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1-12-08顾丹丹
顾丹丹
[摘 要]文章以“挖掘作用—建立模式—课堂实践”为路径,探讨元认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程序性和实效性,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达到减负增效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元认知;初中化学;必要性;程序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2-0066-02
《认知发展》一书重点对“元认知”进行了阐述:元认知就是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从而塑造一个优秀的自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提升,元认知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挖掘作用,强调元认知在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结合生活实践提出了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其与元认知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内在的自我成长意愿,自我潜能的挖掘与爆发。基于此,我们可以结合元认知理论,指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从“学”的角度寻找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开发和完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学”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并使其“生根发芽”,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表1为笔者所在教研组建立的“元认知与学生反思能力、学习自主性的对应关系表”。
基于元认知与学生反思能力、学习自主性的对应关系不难发现,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记忆、理解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与自己对话,搭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体验,学生能够主动调用已有知识,自主地进行内容认知与加工,并在不断的自我诊断、评价中进行调控、修复,进而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实现持续而稳定的学习体验。
二、建立模式,体现元认知在化学教学中的程序性
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学生积极调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将当前的情境同化到已有的经验中,在内心进行激烈的辨识之后做出调整和改变,从而将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问题情境相结合。当然,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所要面对的问题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学生会不断地将多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激活,并综合起来做一定的推理和转化,逐步跨越一个又一个“差距”,最终在大脑中形成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在思路形成过程中,学生不但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将知识与经验进行了“串并联”,形成更具整合性、更为融会贯通的新知识体系。表2为元认知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程序。
从表2中不难发现,元认知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主要分为四步:问题的表征,选取合适信息,将分散的信息进行组合,监控与评价。当然,问题分为低水平问题和高水平问题,即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知识讲授的程度来进行问题解决,低水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一些事实性信息;高水平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更为精细的思考,综合新旧知识进行适当的推理和概括。可见,元认知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力量,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控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三、课堂实践,发挥元认知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元认知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发挥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成长。下面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一教学内容,浅谈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落实,以有效发挥元认知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1.建立情境,温习旧知,宏观表征
化学家约翰斯通认为,学生在学习微观世界之前一定要有一定量的宏观认知,且学生对宏观世界的认知量与其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成正比。因此,在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之前,教师应从生活中寻找一些相关的宏观材料,幫助学生对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反思,为下一步微观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宏观表征,对其充分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符号的理解与掌握。
宏观情境:(1)化学反应具有什么规律?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下列说法正确且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3g碳和10 g氧气反应后,生成13 g的二氧化碳
B. 5 g水受热变成5 g水蒸气
C.木炭燃烧后,固体质量减少
D.100 mL水加入100 mL酒精,体积等于200 mL
(3)如何证明蔗糖中含有氧元素?请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在分层逐级抛出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要急于讨论总结。学生的大脑中会自动浮现质量守恒定律,学生积极将其应用到问题解决中,并总结应用的注意事项,此时心中逐渐浮现元素符号,从宏观逐步转向微观。课堂建立在元认知的基础上,氛围主动而又激烈,知识推进自然流畅。
2.逐级演化,发现新知,微观表征
宏观的细致化就是微观。学生在宏观表征的刺激下,想要进一步研究的欲望愈加强烈。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关键点是微观与宏观的紧密联系。从宏观表征转向微观表征是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学习化学方程式之前,学生已经对分子、原子和离子有了一定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也为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奠定了基础。但还需要教师为学生建立一个“可视化”的微观模型,衔接学生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推动元认知向前发展。
微观表征:(1)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呢?
(2)模拟氯气与碘化氢两种气体混合发生变化的过程(投影展示,如图1所示)。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该怎么用化学语言进行描述?
问题(1)的提出,促使学生回憶学过的化学式。投影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观察每个小球的颜色、大小,对比得出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白物质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问题(3)的提出,让学生自然想到利用物质符号来表达反应过程,从化学式向化学方程式过渡,化学方程式的雏形在学生的大脑中自然形成。在元认知的推动下,学生对原有认知进行了融合调整,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又向前推动了一步,对于化学方程式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期待,都想动手书写,新知识在学生的反思中诞生。
3.反思整合,规范新知,宏微融合
化学符号是化学的“第二语言”,化学方程式更是化学原理的具体表达。学生在没有明白符号代表的宏观和微观含义之前,对化学符号的记忆全靠死记硬背,孤立的符号总是被学生忘记,而将宏观表征、符号表征与微观表征相结合,用化学符号建立宏观和微观的桥梁,使化学符号变得更有意义,似乎在诉说着物质之间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让学生越学越轻松。
教师:如何对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进行表达?
学生: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者P+O2→P2O5。
教师:这两种表达式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第二种规范吗?
至此,教师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体现,归纳总结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及时进行相关练习。
练习:利用化学符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电解水;(3)氧化汞受热分解。
在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指责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反思,对自己书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诊断评价和调节改正,使学生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
总之,元认知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立足于教会学生“独立行走”,鼓励学生利用个体认知对知识进行反复整合、加工、反思、纠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达到了减负增效的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