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关系研究脉络与未来展望

2021-12-08廖冰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相互关系未来展望脱贫攻坚

廖冰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关系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备受关注。梳理主流期刊文献的研究脉络,并归纳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协同论、差异论、互补论3个方面,协同论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差异论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目标、实现路径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互补论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能够共生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程度与效果衡量、内在机制机理、衔接耦合度测算、实现路径等。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互关系;研究脉络;未来展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2-0027-05

收稿日期:2021-04-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71934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20YJC63007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编号:JD19046);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19GL11)。

作者简介:廖 冰(1989—),男,江西高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生态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liaobing1002@126.com。

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均提出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是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推乡村振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主题,囊括了“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5个方面的全面振兴,而脱贫攻坚实质上也囊括了“产业脱贫、生态脱贫、党建脱贫、文化脱贫、人才帮扶” 5个方面的全面脱贫,可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一致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大重点战略,两者相互关系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占据了“三农”问题研究的主流。近年来,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备受关注且研究成果明显增加。尽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出的时间不同,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仍然受到争议,学政界就被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困惑,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又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是具有差异的,还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为了解这些问题,有必要梳理一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关系的研究脉络,据此归纳出未来研究展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论

有学者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平行关系,因此,在这一点上,学术界主要围绕整体与部分关系还是平行关系等展开讨论。

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包含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1],无疑就将脱贫攻坚视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手段和方式[3]。虽然国内外已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了研究,但至于脱贫攻坚包含乡村振兴还是乡村振興包含脱贫攻坚,亟需深入研究,这也是未来研究趋势。

1.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平行关系

已有研究从理论和实践2个方面阐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在理论上,两者具有价值取向和实现目标的内在统一性;在实践上,两者具有机制行为耦合、基础行为耦合、政策行为耦合3个特性[4]。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优先任务[5]。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释放发展动力,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6]。卢黎歌等研究认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首先是战略和战役的关系,两者之间是协同互构的有机统一体关系[7]。乡村振兴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保障,不解决脱贫问题,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由此可看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继续与延续关系[8]。强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连续性与继起性[9]。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是国内研究两者关系的大趋势。近几年,学界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上,在理论上,主要包括学理阐释[7]、历史逻辑[10]、理论逻辑[4]、知识逻辑[11]、实践逻辑[4,12]、衔接困境[10,13]、面临障碍[14]、实现路径[15-16]、衔接对策[17]、机制[18]、保障措施[19-21]、转型[22]、政策安排[5,23]等,也有聚焦于产业发展[24]、生态环境[25]、政策转移接续[5,23]等的专题性讨论。在实践上,主要包括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分析,如药材专业市场[26]、江西省井冈山、瑞金、修水县[27]、重庆市黔江区李子村[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9]、西藏民族地区[30]、贵州省剑河县[31]、重庆市涪陵区[32]等多地的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得出其成功经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虽然已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平行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两者之间关系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为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内在的5个方面相互衔接的作用影响机制问题,以及衔接路径、保障措施、面临困境、内在逻辑等,均值得后续研究。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更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现有研究均集中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也提出了诸多路径、政策、措施等,但是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效果到底为何,有待后续深入测度评价。

1.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

截至目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较少。廖文梅等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选取指标实证了江西省10市地级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较高的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形成以省会城市南昌市为核心的高协调发展区域[33]。王志章等通过获取西部10省(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85村1 143户数据,并通过层次分析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程度进行实证,结果显示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已经实现初步互动,但是距离良性互动仍然任重道远[34]。高静等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获取3个县366个农户、36个村干部数据,分别选取指标体系,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处于严重失调区间,处于低发展水平的低耦合状态[35]。廖文梅等通过构建熵权法与耦合协调模型,通过获取江西省2011—2018年10个贫困县数据,分别选取指标体系,通过测度脱贫攻坚指数与乡村振兴指数来实证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36]。何玲玲等以广西省为例,通过收集2012—2018年数据,构建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测算了广西14个地级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37]。唐红涛等通过构建条件马尔可夫(Markov)模型探求电子商务影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作用路径,得出电子商务对两者具有显著促进效应[38]。在仅有的文献中不难发现,测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模型基本是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步骤是先要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再形成指数,再将指数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耦合协调度及其等级。由此可见,耦合协调度模型主观性较差。亟需找寻更为科学客观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测算。

