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副主任中医师运用针灸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经验采撷
2021-12-08罗旺刘英宋邦国
罗旺 刘英 宋邦国
【摘 要】 文章总结刘英副主任运用针灸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临证经验,其认为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胃肠气机壅滞,久而脏腑气血亏虚;治疗上应以疏畅气机,调补气血,恢复肠道功能为主。其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以针刺为主,配以灸法,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针灸;粘连性肠梗阻;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1)20-0088-03
Abstract:Key words:
肠梗阻是儿科急症之一,而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是指肠袢间、肠袢与其他脏器、腹膜间有粘连或索带压迫而导致的肠腔不通,是小儿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1]。粘连性肠梗阻又属腹部手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临床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2]。AIO在儿科中亦不少见,绝大多数在手术后一年内出现症状,其中阑尾切除术是导致AIO最常见的手术原因,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采取手术治疗,但术后易出现新的粘连,远期治疗效果欠佳[3]。刘英副主任认为中医运用针灸等保守方法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儿痛苦,临床疗效显著,且针灸疗法相比手术等治疗具有费用低廉的优势,并在一定程度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刘英,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师承博士,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擅长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绿色疗法治疗儿科多发病及疑难杂症。刘师在长期临证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运用针灸治疗儿童腹部疾病,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经验独到。笔者有幸跟随刘师学习,颇有体会,现将刘师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思路整理分析如下,以飨读者。
1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肠梗阻的确切病名,现多根据其临床症状归属于“关格”“肠结”等病范畴。张仲景在《伤寒论·平脉法》云:“吐逆,水谷不化……食不得入,名曰关格”[4],首次提出关格的病名,描述症状与肠梗阻相似。近代中医大家张锡纯提出“肠结”病名,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肠结治法》中指出肠结乃是性命攸关的急症,“或因常常呕吐,或因多食生冷及硬物,或因怒后饱食,皆可致肠结”[5]579。并在医案中记载肠结腹痛症状为“食结肠中,时时切痛,二十余日大便不通”[5]801,基本与现代肠梗阻症状无异。刘英副主任基于医圣张仲景及张锡纯对肠梗阻的认识,独辟蹊径,运用针灸进行临床辨证施治。
1.1 气以降为顺 《素问·缪刺》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6]116明确指出邪多由外而来,邪气留于经脉,久之必伤及五脏,涉及六腑。而对于五脏本已伤的病人,其六腑机能会更加薄弱。故临床上应更加重视其五脏六腑的机能,重视其气是否顺畅,其饮食是否能消化。
1.2 腑以通为用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6]72“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热气流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6]73指出了本病的病机是寒邪和热邪客于肠胃。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云:“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7]指出腹痛是由于腑脏虚,正气与邪气交争而痛。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是本病的病机总括,治疗上当以通为第一要务。《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是外入之邪气,客于六腑之间,自身的阳气与寒气相搏,久而化热为邪,邪热内炙,小肠本为火脏,热气相合,傷其所主之液,所以痛闭不通。
2 综合运用,辨证论治
刘英副主任认为本病乃是腑气不通,胃失和降所致,不通则痛,不降则逆。针对其病本为脏腑气血亏虚,病标为腑气不通,治疗上当以通降下行、疏畅气机、调补气血、恢复肠道功能为首要目标。况小儿乃稚阳稚阴之体,一旦患病,极易出现“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变化,而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疾病本身而言,易造成患儿周身不适,疼痛难忍,且临床上患儿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差,效果欠佳。《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8],说明了针刺腧穴有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刘师考虑到小儿脏气清灵,对于针灸这种外治疗法敏感性相对于成人高,见效也快,故在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本病,每获良效。且针灸治疗是祖国医学经典绿色疗法,安全无副作用,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刘英副主任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时,从经络理论出发,自拟肠梗阻方针灸治疗。肠梗阻方组成:关元穴、气海穴、天枢穴(双)、大横穴(双)、下脘穴、中脘穴、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其中关元为小肠的募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对于小肠腑病疗效确切;气海穴具有很好的培元补虚、温阳益气的功效,两穴合用能有效的补益先天。肠梗阻患者多反复发病,病程较长,久病体虚,选此二穴先针以开其穴,再灸以回其阳,阳气复而病安治。
天枢穴为大肠经之募穴,是人体上行之清气与下行之浊气的交会之处,起到保障肠腑正常运行的作用。大横穴为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之会,具有调理肠胃、温中散寒之功,对于常见的腹胀,肠疝作痛都具有很好的疗效。下脘穴与中脘穴在经络上属于任脉,在部位上属于胃部,下脘穴对于胃肠道功能恢复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尤其是脾胃共虚的情况下,用下脘穴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又是腑会穴,对于中焦气机不和具有调节作用。
