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圣手”马培之:一剂良药点醒强盗
2021-12-08张孙彪
张孙彪
四十集电视剧《老中医》,讲述了江苏常州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闯荡上海滩,倾尽一生致力于中医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故事。孟河医派从清代兴盛,名扬大江南北,至今依然活跃,可谓中国当今最有活力的中医学术流派之一。孟河名医众多,堪称“江南第一圣手”的马培之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马培之(1820~1903年),清代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名文植,晚年号退叟。他出身于世医之家,祖父马省三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孟河名医,精通内外科,享有盛名。13岁时,因父亲马伯闲突然亡故,他由祖父马省三养大,并学医16年,尽得其真传,同时还得到孟河医派早期领袖费伯雄的亲传。马培之将费伯雄的内科专长补充到马氏家族的外科知识中,成为孟河最为博学的醫者之一。悬壶济世以来,“素精医道,遐迩知名,各处就诊之人,往往目不暇接。”
马培之医学事业最大的突破发生在1880年。受江苏巡抚吴元炳举荐,他应征入京为慈禧太后诊病,自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二十六日始,至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三十日止,共为慈禧太后治病七个月。看似短暂的京城之行,马培之将自己的医术才智淋漓尽致地展示,获得“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著”的赞赏。行医以来,他始终秉持服务平民的理念,毅然推辞朝廷召其成为御医的邀请,回到家乡孟河。
这趟入宫诊病之行,让马培之的声誉从常州一地扩展至江南乃至全国。络绎不绝的患者来到孟河求医,马培之依旧平易近人,只是在他诊所的客厅上方,多了一块御赐匾额,上面镌刻“务存精要”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描述马培之的医道,恰如其分,其弟子邓星伯收集整理的医案,即用此做了书名。
马培之的医学经验除了留存于《纪恩录》《务存精要》外,还有《外科传薪集》《医略存真》《马培之外科医案》《青囊秘传》等共十余部。以其冠名的医著,大都由其门人弟子整理而成。马培之在医学上更追求实效,厌恶理论空谈,在学术上讲究眼力和药力。他凭眼力看病的技艺,堪称出神入化。据《外科症治全生集》记载:光绪丙子年间(1876年),文人吴仲英因儿子“生病胃胀痛,百治不瘳”,听说马培之大名,带儿子前来求治。当日,吴仲英恰巧遇见有患疮疡之症来求治者,马培之距离患者尚有一丈之远,却能即刻洞悉病情症结。吴仲英惊讶不已,询问他如何能够未卜先知?马培之淡然回答:“疮疡之发,患实内蕴,病情神色,未有不达于面目者,故可望形而得之。”
《马培之外科医案》《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两书辑录众多马氏外科辨证的经典医案。最为人熟知的一则,是马培之巧治强盗疾病的故事。话说孟河附近有一强盗,无恶不作,鱼肉百姓,危害乡邻。某日,此盗右手中指被人用刀砍伤感染,手掌肿痛,伴随发热畏寒,病势日趋严重。请了好几位郎中医治,均无效果,心急如焚。附近乡人闻知,却拍手称快,称其恶有恶报。强盗闻知马培之擅长治疗外科疾病,遂派手下前来恳求救治。
马培之家人朋友均劝其不要答应,他却认为,治病救人是医者职责,见死不救有悖于医道,决意前往施救。他一面细察强盗的病情,一面详阅之前医生的处方,很快就摸清病因病理,于是泻下与解毒之剂同用,汤药与外敷并举。几日后,强盗身热退去,手掌肿痛消除,手指完好如初。喜出望外的强盗,谢恩之外,向马培之询问病痛缘由。马培之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的病乃‘掌心毒,内因是平日嗜食膏粱厚味、贪淫纵欲,导致元气先耗,之后因刀伤染上邪毒,使病势炽烈。此后需防范病情复发,发则难治。于今宜清心寡欲,与人为善,多积阴德,必有善果。”马培之一番肺腑之言,令强盗感激涕零,将他视为救命恩人,从此改邪归正。
马培之凭借精湛的医术,从江南小镇到紫禁城,他并未迷失于名利,一生为平民服务,辗转于泰兴、苏州、无锡等地,行医“以外科见长而由内科成名”,在内外兼治外科疾病方面独树一帜,奠定了马氏外科在孟河医学流派的独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