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新基建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
2021-12-08任昌山
任昌山
充分认识教育新基建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了新基建的内涵,也在牵头推进新基建的相关工作。推进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教育新基建,可有效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进而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牵引。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表达的就是基础设施在发展改革中先导性的作用。二是总结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战略举措。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还未完全解除,仍存在多地局部暴发和零星散发的情况。推动教育新基建,将抓住大规模在线教学的机遇,促进学校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教育新基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变革,推动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面理解教育新基建的深刻内涵
《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内涵。新基建是相对于传统基建的,两者在内涵上有本质区别。传统基建大多指建筑的工程,新基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表述,可以分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类。二是新技术。教育新基建是对教育信息化现有发展基础的传承和创新,更加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支撑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塊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培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动能。三是新机制。推动教育新基建,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构建多方协同的教育供给新生态。要加强部际协同、部省联动和区域协调,促进算力资源、教育数据和教育应用的开放共享,实现集约部署和高效利用。
因此,全面理解教育新基建的深刻内涵,我们要从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维度着手,既要看到过去的成绩,也要看到现在的问题,更要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回首过去,教育新基建是对发展路线的传承。立足当下,教育新基建是对现存短板的补足。展望未来,教育新基建将促进传统教育变革。
科学把握教育新基建的工作方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技术演进规律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律,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基本特征,提升教育新基建的建设水平。
一要坚持育人为本。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给予贫困地区倾斜性的支持,努力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二要坚持辩证客观。既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动教育新基建,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又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变革力量,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发挥信息化的牵引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作用,适度超前部署教育新基建。
三要坚持协同推进。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协同,为教育新基建积极争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动,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工作机制,来整体推进教育新基建,同时还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促进东西协作,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四要坚持统筹兼顾。首先要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确保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同步谋划、同步推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其次要统筹好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关系,以新基建为传统基建赋能,推动教育的数字转型,促进线上线下相融合。再次要统筹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既要吐故纳新,又要盘活存量,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基础设施,发挥1+1>2的效果。最后还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用好。
扎实推进教育新基建落地见效
教育新基建文件部署了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和可信安全六大重点方向,它们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新网络、新平台和新安全是支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数字底座”,其中,网络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平台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舞台,安全是保障信息化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新资源和新校园是在新网络、新平台、新安全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实际建设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基础设施。新资源偏软,对应知识的生产管理,新校园偏硬,对应环境设施配套;新应用是基于新资源和新校园支撑具体应用场景的基础设施,文件从教学、研训、评价、管理四大场景进行布局,探索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路径。
政策见效果,关键要看落实。下一步将加强对地方的统筹指导,以文件部署的方向为重点,扎实推进教育新基建的落地见效;加快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通过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和持续建设,实现长期、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