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重点区域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策
2021-12-09纪丁愈牛玉珍邹立王怡
纪丁愈 牛玉珍 邹立 王怡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1231)
高校学生人口密度大,多为寄宿生,人群集中,流动量大。一旦开学发生传染的概率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不但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按照《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高校应准确判断疫情形式,科学防治,特别是风险等级不同区域的学校加强疫情防控建议[1],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重点区域高校防控措施提供参考,切实遏制学校内扩散和“境外输入”蔓延的风险。
1 成都市重点区域高校分布
2020 年1 月21 日第一例输入型病例确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截止到2020 年3 月4 日,成都市累计确诊病例144 人,此后呈零星缓慢增长状态。本文选取3 月4 日累积病例进行时空可视化分布,采用ArcGIS 11 处理,见图1。
图1 2020 年3 月4 日新冠肺炎累积确诊人数时空分布
从各个区域的时空分布来看,病例主要集中在高新区,该区域由高新南区、高新西区、高新东区组成,面积较大,较为分散,人口较多;学校主要有: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西华大学;共计7 所。高新区的学校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高新区高校分布
2 成都市重点区域大中专院校疫情防控措施
从高新区高校分布情况来看,高新西区6 所,高新南区1所。本文将对高新西区高校开学前、开学当日和开学后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2.1 高校返校前防控
(1)成立防控小组。
针对高新西区高校应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短时间内筹措疫情防护用品,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由于正值假期,可采用短信、QQ 群、微信群等方式发送疫情防控通知和注意事项。对于留守学生,抽调专人对学生施行“一对一”对接,后勤部门抽调食堂人员对物资进行严格消毒杀菌、严控食材、合理搭配膳食,每天为留校学生免费送餐上门。学校应采取全封闭式管理,留守学生不得外出,由专人负责留守学生的生活及采购。
(2)制定防控方案和制度。
建议高新西区各高校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制定各自的疫情应急预案、开展疫情应急演练、应对及处置落实环境卫生消毒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完善师生动向及健康状况报告。严格按照消毒制度在开学前每天对生活、学习、工作场所进行消杀工作。
(3)师生心理疏导。
联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思政教师-任课教师”协同引导。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信息沟通方式,定期召开班会,及时发布疫情防控心理指导资料,坚定学生的防疫信心;通过日报的形式关注学生动向和健康状况,对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学生及时行正确引导,联系心理咨询教师及时排除学生心理困扰,走出心理误区[2];同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线上心理支持和服务。
学生在家主要是以网课的形式参与学习,任课老师每周接触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多,可以定期监控学生出勤情况,了解学生动向和心理状态,及时进行上报。同时在网课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疫情、心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4)加强联防联控。
进行学校-家里-社区-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的五级联控,建立网格模式。和学生及时取得联系,收集和报送相关信息,使其学校及时掌握教职工及学生的健康状况;学生在返校前居家在线学习,应做到尽量宅在家里,外出戴好口罩,生活中勤洗手,勤换衣;禁止以任何原因提前返校。针对重点区域学校,建议将学生信息同时上报相关社区疾控,以便医疗机构及时掌握学校情况,给予专业技术支持,并协助开展联防联控工作。
2.2 高校返校日防控
由于高校学生存在异地流动,疫区学生和留学生返校存在境内外输入型风险[1]。对于重点区域、疫区学生和境外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核酸检测,并到校隔离14 天。
(1)宣传宣讲。
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开展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指导[3]。可由校医进行正确洗手、口罩佩戴示范,培养学生的个人防护意识。可在显著位置设置疫情防控宣传栏、心理咨询专区、发放宣传材料等;同时给师生加强思政教学内容,宣传抗击疫情的事迹,增强学生的社会担当、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建议学校开展心理疏导,消除教职工、家长和学生的担心和恐惧心理。
(2)健康监测。
学生分学院(系部)、分专业、分时段进行报到。重点区域高新区、武侯区和成华区等学校建议学生提前进行网上填报申请,提前筛选出风险较大的学生,报到当天可考虑进行核酸检测。其余教职工和学生入校时进行身份核验,并配合校医进行体温监测;体温正常填报信息后方可进入学校,各学校实施全封闭管理。同时,开学当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设置隔离室,以备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的师生进行隔离检查。
(3)信息填报。
核实学生返校前填报信息,填报《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表》《遵守疫情防控承诺书》等信息,并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实现“全方位、网格化、严排查”,完成疫情信息“全覆盖、无死角”收集[1]。建议学校追溯疫区和境外学生返校行程,填报火车、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车次信息。
(4)应急处置。
若检测发现异常等学生,及时送至隔离区实行隔离,同时第一时间向相关的社区、卫生部门汇报,获得工作支持和指导。对有症状的学生安排专人送至定点医院就医,进一步确诊治疗;待评估正常后方可回学校进行14 天的单独隔离。
2.3 高校返校后防控
(1)教学活动。
开学后,以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以确保学校疫后心理疏导工作顺利开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授课时佩戴口罩,进行小班化教学;学生桌椅实行单人单座,佩戴口罩。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学活动登记制度,登记请假、早退、缺课学生,并追踪缺课原因,及时进行追访并做好记录。建议该区域学校学生提前到校进行14 天隔离,不得开展教学活动;待解除隔离后,实施封闭式管理。
(2)清洁消毒。
该区域学校应建立清洁消毒常态化管理,操作人员主要对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密集场所随时消毒,并配备洗手液、消毒剂等;同时,加强开窗通风,每日通风不少于3 次,每次不少于30 分钟;如使用空调系统,应保障新风输入,排风一律排往室外。针对地面、墙壁、桌面、门把手、水龙头等大面积部分,可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无人在场消毒[4];清洁消毒范围可适当延至学校外围。
(3)食品安全。
食堂人员需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佩戴口罩,每天进行体温监测。严格落实食堂进货查验、食品溯源索票、餐具设备清洁消毒等制度,就餐实行“间隔式、分批次”;加强对自备水源的防护,定期对二次供水、水源、蓄水池、清洗池的清洁。食堂就餐采取错峰用餐,保持单人单座,就餐距离间隔1.5m。由于处于重点区域,可考虑食堂进行配送服务,以减少人群聚集和接触。
(4)例行监测。
利用有医学专业的学校开展防疫指导、健康检查、应急演练,协助卫生部门做好防疫工作。未设置医学专业的学校,利用校医力量每日对师生进行3 次体温测量,并进行记录。学校建议利用社会公共卫生医疗资源,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必要时可对教职工开展上班行程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