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信息化管理方法 促进扶贫资产实现“四化”管理目标
2021-12-08李志玉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多次指出:“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监管难度大,社会各方面关注高。要强化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扶贫资金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
近年来,新余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乡村振兴局的工作要求,精准对标,坚持把“加强扶贫资产运维管理,确保扶贫资产持续稳定发挥效益”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大举措,2020年主动承担了全省扶贫资产管理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开展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并于去年9月底前摸清2016-2020年扶贫资产底数,清查资金14.07亿元,形成物化资产11.48亿元,资产物化率达82%,全面实现扶贫资产信息化管理,资产权属清晰,运营稳定,管护到位,效益明显。目前,正全力推进2013-2015年扶贫资产清查,已清查扶贫资金5889.1万元,资产登记、确权等基础性工作已接近尾声。实践中,依托新余市扶贫项目管理平台,创新“1234”信息化管理方法,探索出“信息化建设、阳光化监管,全生命周期管护”的扶贫资产管理新模式,做到从资金到项目、从项目到资产、从资产到收益的全链条闭环式运行,实现了扶贫资产“四化”管理目标。今年3月底,国家乡村振兴局扶贫资产管理工作调研组在新余调研时,对扶贫资产运维管理工作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推荐到全国进行经验交流。主要做法是:
一、创建一个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
创新思维,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方式,依托新余市扶贫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新开发了资产登记、资产运营、资产处置、数据分析等4大模块,设置17个核心环节,建立起扶贫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手机APP,从面线点“三个”维度上提高了扶贫资产管理质量。一是面上有广度。设立市县乡村四级管理权限,以资金管理为主线,涵盖扶贫项目管理和扶贫资产管理两个关键领域,横向覆盖所有部门的扶贫资金项目及资产;纵向可直达乡村户开展工作指导,实现资产管理零遗漏、无死角。二是线上有准度。建立“一键定位”功能,从纵向资金链和横向项目面“双向”追踪,及时锁定扶贫资产所处位置,给资产“找好主人”,精准确权,并支持在线实时呈现、查询检查、纠偏补漏,提升了资产管理效率。三是点上有精度。建立精准到乡、到村、到户的扶贫资产电子档案,各级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足不出户便可“点对点”的查看资产管理详情,对每个点的资产登记、确权、运营、管护、收益分配、处置流转等情况非常清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增强了资产管理工作的精准度。
二、健全两项机制,推动管理制度化
根据扶贫资产管理各环节任务,在管理平台4大模块分别建立“责任清单”,逐项明确各级各部门在扶贫资产各环节的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一是健全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县级统管、行业监管、乡级主管、村级直管、农户协管”的“五级定责”管理机制,将责任落实贯穿于扶贫资产管理始终,常态化开展督导、通报、考核、约谈问责,压紧压实管理责任。明确各地分管财政的政府领导牵头抓,财政和乡村振兴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配合抓、负责指导推动本部门扶贫资金所形成资产的清查核实、管理监督和信息维护等各项工作。县乡村对各自权属范围内的资产项目,逐个落实管护单位和责任人,常态化开展巡查管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是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在市县分别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调度推进;按照“归口管理”原则,分资产项目类别由相关部门成立工作推进组,责任到组,任务到人,骨干包片,分工负责;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部门联席会议,及时调度工作进度,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长效机制。
三、凸显三大功能,促进管理规范化
平台定位于过程管理,突出流程规范、风险预警、数据分析等3大核心功能。一是流程智能规范。根据国家和省市政策文件,整理出资产管理环节控制点51个、提取控制指标9类37项,融入系统管控流程,实现扶贫资金资产全程网上申报、审批、实施监管、验收、移交、确权、管护、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各节点环环相扣,一个工作节点完成后,自动进入下一个工作流程;对未完成的工作节点,系统会提示需要完善的程序或需要补充的资料。比如,去年在资产清查、登记、确权等公示公告环节中,系统自动发出336条预警信息,提示个别乡镇公开时间不足、公示资料不完善、公示内容有误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县(区)主管部门及时通过系统留言提醒,督促指导乡村落实整改。二是风险实时预警。平台具有6大预警功能,通过关联数据逻辑比对分析,实现对资产信息、管理和处置等自动化预警管理,对资产巡查频率偏低、管护次数不足、数据疑似错误等工作问题及时提醒,提示整改要求;对资产损耗率高于5%以上、资产收益延期、收益不达标等管控风险实时预警,提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建议,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比如,今年7月,系统监测发现某镇村级稻谷烘干基地,在收益时间到期后未按时向经营主体收取租金,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县农粮局第一时间提醒和督促管护主体向相关经营主体足额收取租金3.5万元,并及时将租金信息录入系统。三是数据自动分析。通过建立数据关联逻辑规则,促使平台从工作合理性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实现自主校验,自动比对分析,定期生成数据分析报告,为评价资产管理绩效,提供了客观依据,并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巩固拓展脫贫攻坚成果工作考核内容。
四、完善四大体系,确保管理长效化
充分发挥平台在资产管理中“标准规范、逻辑关联、响应及时、数据直观”等特点,围绕提高扶贫资产运营效益目标,优化完善“四大”体系。一是专业化管理体系。积极推动扶贫项目管理系统与新余市大数据中心进行精准对接,依托市数投公司打造专业化的管理体系,由专业性团队进行监管,实现集中动态管理;通过一键定位、信息共享、数据分析、实时预警等方式,常态化督促提醒,定期通报,确保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比如,近期一名乡镇干部在开展资产巡查时发现,某村灌溉水渠长满杂草,沟渠堵塞。通过手机APP拍照并与前期资产照片对比,确定该水渠未进行正常管护。巡查干部通过手机APP现场将问题上报,第一时间提醒管护责任单位落实整改,确保公益性资产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二是精细化运营体系。根据资产性质特点、功能作用,建立精细化的运营体系,加强分类运营管理。对到户及公益类资产侧重于日常巡查、维护管理。对经营性资产重在保值增值、收益分配等效益追踪,实行“双池流动、滚动发展”。在县乡村三级设立的资产管理资金专户中,首先保证本金流转池资金能够满足项目后续发展需求,保证滚动发展,持续扶持产业、带动就业;收益分配池资金重点用于公益性事业建设,优先支持易返贫、易致贫“两类人群”发展,倾斜帮扶失能弱能低收入人口增收。三是高效化处置体系。根据平台预警提示,建立合理化的处置体系,对长期闲置或效益较差的经营性资产,督促指导管护主体积极对接相关经营主体,及时盘点或收回;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重新投放到经济效益高、带贫益贫好的产业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合作,持续提升扶贫资产盈利能力,促进项目转型升级。去年10月份,信息系统预警提示,某村香菇产业项目暂时处于闲置状态。发现问题后,县乡村振兴局通过调研发现该产业上游菌棒供应不上,并及时对接新余市欣欣荣香菇种植基地,半个月内落实菌棒8.5万个,帮助该村香菇产业实现正常生产,保证了资产扶贫效益。四是阳光化监督体系。依托平台申报审批、数据分析、公示公告等管理功能,建立阳光化的监督体系,及时对接各级纪检、审计等监管部门,形成扶贫资产管理监督合力,将资产运营、收益分配、流动处置等全程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确保依法合规进行,阳光操作。
新余市在信息化管理扶贫资产中,虽然探索出了一些有效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上级要求仍有很多不足,与兄弟市县相比也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新余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资产管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乡村振兴局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新余市信息化优势,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与农村“三资”管理的有效衔接,全面整合涉农资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李志玉,新余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