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犯罪的街道景观设计思路
2021-12-09王梦瑶丁芹勤杨芳绒
王梦瑶,丁芹勤,杨芳绒*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剧增,公共空间存在众多安全隐患,同时人员构成复杂,使得城市里的各种治安和犯罪案件频繁发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通常将重点集中在街道环境的绿化、美观、舒适等方面,而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理念容易被忽视,这是城市空间犯罪问题比较严重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在街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融入预防犯罪的思想和理念,营造对犯罪分子有震慑力的街道环境,是景观设计行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当前城市街道景观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街道景观设施老化失修
城市环境建设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规划的改变,一个地区的街道环境,在历经几十年的风霜雨雪之后,景观设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老化失修的情况,严重的景观植物缺少维护而枯黄凋零,道路残缺失修而破烂不堪,建筑物被废弃而残破荒凉,人烟稀少,垃圾遍地,一片衰败的景象,这种地方很容易成为犯罪滋生的温床,治安状况往往很差,成为了各种犯罪案件的多发地。
1.2 景观遮挡造成视线盲区
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时,为提高景观的美感,提高设计的艺术性,街道中的建筑、景观小品等,通常会进行虚实结合、转折变化的设计,营造移步换景的效果,这样在客观上也造成了视线盲区,有安全隐患;景观植物高低搭配不合理,密不透风的景观植物影响人们的视线,容易成为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地。空间可见度、空间被监控度,会直接影响被害恐惧感,而领域、通道对其产生间接影响[1],当不良的街道环境引发使用者的被害恐惧感后,容易引起犯罪行为的发生。
1.3 夜间街道照明不良
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灯光设计至关重要,灯光运用得好,照明优良,夜晚的街道景观会大放异彩。反之,如果照明不良,夜晚的街道景观就会黯淡无光。目前城市街道采用的照明方式大部分为沿路的路灯照明,如果是宽敞的道路,或者空旷的广场,这种沿路的路灯照明亮度不足,对于喜欢夜跑、夜间外出活动的人们非常不安全。街道也因为夜间照明不良,可视度低,客观上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1.4 广场景观缺少人气
近年来,市民广场在城市规划中逐渐流行,很多城市都存在空旷人稀、华而不实的广场景观,成为了当前街道景观设计突出的问题。许多宽大的道路、广场缺少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一味地追求大,大空间、大广场、大草坪比比皆是,不仅没有合理利用土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打破了行为心理的设计原则,单调、大而空的场地景观给人一种距离感,不利于聚集人气,缺少了人的活动,人稀罕至,容易成为犯罪率较高的场所。
1.5 街道功能单一
街道的功能与使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街道的安全程度,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去日常生活方便、人多热闹的地方。街道景观的设计好坏对于街道使用情况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街道的功能单一,只具有交通功能,那么它吸引的只会是车流,行人会对其避而远之。反之,一个功能丰富的街道,例如有绿地、花园、菜市场、便利店、饭店、修理店、生活超市等各种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才能充分聚集街道的人气,增加街道的人流量,提高人们之间的自然监视,进而预防犯罪的发生。
1.6 重视主干道而忽视支路的建设维护
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在一味追求政绩的思想引导下,非常重视城市主干道这个面子工程的景观道路建设,而忽视了大量支路的维护建设。位于居民区的众多支路街道,路面破损缺乏修缮,景观植物缺少维护,公共安全缺少监控,不利于大量居民的日常生活安全。其实,支路与主路同样重要,它不仅调节主干道的交通量,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用率最高。重视支路的建设维护,有助于提高街道的安全系数,进而预防犯罪。
2 预防犯罪的街道景观设计思路
