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的七个策略

2021-12-08王中意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孔乙己文题文章

王中意

打几个比方:如果课堂是高速公路,提问就是枢纽,一个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从四面八方探求知识;如果课堂是烟花爆竹,提问就是引线,一个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如果课堂是冰糖葫芦,提问就是那根小棒,一个好的提问能串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引发学生思需要好的提问,鼓励学生疑需要好的提问。语文教育家张巨龄认为:“提问,是用以引起注意、组织教学和帮助学生反复咀嚼学习内容,最终加以吸收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找不到课堂提问的切入点,课堂提问不痛不痒,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提问的七个策略。

基于文题发问,方向式提问,问猜想

文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所在。它或是全文内容的概括,或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或是全文的线索,部分题目具有象征意义或一语双关。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扣住文题发问:1.看题目,猜想作者在这两个童年生活的场所会有什么样的童年记忆。2.看题目,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在转换,作者的感情又是怎么转换的?教师从文题着手,提出两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作者对这两个场所的感情变化,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教师扣住文题发问:1.白求恩这个外国人做了什么事值得毛主席写文章来纪念他?2.纪念白求恩仅仅是为了怀念他吗?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要素和重点内容。

基于整体发问,感知式提问,问主题

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对文章主题的提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同时,触及文章内核,把握文章主题。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整体感知发问:1.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秋天这个季节,秋天与生命有什么关系?2.作者怀念秋天,实际是在怀念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全文,会感知到本文写的是与生命有关的事。而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对生活的热爱恰是文章的主题。在教学《老王》时,教师提问:1.老王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我”与老王之间发生了哪些事?2.“我”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者,“我”对老王的愧怍在哪里?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有利于厘清文章脉络,思考愧怍所在。

基于细节发问,追问式提问,问究竟

理解课文必须要抓住课文的细节,让学生透过细节去理解文本思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管中窥豹”。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文章提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就是细节描写。此时教师可以发问:“‘排这个花钱的动作体现出什么心理?这样的心理与他的身份有什么联系?这与后来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有什么关联?”连着三个问题,让学生对制造孔乙己现实惨状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教学《变色龙》时,文章这样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里的“裹紧大衣”是细节描写,教师可以追问:“是因为天冷而裹紧大衣吗?他的内心在想什么?这裹紧的大衣是社会的什么东西?”追问之下,学生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反思与批判。

基于已知发问,比较式提问,问异同

学生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课堂提问要基于已知发问,促使学生联想旧知识,产生新思考。如在教學《桃花源记》时,文中提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教师这时可以基于已知发问:很多童话故事都发生在山洞里,打开山洞无不是金银财宝,或是奇珍异兽,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的山洞却是一番平淡的人间百姓生活呢?这时,学生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在《饮酒》(其五)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原来,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回归自然,因此他笔下的山洞也是安乐和谐的自然生活。

基于情境发问,设想式提问,问感受

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往往为其中描绘的情境而动容。而基于情境发问,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受到熏陶。《背影》写道:“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每读到此处,我都想起自己的父亲。一个儿子听到父亲说自己离死期不远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感受?这时即使与父亲有隔阂,内心又会是什么想法?这种设想式提问唤醒学生对父亲恩情的回忆,有利于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基于学生发问,阶梯式提问,问个性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下,不仅是作业设计要分层,课堂提问也要基于不同的学情来进行,所以提问要有不同层次。《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难点在朗读上,要通过声音表现出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基于学生的不同层次,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找到最好读的地方读一读。2.找出最难读的地方读一读。3.找出最难懂的地方读一读。这三个问题可以由朗读水平不同的学生来完成,使三类学生各得其所、共同进步。

基于生活发问,情理式提问,问体悟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文本内容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目标。教师在基于生活发问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情和理的角度设计,尊重学生个性和主观表达。

(责编 侯心雨)

猜你喜欢

孔乙己文题文章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文题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文题
文题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开心作文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