1.4 脱贫攻堅与乡村振兴的实践

陈美球等基于江西省瑞金市、井冈山市、吉安市3地的调研,探索了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成效与启示,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是重要抓手而村集体组织是关键[27]。朱启铭以江西省南康区为县域实践,总结了南康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发展及其相互衔接的典型经验、启示等[9]。马喜梅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实践,分析了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39]。龚冰等将全国第一个脱贫摘帽县——兰考县作为案例探讨,最后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抓手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40]。边慧敏等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例,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系统探讨此地区二者深刻关系、面临挑战,以期探索二者发展路径[41]。谭九生等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例,实地调研其18个贫困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面临的问题等,进而提出了促进两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战略转型等方面。农业农村部2019年先后深入黑龙江、浙江、河北等省份展开实地调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编撰成《决胜全面小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著作[42]。蔡松涛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探索了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中的经验,为其他地区实现两者有效衔接提供借鉴启示[43]。冯丹萌从国际视角,具体对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乡村发展与减贫、法治安排、制度安排进行研究,并探讨了我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的政策经验与发展思路[44]。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出,已经探索了诸多省市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县级、乡级、镇级、村级等研究较少,亟需下一步深入研究。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差异论

刘焕等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时间期限、战略侧重点、具体战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45]。张青等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时期、战略对象、战略范围、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46]。杨世伟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战略目标的差异性,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脱贫攻坚是阶段性目标,是攻坚战,而乡村振兴是长远目标,是持久战[47]。陈明星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目标、实施时间、实施内容、体制机制、作用对象、贫困瞄准、施策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48]。朱启铭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时序上的错位关系,存在差异性[9]。有学者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脱节严重,虽然两者均被写入各级政府相关文件,但是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相互衔接、应用并没有具体的协调规划[9]。徐晓军等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政策指向、战略主体、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存在差异[15]。高强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优先任务与顶层设计、特定群体与普惠支持、微观施策与整体谋划、绝对贫困与乡村贫困政策上存在差异[5]。曹立等研究认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聚焦主体、聚焦区域、目标、时间维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4]。赞同差异论的研究无疑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之间衔接的作用影响机制,无法奠定两者之间内在的作用机制。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互补论

陈明星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目标与实施时间上具有互补性[48],脱贫攻坚的目标是重点解决贫困群体的“两不愁三保障”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消灭绝对贫困;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决胜脱贫攻坚,并在此基础上解决脱贫后的持续发展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实施时间是2013—2020年,乡村振兴实施时间是2017—2050年。郭晓鸣等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补性[49]。姜正君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功能作用上具有有机互补性[10],就目标来看,脱贫攻坚属于短期性减贫策略,而乡村振兴属于中长期宏观战略,二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但是对于二者如何互补、互补机理机制等缺乏研究,亦亟需深入研究。

4 研究展望

从已有文献不难看出,已有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关系的研究较为丰富,其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者协同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借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内容涉及较广,不仅有脱贫攻坚研究的相关内容,也有乡村振兴研究的相关内容,还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的相关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复合大系统。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5个方面绘制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关系(图1),并分别剖析了产业脱贫与产业振兴、人才帮扶与人才振兴、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文化扶贫与文化振兴、组织帮扶与组织振兴有机衔接的相互关系。

目前,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协同论、差异论、互补论。在协同论方面,有平行和包含关系之分,平行关系中主要研究两者的内涵、相互衔接逻辑关系探讨、相互衔接机理阐释、协调耦合度测算以及衔接措施、保障政策的制定、面临困境、实现路径等。虽然也有关于定量上两者的耦合测度问题,却无法衡量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程度和衔接效果。此外,上述简要回顾难免挂一漏万,但整体而言既有研究更多将目光集中在现实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取向和政策取向,特别是从两大战略的背景与意义、定位和目标、政策与机制等维度,来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命题。这些研究成果及其政策建议都颇具启示意义,对于解决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期的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研究仅从宏观视角来论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但是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均囊括五大重要内容且一一对应,如果仅从宏观上来论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则可能窄化了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认识和理解,亦无法深刻洞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知识价值与启示意义,从而也会限制我们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诸多政策、深层命题的认识与回应。因此,未来仍然需要將注意力集中于两者衔接机制、实现路径以及衔接效果方面。在差异论方面,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目标、实施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互补论方面,已有研究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之间存在相互补充作用,两者发生相互叠加作用,共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是至于两者补充体制机理机制等并未有明显的关注。未来仍需对两者相互补充机理进行研究,具体见图2,其中虚线框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贾 晋,尹业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和机制构建[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3):68-74.

