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藜麦高效栽培技术
2021-12-09杨志梅
杨志梅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武威 733299)
1 植物特性
藜麦植物分类属藜科,双子叶植物,其植株形状类似于扫帚,株高范围为几十厘米至3 m。藜麦是一种浅根性作物,其花序呈序状,主梢及侧枝均可结籽,为自花授粉植物。其种子形状类似于圆形药片,直径约1.5~2.0 mm左右,千粒重1.4~3.5 g,藜麦表皮附着有水溶性皂角苷。不同品种藜麦其种子在颜色及大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种子呈乳黄色或灰白色,少部分种子呈紫色或黑色。
2 生理特性
耐盐性,藜麦种子能够在海水盐浓度下萌发并完成生命周期。耐旱性,藜麦在生长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增强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清除因干旱胁迫而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如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增加渗透势,从而提高藜麦的耐旱性。耐寒性,藜麦在芽期都有很好的耐寒性,随着真叶的出现,植株耐寒能力逐渐降低。苗期(6~8叶)可耐受-4 ℃低温。
3 气候条件
藜麦适宜生长于海拔1500 ~4800 m,温度:-4~38 ℃,最适生长温度为14~18 ℃,土壤酸碱度:pH 4.8~9.5,相对湿度:40%~88%,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
4 选地与整地
藜麦对土壤要求并不高,但是最适宜生长于肥沃的中性土壤内。尽可能选择前茬作物为麦类、薯类等同时为喷洒长效除草剂的地块。藜麦具备较强的抗旱性能,同时在其苗期不得积水,因而需选择具备良好排水性能的地块。作为一种小粒作物,藜麦种子顶土壤性能不强,整地质量会对其出苗造成直接影响,因而需提前整地,并做好旋耕工作,达到“深、净、细、实、平”,不能有明暗坷垃。
5 施肥
播种前需深施底肥,尽可能选择有机肥或复合肥。一般有机肥100~200 kg/667 m2,翻地前均匀撒在地表。一般施复合肥,中等肥力耕地依据尿素6 kg/667 m2、磷酸二铵28 kg/667 m2,硫酸钾12 kg/667 m2的施肥量做基肥一次性在整地时施入。或施入总养分≥45%氮磷钾藜麦专用肥(13-22-10)60 kg/667 m2。肥力较差的地块可适当增施基肥。藜麦对氮肥敏感,在生长前期不宜追肥,否则后期易倒伏。
6 品种选择
陇藜1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育。品种特性:高产、抗倒伏、广适,株高:1.81~2.24 m,千粒重:2.4~3.5 g,平均产量:152.0 kg/667 m2,生育期128~140 d,属中晚熟品种。抗霜霉病、抗叶斑病。适宜在中国西北地区海拔1600~2600 m、无霜期大于130天的区域种植推广。陇藜2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育。品种特性:粮饲兼用,株高:1.98~2.44 m,千粒重:2.9~3.3 g,平均产量:163.2 kg/667 m2,生育期160 d,属晚熟品种。抗霜霉病、抗叶斑病。适种区域:粮用适宜在无霜期大于150 d的区域种植推广。陇藜4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特点:早熟、稳产、易加工。株高1.79~2.06 m,千粒重3.0~3.3 g,平均产量:174.8 kg/667 m2,生育期128~140 d,属中晚熟品种。抗霜霉病、抗叶斑病。适宜在中国西北地区海拔1800 m以上、无霜期大于120 d的区域种植推广。条藜1号:育成单位:甘肃条山农林科学研究所。通过引种栽培驯化和系统选育而成的藜麦新品种。属中早熟品种,株高152.7~218.5 cm,生育期124~132 d,其子粒呈圆形片状,颜色为乳白色千粒重2.85~3.45 g,含粗蛋白17.04%。条藜1号具备良好抗倒伏及抗霜霉病特性,其综合抗病性能较强,适宜栽植范围较广,同时具备良好抗旱、抗寒特性,对贫瘠耐性较强,产量较高并且较为稳定,平均亩产160.7~212.5 kg。适宜种植于海拔超过1500 m,无霜期大于105 d的地区,例如甘肃天祝、榆中、山丹等。
7 播种
7.1 播种时间与方法
通常情况下,待播种层土温始终超过10 ℃时即可播种。应在4月中旬开始~5月20日结束播种,若种植地为山坡地,需遇水而播种。
7.2 播种土壤含水量
在播种过程中,应保证土壤具备良好墒情,播种层最佳含水量为15%~20%。在过于干燥的土壤内播种,种子发芽难度较大,即使发芽也易干死。但是需注意土壤不得处于积水状态,以防种子霉烂。
7.3 播种深度
若墒情良好,可将播种深度控制在1~2 cm,若墒情不佳,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但不宜超过4 cm。
7.4 播种方式
覆膜穴播采用,播种过程中需注意应始终保持相同的播深,若墒情不佳,在播种后需注意及时镇压。人工穴播机效率:0.533~0.667 hm2/d;覆膜播种一体机 效率:1.333~2 hm2/d。
7.5 播种密度
一般采用人工穴播机或覆膜播种一体机播种,播种量 0.5 kg/667 m2左右(3~5 粒/穴)。栽培行距40 cm,株距 30 cm,每亩保苗5500株左右;在确定播种密度时,还需充分考虑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播期等因素。
8 田间管理
8.1 间苗
及时间苗、定苗。需及早间苗,避免荒苗,以培育壮苗。最佳间苗时期为4~6叶期,而最佳定苗时期为8~10叶期。
8.2 中耕除草
要及时中耕除草,切勿草荒,严重影响藜麦生长。藜麦苗和藜草(俗称灰灰菜)相似,避免误除。目前没有藜麦专用除草剂,以人工除草为宜,也可采用全膜穴播(黑膜)栽培,可以减免除草。
8.3 病虫害防治
全生育期主要防治叶斑病、霜霉病两大病害以及潜叶蝇、斑潜蝇、蚜虫、跳甲等虫害。叶斑病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对于霜霉病,在发病初期一般采取10%烯酰吗啉500倍液和80%代森锰锌150倍液混合喷雾防治,在喷雾过程中应注意尽量喷施于基部叶背。夜蛾类幼虫期喷施10%烟碱乳油1000~1500倍液;蚜虫类每亩悬挂15~30张黄板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 g/667 m2兑水50~60 kg。潜叶蝇类成虫盛发期喷施1.8%阿巴丁(爱福丁)乳油2000倍液或10%烟碱乳油1000倍液,该虫最佳防治时期为露水干后的8~10时,此时幼虫在叶面活动,同时老熟幼虫从虫道内钻出。
9 收获
藜麦种子具备很强的活性,仅仅遇湿3~5 h成熟籽粒即可萌发;待其成熟期,若未及时对其收获,一旦遭遇连续雨天未收货藜麦种子即容易发芽;收获过早容易影响种子内营养积累,最终导致种子产量及品质受到影响。因而,在正常生理成熟时,即籽粒硬度增加,很难用指甲将其掐破,叶片开始萎缩并脱落,即可开始收获。待收割结束后,需及时晾晒风干,以促进种子后熟,提升其籽粒饱满度,保证其色泽一致,大面积生产可用藜麦专用联合收割机收获脱粒,脱粒后的籽粒必须晾干后,籽粒含水量低于12%时及时进行精选包装入库,可保证藜麦籽粒具有很好的商品性和加工品质。
脱粒机,效率:667~1334 m2/d,联合收割机,效率:1334~2668 m2/d ;脱粒效率:2~2.67 hm2/d,收割脱粒效率:5.33~6.67 hm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