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风险及建议探讨

2021-12-08代蜀兰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建议

代蜀兰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实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以金融机构为交易主体的银行间市场秉持市场化思路,在服务实体经济、规范金融市场发展、有效防范风险、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以供参考。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ety and economy, China's bond market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inter-bank market with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the main trading body, adhering to the idea of marketiz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standard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effectively preventing risks and reducing social financing cos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ng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in risks of the inter-bank bond market,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risk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建议

【Keywords】financial institutions; bond investment;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2-0079-03

1 引言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债券发行和流通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同时,其带动了银行间债券产品不断创新,让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起步比较晚,在市场制度以及风险规避方面都未达到成熟和完善的水平,因此,本文对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面临的风险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2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概述

2.1 市场参与主体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①金融机构。主要有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信用社等。②非法人投资主体。包括非金融机构和企业年金、信托产品等。③非法人机构、非金融机构以及境外机构,对除了中小机构、个人投资者之外的各类型市场机构实现了全覆盖。

根据投资者账户的性质可以将以上主体分为A、B、C三大类。A类主要为非金融机构法人,这类账户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债券代理结算,不可直接参与债券交易。A类账户的持有者通常是具备较低注册标准的投资公司,参与的主要交易活动包括一级市场分销、二级市场代持、远期买断回购、现券等,而且是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和积累的人脉渠道来实现的。B类主要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基金、信用社。C类主要为商业银行。

2.2 主要交易模式

參与债券市场的主体,可以在一级市场内承销发行,在二级市场交易中获取利润,最为常见的机构投资模式就是利差交易和投资配置。例如,券商、保险等机构是以利差交易为主,以低买高卖的形式获取利润差额。这类机构在市场活跃度提升、流动性增强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主要采取投资配置模式。商业银行为有效地配置自身资产而自营投资账户,通过买入债券并且持有到期来获得长期稳定的票息。其投资规模小于其他债券市场参与主体,主要辅助履行做市商职责,同时,其可通过参与交易获取利差。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会构建代客理财的服务体系,这类投资服务兼具账户交易、投资配置这2种性质。在市场环境中,有关参与主体可以在使用杠杆倍数放大资金规模的过程中,使用债券代持、回购这2种形式。

3 债券投资交易市场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机制不断改进,市场规模日渐扩大,市场参与人的投资理念有效更新及其行为处于不断成熟发展的状态。市场参与者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来源,资金结构跟随时代的发展持续革新,使其更加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可以凭借自身的深刻理解将货币政策的意图进行传导。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长期存在的异常交易。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调节利润、增虚交易等,这些异常交易通常存在成交价格偏离公允价值的表象。如果成交价格显著偏离市场公允价值、交易的主体为了虚增交易量而对倒交易、交易量或单笔报价远高于实际需求,那么这些交易可能会被认定为异常交易。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债券价格与其估值偏离2%以上就将被界定为异常交易。以市场行为作为划分标准,异常交易最为常见的4种情况是债券对倒、便捷开放回购、代持养券、过券。在我国的各种银行交易当中,交易灵活及市场激励较强的金融机构普遍具备较强的异常交易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市场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交易量增长速度明显减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出于推动交易所内债券市场持续发展的考虑,早在2010年,央行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上市的商业银行重新进入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并选定了试点工作开展的地区。上海和深圳地区的交易所在试点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对应的大宗交易平台,但试点上市商业银行应在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进行规定业务范围内的债券现券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的债券市场,但极易出现长时间未执行一笔交易的情况。由此看来,只有打破对上市商业银行的交易限制和调整相关市场制度才能实现商业银行的真正回归。因为债券市场的最大机构投资者——商业银行被限制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交易,个人投资者只能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参与银行间市场,这也是国内交易所债券市场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

我国相关法律文件已经明确规定不同的投资者必须在所属市场内进行交易,出现了部分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局面。一旦存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价格差异无法凭借交易主体实施市场内部的套利行为有效消除,则会直接影响债券市场定价工作的效率。

4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的现状

金融机构实施债券投资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效益。然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业务仅获得初步发展,许多发展规则尚未建立,金融机构投资债券市场较为混乱,无法确立一个明确的标准对金融机构债券投资行为进行说明和约束。对于风险规避和市场评估等方面,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仍然无法做出恰当的处理。因此,建议国家加强对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的管制,对一些不法行为进行合理的惩处,为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以此促进金融机构的长久发展。

5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存在的主要风险

5.1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受市场利率变动影响出现的债券价格与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第一,大多数债券有固定的利率及偿还价格,债券价格的变化与市场利率波动呈负相关关系;第二,因为债券持有期限与利率风险关联较为密切,持有期限越长则风险变得越大。

2017年,我国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行业需要实现的最终发展目标就是金融去杠杆。在市场利率前期呈现出一种较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原有债券的价格和市场利率呈现出反向波动的趋势,一旦出现债券价格下降的现象,则会为金融机构带来账面亏损。如果一些金融机构为了短期内获得较高的收益而采用债券回购等形式放大持仓债券的杠杆倍数,就会相应增加机构的市场风险。如果市场利率波动较大,机构因为杠杆效应损失的金额就会成倍增加。

5.2 信用风险

因为交易对手无法或者不能按时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或者因为交易对手的信用出现了反向变动,对委托人、自由投资资产带来的非预期损失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本质上,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且无法被消除的一类风险,是中小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信用风险具有非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且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不易掌控。一旦发行人违反法律规定,主观随意发行固定的收益产品,则会出现购买人不信任发行人产品的现象,直接为发行人带来信用风险。