2.1 更新老旧的景观设施
对于街道景观设施老化失修的问题,首先要树立干净、整洁的设计理念,对破损的环境设施进行维修、更新。更新建筑的外立面,使之保持整洁;建筑外墙加装灯光照明,改善街道照明,升级监控系统。定期修剪衰败的植物,减少视线遮蔽,不给犯罪隐藏的空间。另外,设置围栏、警示牌,种植多样化的植物,提升环境形象,吸引人们前往,增强自然监视效果,提高预防犯罪的效果。绿化清新优美,道路平坦整洁,树木枝干通透,景观元素精心维护的街道,不会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地。破窗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破败程度与该地区被设定为潜在犯罪目标的概率成正比[2]。因此,及时维护街道景观,保持街道良好的活力,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的发生。
2.2 避免造成视线盲区
街道的道路边、角落处如果存在视线盲区,会使人内心感到不安。因此,进行街道景观设计时,景观设计师可使用低绿化,以避免绿化植物遮挡造成视线盲区。低绿化的植物高度要控制在0.6m 以下,上层景观的高度应控制在1.8m 以上,以提高视线的通透性,避免犯罪分子隐藏[3]。绿化植物的形态、位置设计应保证视线不受阻挡。采取分层结构的设置,错落有致,立体感强,既能营造半隐蔽的空间,又不存在视线盲区。街道边建筑的设计要提高与外界的视觉联系,透过窗户、阳台等,能观看到街道。阶梯、通道的围栏采用透明材料,不但有利于采光,而且有助于监督、预防犯罪。
2.3 配置良好的公共照明设施
夜晚,良好的公共照明设施可提高可见度,扩大视野范围,确保行人的安全。设计公共照明设施时要考虑周全,路面的宽度,广场的面积,灯具的间距、种类、数量、位置、如何摆放,建筑、树木等对照明光线的遮挡等,都要考虑进去。灯光的间隔、照明强度必须确保夜间行人的安全。特别对于容易发生犯罪的地方,灯光要明显提高该地的能见度。研究表明,路灯照明有效范围为25m,草坪灯为8m,因此要合理布局街道的照明系统。可采用一种新型的灯光照明技术,即嵌入式灯设的方式,不仅可提高照明效果,还可改善夜晚街道的环境氛围,方便人们散步、锻炼等活动。
2.4 合理布局广场的活动区域
在空旷的市民广场中,可设置一些公共活动、锻炼、休闲的区域,例如跑步、散步、健美操、广场舞、太极拳等活动区域,使儿童、青年人、老年人都能够进行活动,满足锻炼、交流的需要之外,同时也可增强市民之间的凝聚力,提升空间的领域感与归属感[4]。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可以吸引人们驻足观看,不仅可发挥市民广场的真正价值,又可避免广场被犯罪分子利用。这些活动区域的使用者越多,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监控就越强,这是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关键。当那些被闲置的区域,转变为公众的活动区域之后,促进了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健康程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2.5 丰富街道的功能
街道的功能如果只是单一的通行,而没有太多的行人,导致人们之间自然监控的缺失,容易出现犯罪事件。因此,要丰富街道的功能,街道两旁是提供人们购物、休息、互动的地方。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的街道景观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使用者的数量增加,形成街道的场所感,从而使街道得到更有效的“监视”[5]。对此,一个主要的设计理念是在街道两旁沿线设置一系列方便人们生活的设施,例如通过引入更多的便利店、饭店、茶馆、超市、健身场地等公共场所,聚集人气,增加街道的人流量,进而发挥预防犯罪的作用。
2.6 重视支路的建设维护
要重视城市支路的建设维护,围墙外附近可种植多刺灌木,避免犯罪分子攀爬。夜间良好的照明有助于人们夜晚的出行和开展各种活动,进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加强社会监控,例如在各个路口和角落安装摄像头等,有助于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贸然滋事。有些支路缺乏便民设施,人流量较少。对此,可在人流较少的支路开设饭店、超市、便利店等,通过增加商业设施,来增加支路的人流量,增强公共监控,进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3 结语
景观设计师要根据当前城市街道景观存在的安全问题,把预防犯罪的理念融入到街道景观设计中。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完善街道环境景观,更新老旧的景观设施,配置良好的公共照明设施,广场设置活动区域,丰富街道的功能,重视支路的建设维护,营造有震慑力的街道景观环境,提高实施犯罪的风险,进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发挥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