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021-12-08
本期嘉宾:
李会林 济源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党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
杨保健 济源示范区教育体育局教师教育科科长
王国利 济源市北海中心校党总支书记
黄小国 济源一中附属初中副校长
王家和 济源市沁园中学校长
杨迎军 济源市实验小学校长
孔冬青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校长
李雁兵 济源市济水中心校校长
主持人:
赵忠红 济源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
导读:
落实“双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部署。“双减”的目标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缓解家庭教育焦虑,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双减”的主阵地在学校,其前提是全面系统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学校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只有如此,“双减”的目标才能实现,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困局。为此,济源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多次举行“双减”推进座谈会,研究部署“双减”工作,共商“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实施路径。
主持人:“双减”是一项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场深层次教育变革。“双减”工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大家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会林:在“双减”背景下,教育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聚焦发展主题,构建培养体系,优化发展平台,激发成长活力,实现教师队伍从基本支撑向高质量支撑转型。我们明确了“系统规划,精准培训,定向培养,品质发展”的理念,坚持“突出素养,聚焦课堂,协同推进,赋能增效”的原则,明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目标,实施教育干部“领航计划”和优秀青年教师“领军计划”,构建“国培”引领、高校集训、名校跟岗、工作坊研修、名师培育的课程体系,营造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形成优秀教师尽展其才、“四有”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为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持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杨保健:“双减”是优化教育服务、减轻家长负担、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双减”要突出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修炼师德。以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为目标,培养教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二是广博学识。全方位为教师创设学习研究的环境,引导教师学习政策法规,熟知教育改革发展新动态,熟悉本学科课程的新知识、新理论。三是磨炼技能。围绕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科学设置教学技能、教育科研等研修培训模块,引导教师熟知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等。四是科研赋能。立足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要求,遵循教师发展规律,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五是合理减负。学校要进一步给教师减负,减少不必要的非教学性事务,实行“弹性办公制”“合理调休制”,缓解教师身心压力,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主持人:“双减”政策出台后,一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产生了一系列困惑和不解。对学校来说,作业布置少了,考试次数减少了,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办学最大的问题。教师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确保学生掌握课堂上讲的内容,做到课课清,成为教师最头疼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在延时服务时间基本将作业完成了,回家后可能沉湎于电视和手机游戏。对家长来说,“双减”实施以来似乎压力更大、更焦虑了。大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王国利:北海中心校从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困惑出发,把握关键,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师素质,确定了“‘双减不减质,把‘减下来的任务放在课堂上来完成”的思路,围绕“读好书、写好字、成好人、爱劳动、爱运动”的主题,开展教师技能大比武,为落实“双减”助力。教育质量的根本在教师,阵地在课堂。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效率,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必由之路。北海中心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教学综合技能大赛,通过纵向比、横向比,互相学、系列赛,提升辖区教师的课堂授课技能,向课堂要质量,最终达到学生作业负担“减下来”、教育质量“提上来”的目的。
黄小国:为实现“减负不减质,科学高效率”的发展目标,学校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首先通过《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介绍“双减”政策,并做出了两项承诺:一是决不靠增加作业量和消耗大量时间来取得成绩,二是决不以牺牲师生健康为代价来取得成绩。其次是强化家校合作。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召开家委会主任座谈会,及时回应家长关切,与家长开诚布公地交流“双减”落地过程中,如何处理负担与质量、负担与效率、负担与拼搏、负担与挫折等方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敏感问题的沟通处理办法,增进了解,增加互信,明晰“双减”中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各自的责任,及时化解了家长的焦虑。
主持人:“双减”的关键是减负,本质为增效,目的在提质。“双减”需要学校通过系统化思维、整体性建构,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在这方面是如何取得突破的?
王家和:为贯彻落实“双减”工作要求,沁园中学坚持“主动减、科学减、有效减”原则,迅速启动“六立足六提升”减负提质行动,切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立足观念转变,提升思想认识。学校通过教师自主学习、学科教研等途径,让全校教师人人知晓“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引导教师在改进教育教学的策略、方式上下功夫。二是立足课堂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学校提出了“立足沁课堂,扎实沁教研,开发沁课程,实施沁教育,形成沁文化”五大策略,坚持“问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倡精讲精练,提高课堂上的知识达成率。三是立足作业管理,提升自学效率。学校实施全过程作业管理,关注设计、落实、评价、提升四个环节,成立作业管理监督委员会,全时段加强作业监督。四是立足延时课程,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学校完善科普、文体、艺术、综合实践、阅读、心理健康等延时课程内容,采用“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课后辅导模式,做好放学看护、指导作业、为学困生提供个性化辅导等基本服务;不断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综合素质拓展、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拓展服务。五是立足家校共育,提升育人合力。学校通过家庭教育幸福大讲堂、家长学校等平台,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校协同,凝聚共识,缓解教育焦虑,营造良好的共育生态。六是立足名师引领,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大力开展首席教师选拔、“沁之源”名班主任工作室组建等工作;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集体教研、线上教研、跨校联合教研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主持人: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升更为迫切。“双减”要真正落地,关键在教师,根本在课堂。基层教师虽然处于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却关乎教育大局,关乎“双减”工作落实效果。学校应如何充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实现负担减下来、质量提上去的目标?
杨迎军:为了使教师实现内驱式成长,济源市实验小学明确了“面向全体教师,培育青年教师,发展骨干教师,推出教学名师”的教师培养思路,深入开展“过三关”系列活动,即引导教师加强研修,过课堂关、写字关、语言关。学校以教研组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提倡青年教师“先入模站稳,再出模成名”,骨干教师“实践模式,形成特色”。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思·行课堂”大赛,以赛促研,带动全体教师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校的“双减”工作打好底色。
孔冬青: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更需要赋能增值,增加素养值、成长值,增加人之为人的正能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一是建设教师工作坊,搭建成长平台。本年度,济渎路学校主持组建了8个市级名师工作坊和10个校级教师工作坊,以丰富的名师资源、优良的专业平台和“诱人”的校方支持,吸引了全校近90%的教师参与到工作坊活动中来。工作坊每月开展一次集中研修活动,调动了教师对学科教学的研究热情,激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利用教师论坛,进行专业引领。每周例会的第一个环节便是雷打不动的“教师微论坛”,两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某一方面做得较好的老师各进行5~10分钟的典型发言,如“我的早读管理妙招”“我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学校每月还举办骨干教师专题论坛,骨干教师轮流介绍自己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专业阅读等方面的经验。三是加强学科教研,提高课堂效率。学校充分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优势,开展小学初中学科大教研,为学生设计九年学习规划,让共商共备更有效。学科大教研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还使集体备课更加深入,提高了课堂效率,助推了教师成长。
李雁兵:济水中心校以提高教師专业素养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和大阅读为主要抓手,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引导教师加强教学研究。这包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重视备课与教研活动等。其次,优化教师学科工作坊载体。学校将专题研修、学科教研、课题研究相结合,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带动高效课堂的形成。目前,济水中心校牵头的教师学科工作坊共有5个,参加市级工作坊的优秀教师有70余位。平台助力、骨干引领、深度教研、展示交流,激发了教师的成长活力。最后,全面实施“强师计划”。学校强化专业学习,设置教师共读书目,引导教师每学期至少共读1本和自读1本教育教学类的专著;开展精读学段教材活动,着力形成学科大体系观,便于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构建教师梯队攀升体系,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骨干教师全程指导,为青年教师铺路子、搭台子、架梯子,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主持人: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面对“双减”政策契机,教师只有借力而行,倒逼自己提升专业素养,才能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