[2]黄承伟.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N]. 贵州日报,2018-11-20(10).

[3]陆益龙. 乡村振兴中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J]. 甘肃社会科学,2018(4):28-35.

[4]曹 立,王声啸.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42-48.

[5]高 强.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15-23.

[6]岳国芳.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构建[J]. 经济问题,2020(8):107-113.

[7]卢黎歌,武星星. 后扶贫时期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学理阐释[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2):89-96.

[8]汪三贵,冯紫曦.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8-14.

[9]朱启铭.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连续性、继起性的县域实践[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3):95-104.

[10]姜正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贯通:逻辑、难题与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12):107-113.

[11]吕 方.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知识逻辑与现实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35-41.

[12]庄天慧,孙锦杨,杨 浩.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12):113-117.

[13]刘明月,汪三贵. 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4):137-144.

[14]豆书龙,叶敬忠.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 改革,2019(1):19-29.

[15]徐晓军,张楠楠.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6):101-108.

[16]陈文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J]. 贵州社会科学,2020(1):11-14.

[17]左 停,刘文婧,李 博. 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1-28.

[18]王国丽,罗以洪. 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耦合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2021(1):35-37.

[19]庄晋财,黄 曼. 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4):549-556.

[20]廖彩荣,郭如良,尹 琴,等. 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273-282.

[21]涂圣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目标导向、重点领域与关键举措[J]. 中国农村经济,2020(8):2-12.

[22]刘学武,杨国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转型[J]. 甘肃社会科学,2020(6):87-93.

[23]高 强.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再探讨——基于政策转移接续的视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49-57.

[24]朱海波,聂凤英.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与路径——产业发展的视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15-25.

[25]胡 钰,付 饶,金书秦.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关切[J]. 改革,2019(10):141-148.

[26]黃 思.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振兴路径研究——基于一个药材专业市场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26-33.

[27]陈美球,胡春晓. 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基于江西三地的调研[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266-272.

[28]姚兴会.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微观考察——以重庆市黔江区李子村为例[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19(5):74-76.

[29]陈晓萍. 新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协同性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8(19):498.

[30]韩立达,史敦友.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实践研究——以西藏山南市滴新村为例[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13-120.

[31]韩 培. 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省剑河县生态旅游脱贫与融资模式研究[J]. 开发性金融研究,2018(4):73-80.

[32]李外禾. 乡村振兴背景下涪陵区精准脱贫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3):129-130,139.

[33]廖文梅,童 婷,胡春晓.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性分析:以江西为例[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255-265.

[34]王志章,杨志红. 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之路——基于10省85村1143户的微观调查数据[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71-81.

[35]高 静,武 彤,王志章.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路径研究: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数据[J]. 农业经济问题,2020(3):125-135.

[36]廖文梅,虞娟娟,袁若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性——基于不同时序脱贫县(市)的比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0):132-142.

[37]何玲玲,钟家慧. 广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5):60-75.

[38]唐红涛,李胜楠. 电子商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用及其路径[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6):65-77.

[39]马喜梅.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路径研究——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3):84-91.

[40]龚 冰,吕 方.“摘帽县”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基于兰考县案例的思考[J]. 甘肃社会科学,2020(1):53-60.

[41]边慧敏,张 玮,徐 雷. 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J]. 农村经济,2019(4):40-46.

[42]谭九生,胡伟强.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析探——基于湖南湘西州18个贫困村的田野调查[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1):31-36.

[43]蔡松涛.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启示——以兰考县为例[J]. 中州学刊,2020(11):47-51.

[44]冯丹萌 .国际视角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探索[J]. 当代经济管理,2019,41(9):43-48.

[45]刘 焕,秦 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逻辑、现状和对策[J]. 中国行政管理,2020(1):155-157.

[46]张 青,郭雅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有机衔接[J]. 理论视野,2020(10):55-60.

[47]杨世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重要意义、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 未来与发展,2019,43(12):12-15.

[48]陈明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 贵州社会科学,2020(5):149-155.

[49]郭晓鸣,高 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如何有效衔接[N]. 光明日报,2019-09-16(16).

猜你喜欢

相互关系未来展望脱贫攻坚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研究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谈谈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