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小学教师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的质性研究

2021-12-08孙宇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摘要:我们每一个人在组织里或社会团体里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属性的地位,在乡村小学教师的队伍里也不例外,本论文通过质性研究调查方法,深度探究现阶段乡村小学教师的心路历程和职业认同观念,简析政府政策、社会家庭因素等带给小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关键词: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质性研究

阮爱民(2001)认为,与城市概念相对应,乡村主要是一个地域概念。唐松林认为,就当前我国县(市)、乡镇和村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趋势而言,处于县镇的教师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已和城市非常接近,县镇和乡村有很大区别的,但是集镇和乡村地区的情况差别不大。所以,唐松林在研究中采用国家统计局对乡村的定义,将农村界定为广大的乡(镇)和村等行政区域。

乡村教师是伴随着农村教育问题的提出而提出的,要理解乡村教师必须理解乡村教育,唐松林认为,乡村教育是以乡村人口为对象并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对于我国来说,在出现乡村和城市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乡村教育是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过渡,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劳动知识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他将乡村教师进行如下界定:①乡村教师是以乡村人口为教育对象并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工作者;②乡村教师生活在广大的县以下的乡镇和村落学校;③本研究中的乡村教师主要指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当然在研究相关问题时也会涉及乡村其他类型或阶段的教师。乡村教师现在更像一个符号、一个标签,它将“教师”这个称号被定义化,仿佛“乡村教师”被特定的加上了一个“帽子”让人不对“村小教师”陷入重新的思考。

一、身份认同的概念界定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的确定、未来规划的期许等一个统筹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元认知的过程,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社会化承担的环境分为教师本身、师生环境、学校及社会,“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赋予教师的身份。教师的身份认同则表现在教师在个体与其的差异性以及在社会环境中又拥有其共性的探索。关于身份认同的定义研究查尔斯·泰勒曾在他的著作《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研究有关身份认同的问题,他认为人们要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最重要的。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就会明白自己处在什么角色。他说自身的认同是一种承诺,要想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可以做、什么需要同意、什么会被拒绝,不管自己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找到自己的立场和位置。

也有學者这样诊释“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又称身份统一性,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肤色、性别等特征的了解、认可并接纳的一种态度。对身份的认同,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同时身份认同是一个语境式的问题。由于一个人可以属于不止一个群体,因此在特定的语境下,他会选择认同某一身份,也就是归属于某一群体成为他的主要指向。”还有学者这样指出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关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向中心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支持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或无益的事情,爱过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本体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过程的成因和结果,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秘中。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身份认同的探析

认同一词是最早来源于西方,在现在我们将认同理论生活化,分为自我认同、他人认同和社会认同。“身份”是对“我是谁”的回答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而身份认同就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属于这个群体”、“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确认与建构过程的一种方式的阐述。孙频捷指出在我国“差序格局”为主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身份”指人的出生、地位或资格,强调社会组织和制度对个人位置的阶序性安排。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既强调社会某些因素对个人和群体的位置、机会、权利等方面的预先安排,也强调个人和群体自身行为与心理对所获得的位置、机会、权利等方面的强化与再造。既包括群体成员对集体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性的一致体验性,也包括群体成员对集体身份、地位、利益的认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群体的行为模式。涂尔干所主张的身份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通过对与社会结构的交涉逐步形成的和产生的共有感情、规则和信仰的综合以及对个体自我和自身所归属群体的理解,探讨自我、他人及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成为身份认同研究的热点。如麦克盖根从民族主义出发,将认同视为一种集体现象,是指生活在同一民族、国家疆域的公民所拥有的共同特征。

