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以学定教”
2021-12-08杨小梅刘靖华
杨小梅 刘靖华
编号:H1(2021)19-02-01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然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就表现为:以学为中心,教围绕学转,以学定教。因此,“以学定教”正是对新课程标准最好的诠释。因此,教师应努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摒弃从前的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真正实现窦桂梅老师说的“让孩子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让教学成为一种思维碰撞的过程。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正当我为孩子们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该如何进行统一的零起点教学发愁时,我有幸参加了我校以“小学语文中段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探讨”为主题的课题组研究。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结合学习收获,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落实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在教授新课前,我们让学生预习。如何预习?预习什么内容?自学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要实现“以学定教”,教师必须要落实课前预习,通过预习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沒有掌握的。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来制定不同的预习要求。比如,在即将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之前,学生问我纳米是什么?于是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了关于纳米和纳米技术的资料。在讲授新课前,我让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知识,大家都很积极。通过交流,大家了解到纳米即为毫微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轴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1纳米。纳米技术应用特别广泛。就这样,在上课时,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学生在预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疑惑,而教师的职责就是收集和整理学生的质疑,读懂学生的当前需要,随后在课文中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将“以学定教”更好地落实在新课的教学中。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它不仅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二、以疑促学,顺学而导
由于有了课前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可能是零,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相机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典型的语言信息和文本内容的精彩之处,领悟文本的精妙,反复品读、感悟,获得感知。比如,在讲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老舍先生写的《母鸡》一文时,作者在结尾处写到“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初步学了课文后,一个学生问我作者为什么说他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于是我让学生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等上完课,我再次呈现这个问题后,请大家讨论。几分钟后,有同学举手。
甲同学说:作者看到母鸡保护、照顾鸡雏,不好意思再讨厌母鸡了。(此种回答有被迫之意)
乙同学又说:作者不是不好意思讨厌,而是母鸡为小鸡做了那么多事,作者不能再讨厌它了。
我问:看到母鸡不辞辛劳地养育、照顾小鸡,作者只是不再讨厌它了吗?
丙同学说:不对。作者从前讨厌母鸡,可是当他看到母鸡不辞辛劳地照顾小鸡,不顾一切地保护小鸡时,作者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那份伟大的母爱,由母鸡进而想到了所有母亲。所以作者是发自内心的不讨厌母鸡了。
一场小小的讨论会就这样精彩地开展了。作为教师,我表扬了最后一位同学,他仔细看书,认真读文,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最棒的。其实生生交流时所产生的碰撞,是我们教师教授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没有去妄加评断任何一个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收获。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欣赏学生的质疑。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碰撞,远比教师阐述一个道理来得更受欢迎。
记得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当代教育家冯洪恩也说过“教师要教适合学生的教育。”我想作为一个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心中应该时刻装着学生,以学生的情况为基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材施教,切实把语文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应该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付宜红主编.《小学语文》.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阳光小学6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