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遍神州一抹红(二)
2021-12-08
长征路上,他们征服雪山、穿越草地,粉碎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在神州大地上刻画出一条条红色印记;抗日斗争中,他们舍身忘己、前仆后继,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谱写出一曲曲红色乐章。本期,让我们继续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紅色政权
二万五千里长征、十四年抗日战争,我们的党是探索中华民族前进道路的先驱者,是凝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领导者。在党的方针路线指导下,我们的战士和人民冲破层层危机,最终到达光明彼岸。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性转移,从长江南北各苏区移至陕甘苏区,开启了两年的长征路。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击溃国民党数百个团,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如何计算而来的呢?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最早由毛主席提出,这一数字不是在地图上测量出来的,更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
据记载,自1934年10月出发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红军部队行军作战271天,如以每天行军70里计算,271天应走18970里,而这只是很少打仗的直属队走的路程,担负作战任务的部队需要占据有利地形,消灭敌人,就要不断奔波、迂回。
行军过程艰辛,人财物消耗巨大,需要深入群众征兵、筹款,这些工作都是“走”出来的;在长征途中,红军由于缺少地图,走错路的情况时有发生。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红军长征的路程。
以前文中提到的每天行军70里,即35千米为标准,正常人迈出的一步大概是0.5米,同学们可以试着计算一下行军70里相当于人一天要走多少步。
伟大胜利铭刻史册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重温红色经典,我们一起沿着革命先驱的足迹,回顾这段光辉的奋斗历程。
《闪闪的红星》
这是一个小英雄潘冬子与敌军斗智斗勇,最终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潘冬子的父亲参加红军抗击敌军,母亲在掩护群众撤退的过程中英勇就义。目睹母亲被敌人杀害,冬子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为母亲报仇。冬子机智勇敢,与敌人周旋,暗中帮当地的游击队送盐送信。最终,冬子除掉恶霸,成功为母亲报仇,并加入红军队伍,踏上了新的征途。
《太行山上》
1937年至1940年期间,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主力部队东渡黄河,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电影里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其中,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场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地道战》
地道战是根据地人民抵御和打击日寇的一种作战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利用地貌凿地道,与日寇周旋。其间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改进地道。最终清理了队伍中的汉奸,并活捉了日军领队山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红色人物
陈树湘
身负重伤被俘,绞肠自尽。陈树湘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中,他担任全军总后卫,掩护红军主力。湘江之战时,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在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身负重伤的他不幸被俘。敌人正为抓到一名红军师长而高兴发狂时,陈树湘趁敌不备,从腹部伤口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八女投江
为掩护大部队,她们放弃渡河,壮烈殉国。1938年10月,东北抗联第5军第1师部队西征时,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为掩护大部队突围,以指导员冷云为首的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安顺福8名女战士放弃渡河,主动吸引敌军火力,帮主力部队摆脱敌军。弹尽之际,她们毁掉枪支,挽臂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八人中有四人是共产党员,年龄最大的冷云和安顺福23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
张思德
将战友推出窑口,生命却永远定格。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走过长征路,上过前线。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着突击队战友冒雨赶挖炭窑,在窑顶突然坍塌的危急时刻,他将战友推出窑口,自己的生命定格在29岁。毛泽东这样评价他:“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