趋势来看:化肥、农膜和翻耕平均占比呈现一定的增加,其中化肥增长1.20%,农膜增长0.40%,翻耕增长0.09%,而农药、柴油和灌溉的碳排放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农药碳排放下降1.06%,柴油碳排放下降0.45%和灌溉碳排放则下降0.18%。
2.3 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分析
依据公式(2)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弹性进行核算,在2010-2019年间,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种植业生产总值的脱钩关系中弱脱钩出现7次,占统计期的77.78%,说明河南省低碳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具体而言:2010-2012年,河南省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种植业总产值得以快速增长。但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公布后,使耕地面积较上年增涨13.74%,导致农业物资投入量增加,因此出现2012年为扩张连接;在2013-2018年间,河南省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断加深、推动种植业总产值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我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增长速度也在不断下降,期间种植业总产值与农业碳排放量之间的脱钩状态为弱脱钩;2019年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与种植业总产值之间达到强脱钩状态,说明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就整体而言:2010-2019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总量整体处于上升状态,年平均增长率为2.35%,至2019年增至868.51万t,其中化肥是最大的碳排放源;
(2)就脱钩分析而言:10年间全省农业碳排放与种植业总产值之间脱钩弹性指数为-0.1520~1.1588。2019年以前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占比75.00%,及至2019年为强脱钩。
(3)就驱动因素而言: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碳排放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相较于基期,累计实现657.00万t的碳增量。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和生产结构因素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3.2 建议
首先,经济因素是推动全省农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在保障农民收入的前提下,提高其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大对低碳农业,生态农业的宣传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利用,通过新技术的采用提高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质的利用效率;再次,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粮食安全得到保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特征,合理调整经济作物和伺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后,在基于农业劳动力不断非农化的实际情况,加快区域耕地流转速度,实现规模经营,进行大面积、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