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1-12-08王大学
摘要:“2011计划”的实施为艺术院校的产学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艺术院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深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艺术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结合艺术院校自身实际,进行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艺术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对策
1.艺术院校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所谓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及用户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展开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高级形态,对于释放各环节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推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等四种类型。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艺术院校的产学研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推动艺术院校主动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主动进行“产学研”、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主动开展跨领域文化交流传播、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创新,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目标。
2.艺术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以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随着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我国文化艺术业迎来了春天。面对新形势,艺术院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深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国内艺术院校众多,既有综合类院校,又有专业类、职业类院校,其中有的学科、专业与市场结合比较紧密,比如文创设计、影视表演、数字动画、会展服务等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已经深入走向社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艺术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依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下面,将以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
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南京艺术学院和常州工学院共同牵头,协同23家境内外高校、政府机构、企业和协会成立的研究机构。中心面向江苏文化艺术创意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应用问题,通过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整合政产学研优势资源,制定明确的创新目标和责任分工体系,以艺术文化理论与政策创新为引领和指导,推动艺术文化理论与政策创新、艺术创作协同创新、艺术科技协同创新、艺术市场协同创新四个平台建设,形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孵化、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高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
中心两所牵头高校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始终坚持文化创意协同创新必须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发展并赋能产教融合。牵头高校常州工学院,在校外和校内分别实施的“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计划和“引企入校”合作项目,形成的“产教融合常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牵头高校南京艺术学院与南京市政府和鼓楼区政府共建环南艺国家级文化产业功能区,吸引大学生创业团队30多个。为推动两牵头高校融合,在园区南艺双创中心中引入常州工学院文创中心,常州工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也设有南京艺术学院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和智库分中心。两所牵头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建有100多个产教融合团队,与8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项目,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发展,实现与行业、企业、机构的协同,取得了实效。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该中心自从获批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预期,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心的协同创新主体甚至于两家牵头高校之间融合不够,没有形成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没有达成实质性或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合作项目;第二,与中心配套的有关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到位,导致各主体之间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有效的动力机制和良好的激励机制;第三,中心的建设目标及举措还不够明确,敷衍应付现象部分存在。这其中既有共性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需要给予进一步的重视。
3.艺术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它不同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三种创新,而更类似于加强“软科学”管理,通过大的系统协同、力量整合、结构优化,使不同的创新主体在整个创新系统中达成一致,构建新的稳定的机构体系,形成强劲的内驱力,从而完成外在的统一目标。笔者认为,当前艺术院校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动:
3.1从战略高度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艺术院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各项职责使命的重要路径。为此,要有较强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给予产学研协同创新足够的重视。要尽快调整办学理念,改变过去那种纯“象牙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科研、创作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还要鼓励引导艺术专业教师调整思维模式,根据行业需求进行科研选题及研究,积极参与行业企业互动。
3.2积极完善机构人员体系建设
学校要发展,平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特别是对于协调管理能力要求甚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来说,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支撑,尤为必要。为此,艺术院校要积极统筹校内外资源,组织申报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培育校内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中心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牵引,建立以任务为核心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
3.3下大力度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是目前制约艺术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深入推进的关键。为此,艺术院校需要大力推进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综合改革特区,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同时,突破高校内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的分割状态向科研创作的上游、中游、下游联合、贯通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段宝岩.实现协同创新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
[2]马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5(4).
[3]姜国峰.研究型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困境·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16(1).
本文系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艺术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研究成果(XJ2015025)。
作者簡介:王大学,男,1981.11,汉族,山东临沂,硕士,南京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