5.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具备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得到充足的资金,或者无法利用合理成本获取所需的资金数量用以有效应对资产增长或者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商业银行使用投资杠杆在放大运营资金的同时降低了对资金流动的主动性,再加上期限错配,使得流动性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当债券市场的利率波动大、资金面趋紧时,中小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就会增加。如若金融机构发展中面对的流动性危机较强,那么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机构破产。

5.4 操作风险

从概念层面来看,银行在执行债券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受到内部程序、人员等因素影响出现的不稳定现象,或者由银行外部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引发的,出现在债券投资、债券承销等业务上的直接、间接的损失的可能性就是操作风险。简言之,银行在执行债券业务操作、处理的过程中,因为控制系统出错,或者员工的工作疏忽、失误引发的风险就是操作风险。部分中小银行因其内部制度体系完善度不足,致使业务流程安排不够合理,银行员工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足够的应对危机的方式,无法及时有效处理重大的市场发展风险。此外,银行的内部核心系统可能面对网络安全风险,这也是引发操作风险的原因之一。中小银行想要降低交易业务的操作风险可以从完善应对债券业务风险的措施、提高银行员工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着手。

6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风险的应对措施

6.1 加强利率风险评估

金融机构通常会面临债券市场风险,在成功应对风险之后,应该善于总结,将风险的详细情况、采取的应对方案及措施、风险过后对机构造成的影响等信息及时总结并妥善保存。这些信息是指导机构完善相关制度、深入了解相关债券风险特性的重要数据。金融机构在实施债券投资风险评估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类别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投资需谨慎,如果作出投资决策,就要了解相关风险防控工具,尽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宏观利率中长期上升时,市场参与者普遍认为市场利率会随之提高,进而减少长期债券资产的配置,更多资金投入市场;当宏观利率仅在短期上升时,市场参与者普遍认为市场利率将会走低,于是减少短期债券资产的配置。金融机构在面临债券投资业务方面的风险时,可以将债券转移至处理风险情况更为专业的机构。当前,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快速发展,许多轉移风险的工具也相继出现,金融机构可以选择相关抵消风险的产品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6.2 提高风险防控技术水平

由于网络金融信用风险的产生和网络技术水平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以想要更好地防范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就应该提高信用风险的防控技术水平。要想提高信用风险防控技术水平,首先,应该对网络金融的各项业务操作进行规范,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并加强对操作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道德教育,在提高其技术水平的同时,应该帮助其建立基本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他们遭遇不同性质的网络金融事件。其次,网络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网络硬件设施、安全措施的投入,增强计算机的抗病毒和抗攻击能力,可以使用分级授权或者身份验证等登录方式对非法用户的登录进行强制性阻拦,从而确保网络金融交易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因技术水平较低所带来的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

6.3 加强对现金流缺口和流动性限额的管理

银行通过散户的储蓄资金汇聚大量现金,但由于银行实行贷款等业务,又将资金放出,当储蓄用户需要取款或进行其他现金交易时,导致银行现金不足,造成不足的金额数就是现金缺口金额,这种不足称为现金流缺口。缺口管理包括静态缺口分析和动态缺口分析。现金流缺口管理是指将表内表外业务,尤其是或有资产和负债可能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一定假设条件分别计入特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现金流入减现金流出取得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并通过累计方式计算出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累计净额,从而对现金流期限错配进行控制和管理。因为本金、利息、客户的行为等因素出现的现金流缺口现象,可以使用静态缺口管理分析来对现金流缺口进行计量。动态缺口管理分析可以模拟流动性压力,对新业务、未来业务基于合同约定的到期日进行现金流缺口分析。

6.4 建立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金融机构可以成立独立的部门专职负责应对操作风险,该部门的工作包括制定、完善合理的业务流程,制定应对操作风险的措施,及时整理应对风险的相关信息等。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工作,在面临操纵风险时积极寻求该部门的帮助,按照相关措施化解风险或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机构要对各部门的员工加强培训,首先让全体员工意识到操作风险的存在,并了解处理一般操作风险的措施,保证业务运作流畅、合理;其次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要求员工了解业务内容,能够准确识别操作风险,减少业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且及时向上级报告有可能威胁银行正常运营或者损害银行、股东、客户利益的事件。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要求定期检查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是否被严格执行、是否存在明显漏洞。此外,银行可以依靠外部审计机构对操作风险进行第三方评价。

6.5 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工作

金融机构为强化对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需要开展如下工作:一是金融机构应强化审慎经营意识,以一种谨慎的态度对待投资行为及投资规模。金融机构要时刻关注货币政策的变化,作出顺应政策变化的调整,把握投资机会。在日常的债券业务操作中,要合理分配投资产品的种类、数量,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确保债券资产的流动性。二是完善管理体系。重要的岗位需要在分别交由专业人员管理的同时,明确划分其权责,做到彼此相互监督、制衡。同时,实行分级授权和岗位约束,提高风险控制人员防控风险的能力。三是持续增强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加大执行力度。金融机构需要在维护内审部门独立性及其工作作用的前提下,提升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效率,增加审计监督的频率。

7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债券投资正在与世界接轨。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正在跨出“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在业务发展的同时,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债券投资交易的风险问题。在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适度规避风险,解决问题。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我国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持与保障,促进金融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商文濤.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制度变迁视角[D].广州:暨南大学,2010.

【2】邵玲.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比较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解川波,尹志超.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胡林.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建议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