三、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现状研究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甚至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在我国辽西地带的教师队伍当中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个别农村教师作为代表,分别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职业规划、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及教师的生存压力”进行访谈分析,调查了解到,现阶段辽西地区就锦州市乡村小学为例,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还是非常高的,随着现在社会对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的形成,教师的职业声望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辽西地带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稳定,在社会环境下教师的压力明显小于一线城市,教师更能守住初心保持本真,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但仍有部分教师表示生存压力大,对现阶段工作成绩不满意,越来越多的优质师资力量倾向于大城市,开始“孔雀东南飞”大趋势下,乡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愈发显得薄弱起来。文章中的“乡村教师”指的是在中国辽西地带的乡村小学在职的老师,包括家就住在乡村、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以及考上乡村教师家却在城市里的教师,乡村教师自我认同是指乡村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独特感觉,它对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确认,旨在使乡村教师主动建立起一个包括身份形象、心理活动、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认知和表达体系,并表现出相应的主体行为。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浪潮新起和现代教育革命的变迁,教师身份认同理论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国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比较充分,也涉及一些不同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身份理论研究,国外对教师身份研究领域涉猎较少,对身份认同领域涉猎较多,本研究国内综述部分重在整理教师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国外研究部分重在整理教师的身份认同理论。关于教师身份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通过自我价值发展身份认同,社会环境地位认同以及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原因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探析唐松林通过梳理乡村教师的发展脉络指出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知识精英和知识力量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通往乡村的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是乡村民众的文化传播者、组织者和贡献者,他对乡村农村民众素质提高、社会人力供给,各种技术开发与普及、城市化、产业化,和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忽视的价值。夏建平在《国际认同与合作》中分析了身份认同的定义。他认为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份认同,二是对于某种观念的认同。他认为身份认同包含自己认同自己,是自己区分于别人的独有特征;三是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四是个人的集体归属感,个人与某个集体有着相同的心情、价值观后极易引起个体产生集体归属感涂超对教师自我认同的界定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学会反思和总结,对自我的认同具有同一性和连续性,知道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寻阳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到可将身份认同分为几个方面如: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专业认同和处境认同。教师身份认同与教师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和关联性,角色的转变和身份的地位在很多时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乃至可以影响教师对未来的工作规划和期许,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四、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影响的因素及策略

李茂森学者将影响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种:微观——个体因素的原因,中观——专业因素的原因,宏观——社会环境因素的原因,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的教育政策是重要的因素,从中观层面来讲,学校的组织文化环境影响对教师的身份认同较大,至于微观层面来讲,教师个体因素是主要方面的原因,教师的个人情绪、价值观念理念和个人实践性知识能力也会影响教师的身份认同。有学者针对宏观因素作出进一步解释和阐述“国家政策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学者针对宏观因素作出进一步解释“国家政策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课程整体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评价与管理方式等不断发生变化,致使教师们所熟悉的专业场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以往所坚持和认定的价值观念失去意义和方向,改革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致使教师日渐缺乏安全感和信心”乡村劳动者阶层成为乡村教师的最大输出阶层之一,该阶层与乡村教师具有血缘式的身份脐带关系。

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度不高,这就直接影响到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忠诚度和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关系。其一方面导致乡村教师流动的表层原因是教师的经济地位问题,深层原因是乡村教师追求身份的实质平等。乡村教师身份的社会认同度比较低,这直接影响到了乡村教师的代际继承与发展,也威胁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其二方面是农村学校领导“耗竭式”的使用教师方式挤占了乡村教师提升文化资本的时空,这无疑大幅度限制了乡村教师职后积累文化资本的机会。另外,乡村教师的乡土地缘特点使他们在获取社会网络资源受到“差序格局”的约束,扩大社会资本时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的“区隔”。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教师就很难通过其所拥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去转化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进而影响了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有学者指出改变其现状的策略手段包含有中央政府在政策层面要督促省级政府制定教师最低工资标准计划,尤其是制定乡村教师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确保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手段和内容,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确保教师休闲时间,确保教师的身心健康。

社会地位指的是个人或团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空间中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地位主要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地位、文化地位等结构构成。“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经济利益、政治待遇及社会声望。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也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從早期士农社会传统工商社会到现代产业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不断变迁中。

参考文献:

[1]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4.

[2]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1(11):66.

[3]周艳.教育社会学与教师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3.

[4]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4.

[6]夏建平.国际认同与合作[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1.

[7]查尔斯·泰勒著,韩健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译林出版杜,2001.

[8]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尹弘飚,操太圣.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身份认同——制度变迁与身份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5-40.

[11]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译.教学勇气[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90.

[12]孙频捷.身法认同研究浅析[J].2010(2):68-70.

[13]李金奇著.资本地位: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的社会学考察[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6):49.

[14]周守军,袁晓鹏.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及其社会地位[J].2010(23):38--41.

[15][加]马克思·范梅南.李树英译.教育的情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9):124--125.

作者简介:孙宇杰,年龄:24,职务: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研究生(学生),署名单位: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日:1997-5-1,所在学校:渤海大学,学校所在地: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渤海大学,邮编:121001,研究方向:农村教育教师发展基础教育,籍贯所在地:辽宁盘锦。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