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土窑洞里研制疫苗

2021-12-08陈劲松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长春东北

陈劲松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快速推进,解放区在各根据地已有成功经验的卫生防疫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传染病疫苗和抗毒素的研制使用工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关外大打、关内小打,大规模战争不可避免,大量的战争伤亡也随之出现。同时,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解放区有近100万平方千米、1亿人口,军队有120多万人。这些都要求解放区必须建立自己的疫苗研制生产机构,仅仅依靠从国统区秘密运输出来的一点儿疫苗是根本解決不了问题的。鉴于此,1946年冬,中央军委在瓦窑堡成立了军委卫生部试验所,主任由军委卫生部保健科科长李志中兼任。李志中193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是中国生物制品创始人之一。

1947年3月,因胡宗南进攻延安,卫生部试验所东渡黄河,迁到山西兴县吕家湾,更名为晋绥卫生试验所,下设疫苗、痘苗、破伤风等实验室;就是在吕家湾的黄土窑洞里,卫生试验所生产出了痘苗、伤寒、副伤寒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等生物制品。

黄土高坡没有温箱,他们就用煤油灯保持实验室小孵箱的温度,用大窑洞里套小窑洞加烧炕的办法制作生产疫苗用的大孵箱,一次可以培养几万毫升的菌液;没有细菌过滤器,就用滤水器改制;没有测定毒力和抗生素单位的小白鼠,就用敏感的家兔代替……克服种种困难,晋绥卫生试验所制造生产出痘苗,迅速提供给陕甘宁、晋绥、晋冀鲁豫边区;生产的破伤风抗毒素,每毫升含1000国际单位,质量远高于国统区同类产品的600国际单位。破伤风病毒最喜欢火药伤者,令野战医院生畏,在没有良药的情况下,往往只能眼睁睁看着受伤的战友感染死去。破伤风抗毒素的研制成功,为人民军队增添了必胜的信心。

卫生试验所艰苦有效的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1949年初晋绥军区给卫生试验所记集体一等功,授予姜恒明、周百其等研制人员“甲等人民功臣”光荣称号。其时,李志中已调到华北军区,组建华北防疫处,在河北正定县生产出部队和地方急需的破伤风抗毒素和牛痘苗。

解放战争后期,晋绥卫生试验所迁往兰州,支持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与西北防疫处合并,成立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成为后来西北地区免疫学研究中心。

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重点经营的东北,也是日本人盘踞14年之久的大本营,日本人在东北败退时,播撒了大量病毒,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就将其做实验用的黄鼠等动物都放了出来,卫生防疫任务更加艰巨。1946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进驻长春,立即按照预案接管长春卫生厂。这个厂的前身即是伍连德领导抗击东北鼠疫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科研实力较强,可以生产20多种医卫产品,都是人民军队所急需的。四平战役后,长春卫生厂与武田制药厂(东北制药厂前身)等7家一起撤到佳木斯的药厂,合并成立了东北卫生技术总厂。其时,东北、内蒙古两地正值霍乱、鼠疫、伤寒等疫病流行之际,死亡率很高,从军队到地方都高度紧张,需要各种大量防治疫病的疫苗。

于是,东北卫生总厂因陋就简,用破旧的战争弃房,改造建设了大量实验室,从军队和地方招录了一批政治可靠、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学徒工”,号召他们向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学习,一个日本“师傅”带几个中国“徒弟”,日本技术人员只有将中方人员教会了,才可申请回国。就这样,一个用心教,一个勤奋学,中方技术人员很快学会了生产霍乱疫苗、伤寒疫苗、鼠疫疫苗、白喉抗毒素等技术。

东北卫生总厂生产的各种传染病疫苗和抗毒素,不仅阻击了东北疫情的蔓延,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更被运往其他解放区,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进行。1948年长春二次解放,东北卫生总厂迁回长春,发展成为后来赫赫有名的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摘自《文史精华》)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长春东北
富翁借伞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蛇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大东北的春节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解放战争究竟打了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