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问题及策略
2021-12-08徐旦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归属感和成就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创新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活动。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存在劳动教育理念滞后、劳动教育标准缺失、劳动教育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要从树立劳动教育可育人的理念、规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编制、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实施机制四个方面深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机制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党建与思政专项)“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DJ2021Y08)
作者简介:徐旦,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明智学院高级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0-0030-06
为更好地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1],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不断深化育人机制改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这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育人的战略高度下大力气抓好劳动教育。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进行教育,或通过劳动发挥其教育功能。也就是说,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劳动只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国始终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国家提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表明,符合人的本质的劳动能让劳动者体会到归属感和成就感,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因此,劳动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实践活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职业教育是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契合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劳动实践活动进行科学设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发展定位是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虽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一般已经达到法律所规定的“成人”年龄,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相对简单的生活实践经历、社会多元文化的交织和碰撞,使他们容易对劳动产生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偏差,需要高职院校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此外,從长远发展考虑,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涵养劳动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创新的前提。
结合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我们尝试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下一个定义,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归属感和成就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创新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劳动教育愈发受到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深化。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劳动教育理念滞后、劳动教育标准缺失、劳动教育保障不足等问题。
(一)劳动教育理念滞后: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劳动教育理念滞后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及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高职院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学校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2]。但是,目前仍有不少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缺少整体设计和规划,在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处理上,在劳动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关系处理上,在劳动教育因专业而异、因年龄层次而异的要求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不足、科学性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应将劳动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劳动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及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但是,仍有不少教师还存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容、活动形式及方式方法简单化,重视劳动教育外在形式而忽略劳动教育本质和规律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对象主体,应将劳动教育视为培养劳动兴趣和爱好、提高劳动自觉性和劳动能力的途径,但是,还有不少学生存在不重视劳动教育、缺少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
(二)劳动教育标准缺失: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标准不清晰
劳动教育标准缺失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标准不清晰。课程可指向诸如语文、思想与政治、热菜技艺等单个具体科目,也可指向诸如烹饪、国际贸易、汽车维修等一个专业所有课程的组合。《意见》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指向课程体系层面,因此,劳动教育课程更多指向科目层面。鉴于此,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标准要重点研究“学什么”(学习内容)、“怎么学”(学习方法)、“学到什么程度”(学习标准)、“学得如何”(考核评价)等根本性问题。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课程模式、课程结构及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未深入,课程实效与课程设置目标存在较大偏差。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标准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准则,标准不清晰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劳动教育保障不足: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劳动教育保障不足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以浙江省为例,根据2019年浙江省各级各类教育基本情况统计表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比为1:23.8[5],在专任师资数量紧缺的情况下,专职劳动教育教师数量更加难以得到保证。如果说数量不足可以通过招聘教师、聘请兼职教师、校内教师转岗等途径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那么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这一直接影响劳动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则需要较长周期且见效缓慢。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劳动教育师资能力提升早已提上议事日程,相关培训活动也举办甚多,但是与其他专业、科目的师资培训发展相比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尚不健全,培训制度尚未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尚停留于纸面。
三、深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对策
为更好地回应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育人机制改革,针对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化劳动教育。
(一)树立劳动教育可育人的理念
理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6],是一切变革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7]。可见,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开展活动,其要义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具备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因此,深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首要之举是树立劳动教育可育人的理念,以理念的更新和完善来促进实践的改变和进步。
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劳动教育可育人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学校层面要把准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统筹校内外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育人实效。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8]。这说明人是通过劳动这种生产性行为来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当前正处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正对现有的市场、产业、技术产生强烈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学生即将步入工作岗位,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产业和新职业,高职院校势必要根据劳动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搭建各种劳动教育平台,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劳动素养,便于学生提前做好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准备。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劳动教育可育人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根据学校劳动教育的总体实施方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劳动元素,把其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实践实习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此外,除了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扎实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外,教师要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熟悉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生产技术和岗位生产要求,为学生后续的高质量就业和人生价值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最后,高职院校学生要树立劳动教育可育人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劳动和劳动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关于劳动的性质,马克思曾形象地描述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9]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界建立起交往关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体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此同时,劳动也使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实现人的成长。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重要教育活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也是学生尽快融入生活、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学生应在劳动中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更为广泛的劳动兴趣和爱好,建立起和他人、社会的交往关系,以此获得成长,完善自身生活环境,进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规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编制
高职院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职责,这也是劳动教育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课程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融合,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实现学生增长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目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编制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四个步骤[10]。以目标为基本指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应突出技能本位,在注重学生劳动知识学习外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设置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创新创业性劳动等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上应突出实践本位,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宜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等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设置职场真实情境,确定工作项目任务,通过团队合作、角色体验、情境模拟等,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劳动者主体性地位的回归;在课程评价上应突出发展本位,采用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合但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融合但更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总结、反馈、改进和发展功能,以强化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三)提升勞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1]。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是劳动教育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一是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高职院校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以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其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二是开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专项培训。高职院校应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培训内容应包括劳动教育理论、相关法规政策、行业前沿技术、岗位实践操作及产业新业态新技能的研修等;培训方式可包括理论学习、专业进修、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及技能实训等;培训载体可借助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协会与社区等力量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团队、技术研发小组和社会服务团队等。三是创新评价机制。影响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很多,职称评聘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职称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12]。在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框架下,职称与教师工资收入、奖金分配、退休待遇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中应实行分类评聘,为劳动教育教师岗位评聘单独设置岗位数量和岗位条件,重点评价教师的师德师风、育人成效和社会服务成效。同时,高职院校在自主制定的绩效分配制度中,应对劳动教育教师实行政策倾斜,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广大教师投身劳动教育,发挥其作为劳动教育核心力量的作用。
(四)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实施机制
职业性、教育性和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特征。基于此,高职院校应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家庭等多元协同合作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这也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政府重在发挥主导、规划和督导作用。例如:政府应将劳动教育作为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明确劳动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和条件、培训要求,为劳动教育教师选拔及培养管理提供依據;明确行业企业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开发和综合利用区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资源,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场地、设备保障;划拨劳动教育专项经费,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职业院校重在发挥管理、协调作用。例如:职业院校应结合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劳动教育整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应和推动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制度,明确劳动教育责任机构和人员;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优化校内资源配置,为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加大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
基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行业企业和学校都应承担育人主体职责,落实到劳动教育,行业企业重在发挥管理、支持作用。虽然学校和行业企业两者的管理职责具备一致性,体现在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运用所拥有的资源来实现劳动教育目标,但基于组织性质和组织目标的差异,行业企业在劳动教育中更应主动作为,积极承担和履行教育责任,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例如:行业企业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开展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2];建立开放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安排专业人士为前来学习的高职院校师生提供指导;鼓励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与学校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强高职院校师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锻炼学生与人合作、交流沟通、服务的能力[13]。此外,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重在发挥引导、督促作用。例如:家长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意义;督促学生认真开展劳动;关心学生,与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进行情感互动和心灵交流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03-2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浙江省教育厅.2019年浙江省各级各类教育基本情况[EB/OL].(2020-06-18)[2021-09-05].http://jyt.zj.gov.cn/art/2020/6/18/art_1229266681_2405197.html.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140.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9-09-11)[2021-09-05].http://edu. 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12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7-208.
[10]李令永.论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分殊[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8):27-33.
[1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10)[2021-09-05].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1409/t20140910_516406903.shtml.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72.
[13]扈中平.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对当下劳动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20(12):31-39.
[责任编辑 贺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