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08刘孝赵吉安民王海圳李苏楠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刘孝赵 吉安民 王海圳 李苏楠

摘 要:针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很多高校展开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文章围绕信息技术视角,结合当前对学校教育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实用技能等方面论述,确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高校与企业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所确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借助企业的技术、信息等资源,加强对学生专业教育,而企业也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招到适合企业发展以及电子信息岗位的专业人才。因此,双方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合作提供条件基础。

高校可以依托自身的专业教育优势,并安排优秀教师进入企业挂职,提升实践技能,同时,可以让企业技术专家、管理者兼职担任学校讲师,共同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和服务平台,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目标,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1   校企合作模式下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1.1  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标准

企业需要重视学校教育目标,结合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做好充分调研,以判断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与企业自身岗位需求和发展的共通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融入高校课程内容的参与和制定。

首先,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使其成为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才。企业需要结合岗位需求,加强学生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训练,课本中融入企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不仅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从实际事例中学习专业技能。

其次,学校要与企业共同创建实践训练环境,邀请企业技术专家、骨干精英共同教学,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注重科学伦理。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互利互惠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因此,学校与企业需要综合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确立相应的互惠体系,促使校企合作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和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体可以从如下层面考量:第一,學校利用事业单位的场地、管理模式、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全方位教育;第二,学生加强训练,学习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对口率;第三,事业单位在校企合作中招聘高素质的员工,提升企业技术工作岗位与工作人员的专业对口率,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精神是对学生能力的基础要求,对于学生未来就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与学校展开合作中,要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融入学校展开团体合作的资源,创建学生合作的机会,并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各类资源优势,来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发展[1]。

1.2  提升校内外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能力与社会的适应度

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针对育人目标和不同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专业方向而进行的,而站在用人单位的发展角度,在企业可持续、均衡发展目标的条件下,需要广纳贤才来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就是企业所看重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学校和企业需要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重点关注,具体可以分析3个不同层面。

首先,加强课程的拓展性,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关联,像高等数学几乎是每所大学理科性质专业的必修课程,有着极强的基础性以及拓展性。高数的存在是其他各项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学生学习其他原理会更容易接受,让学生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能力。

其次,企业要为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提供技术实践经验和实践环境,基于大数据时代,需要学生具有设计与开展实验,及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可以十分敏感且便捷地将各类数据库里的各种数据用来解释、运营及生产,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机会,开展工程技术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巧和运用现代科技工具能力的实践,并且能熟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培养高新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随着时代技术发展和创新进步,高新技术产业的变革提升了各行各业对于拥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需求,创新成为了高校以及企业开展合作模式中的必要因素[2]。所以,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解决人才的动力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对技术研究的兴趣,激发潜力,创设有利的实践环境。

2   电子信息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实施策略

2.1  创新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在创新改革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程设置中围绕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以及职业发展能力,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并且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重新优化组合,针对性地补足高校原有学科专业的不足,强化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并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借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高校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入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学校教师一起设计课堂,在学校开办“企业课堂”,让企业的技术工程师结合自身参与的项目经验和技术操作技巧,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践和创作。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兴趣,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通过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的联合教学,企业可以将自身的需求进行项目对口教学,也可以减少培训费用,还能为企业招到适合的优秀的人才,只要学生通过企业实习考核的学习就可以直接上岗,学校不仅提升了就业率,企业也拥有了适合的岗位人才,达到了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2  创建校内外电子信息专业实训基地

现阶段,有近40%的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造成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的情况,很多学校存在设备老旧、功能不足等问题,校外实践训练也是和一些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没有建立完备的实训基地。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模式发展下,加快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为例,该校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有计划地落实。此外,该校还重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开发,积极组织和整合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校内教育模式主要是由电子信息专业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相结合,所以,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学校也要针对教师教学队伍进行培养和建设,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高校师资力量,重点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素质素养,加强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化建设,针对学生的就业需求,提供相应的指导。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可以进入企业进行挂职学习,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经验,将企业的信息、技术等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还可以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在岗进修等,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以此运用先进的学术经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此外,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围绕企业培训,企业工程师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可以结合自身对优秀人才的能力需求,结合当下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践运用,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挖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推动教育、产业和技术的融合。

3   结语

綜合上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分析,学校和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基础情况,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计划确立培养计划。企业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要认识到学校的教育与自身人才需求的共通性,共同参与制定课程内容;同时要以社会需求、市场和企业发展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培养把高职院校的学生打造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市场竞争力。此外,要创新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以及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结合产业领域内各类技术优势,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社会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适应程度,实现双方整体办学全方位融合。

[参考文献]

[1]石博雅,肖志涛,郭翠娟,等.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6):23-24.

[2]莫徽忠,孔轶艳,潘闽枫,等.新技术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7-29,38.

[3]向中坤.教育转型视角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8(14):165-167.

(编辑 傅金睿)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探究
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研究
浅析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呼和浩特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