刘师在临床时亦重视特定穴的运用,临床上腑病多选其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证。而天枢、关元、中脘穴分别为大肠经、小肠经、胃经之募穴,三穴合用能有效地调节胃肠道功能。合穴善治逆气、胀闷等症,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之功,两穴合用上下交通,能有效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之脉的原穴,具有镇静止痛的作用,主治腹痛。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之会,大横穴为足太阴、阴维脉之会,下脘穴为任脉、足太阴经交会穴,三者皆是阴经经脉交会穴,能有效地调节阴经经脉气血。同时也强调穴位的远近配伍使用,既要近部取穴,也要远部取穴,以求达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目的。其中气海、关元、天枢、大横、下脘、中脘穴均为近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穴为远部取穴,远近相配,上下交通,达到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
3 典型病例
患儿万某,女,6岁2月,既往因阑尾炎术后引发粘连性肠梗阻,多方医治无果。于2020年7月4日前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腹痛拒按,以右下腹为主,腹胀明显,呕吐数次,大便多日未解,小便正常,纳差,夜寐欠安,喜哭闹,夜间低热,舌质暗苔白腻,脉细滑。腹部彩超提示肠管扩张;腹部立位片:腹部肠管充气,上腹部肠管扩张,可见数个液平,盆腔内充气肠管影偏少。西医诊断:粘连性肠梗阻。中医诊断:肠结病,寒瘀互结证。治疗:选用肠梗阻方加减施治,①普通针刺治疗,选穴如下:关元穴、天枢穴(双)、大横穴(双)、下脘穴、气海穴、中脘穴,合谷穴、内关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阑尾穴。②艾灸治疗,取穴:气海穴、关元穴、中脘穴、天枢穴(双)、下脘穴、中脘穴。针刺及艾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
患儿治疗后,当天即出现排气,第二天已能自主排便,量少,色暗,治疗3天。
二诊:7月7日前来复诊,患儿腹胀减轻,右下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治疗上减阑尾穴,将内关穴改为外关穴,余同前。继续治疗5天。
三诊:7月12日再次复诊:患儿精神可,无腹痛腹胀等周身不适,二便平。家属要求复查腹部立位片,立位片示:肠气影较前明显变动,盆腔可见气体影,肠气影下行。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嘱继续治疗1周,治法不变;并指导病后饮食调养,嘱先进食米汤等流食,后期可逐渐进食稀饭等,饮食上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注意肠胃的调养。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患儿出现以痛、吐、胀、闭为主要特征的临床表现,结合腹部立位片及腹部彩超,肠梗阻诊断明确,再结合患儿既往多次患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史,故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刘师认为本病是典型的虚实错杂型粘连性肠梗阻病例,宜以针法开其穴窍,灸法温其里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胃肠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现考虑患儿为阑尾炎术后,恐已有损伤之弊,经络阻断,气血流通不畅,故应兼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选用肠梗阻方加减治疗以疏畅气机、调补气血,恢复肠道功能。
阑尾穴乃经外奇穴,位于足三里穴直下2寸,对急慢性闌尾炎有奇效,患儿以右下腹部阑尾区疼痛为显且反复发作,故选用此穴。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外关穴为手少阳经的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具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的作用。前期选用内关穴偏重于止痛,后期选用外关穴偏重于补益。
4 结语
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多采取手术加抗炎抗感染疗法,临床效果不佳,后遗症明显[9]。刘英副主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后,认为针灸治疗此类疾病优势明显,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调节全身气血以快速恢复脏腑功能。同时由于小儿疾病的特殊性,治疗也较成人更为繁琐,因此,在实际治疗中更加注重“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理念,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患儿所选择的针灸方案亦有区别,切实做到辨证选穴,综合施治,此亦为临床应多加辨别之处。
参考文献
[1]江载芳, 申昆玲, 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 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429.
[2]HARICHARAN, KRISHNA M, REDDY K, et al. A Clinical Study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J].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d Healthcare, 2015,2(40):141.
[3]AL-SALEM A H, OQUAISH M.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the place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J]. ISRN Surg, 2011: 645104.
[4]张仲景著, 蔡秀华, 高云彩点校. 伤寒论[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 17.
[5]张锡纯著, 王云凯等点校. 医学衷中参西录[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579-801.
[6]周鸿飞, 范涛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72-116.
[7]巢元方撰, 鲁兆麟主校, 黄作阵点校. 诸病源候论[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86-87.
[8]周鸿飞, 李丹点校. 灵枢经[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2.
[9]张鹏飞,孔怡儒,单振潮.儿童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0):196-198.
(收稿日期:2021-03-07 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