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接合部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

2021-12-08王海燕

考试周刊 2021年82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若产生心理问题,则会对其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引导者,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握,通过对学生情绪状态、语言沟通状态等方面的观察,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识别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小学生调整心态,促进小学生在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心理。具体的干预措施包括采集信息,建立完整的学生档案、启动家校合作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班主任干预引导能力,取得良好的心理问题解决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干预策略

一、 引言

班主任在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状态进行观察和指导,更需要从深层次的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对文章所探讨的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来讲,由于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且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更需要班主任承担起学生心理教育与引导的重要责任。

二、 影响小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成长环境因素

城乡接合部区域的小学生在整体的成长环境方面缺乏稳定性,大部分学生在启蒙教育或初级成长阶段,都是由家中长辈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源于父母层面以及社交方面的友情层面的情感引导和接触相对较少,这会影响小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与情绪性格的全面性。例如,小学生容易出現社交能力薄弱或社交恐惧等问题,且在长辈抚养的背景下,小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内容大都集中在学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去了解其所遇到的情感问题、心理问题,是这部分家庭教育者无法完成的任务。另外,城乡接合部区域的小学生在生源流动性上相对较大,这导致部分学生所处的环境中,其周边的同学群体以及任课教师流动性较大,这种不稳定的客观外部环境也会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二)教师因素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在复杂性和综合性上是相对较强的,且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班主任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环境中,更是存在班级总人数较多或班级学生来源复杂的情况,这就会给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教师在完成了基础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日常的班务工作后,个人的时间与精力就会相对不足。加之心理问题和情绪状态更需要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沟通才能发现,因此,从客观上来说,班主任老师也不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而从主观上来讲,这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集中在课程引导教学方面,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相对不足,且心理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分析理解能力,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班主任往往欠缺这方面专业能力,这也是阻碍其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自身因素

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由于年龄阶段的问题,在身心发育和发展方面仍然不健全,这会使其在遇到新的社会环境以及问题时,缺乏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和相关平台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学生对于所接收到的具有先进性和新鲜性的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把控能力。一旦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其心理状态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其出现心理层面上的恐惧或紧张的情绪。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和及时干预。

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性格孤僻,缺乏沟通能力

这一点主要是指当小学生处在新的学校环境以及人际关系交往群体中时,其未能掌握有效的与人沟通的方式方法,且个人对新的环境在适应能力上有所缺失,当其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遇到困难时,也不懂得及时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求助,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对陌生的环境以及学校学习产生负面认知,形成为了避免伤害或遇到阻力而不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对于小学生心理认知状态的转变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班中学生总量较大,大部分城乡接合部小学的班主任,对于性格孤僻或不善交际的学生在关注度上有所欠缺,这也是小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关注与解决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学习基础薄弱,心理压力大

除了上文所述的人际交往和自身性格方面的原因外,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通过其学习状态以及对学习的整体态度进行表现。尤其是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生就更容易产生恐惧或紧张的心理。若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则其在遇到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时,也不敢与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学习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若教师未能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则会导致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恐惧或厌烦的心理,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的稳定,也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容易背负心理压力等问题。

(三)易与人发生冲突,情绪不够稳定

除了在社交上存在障碍外,部分学生由于性格脾气比较暴躁,情绪自控能力差,其还会出现在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沟通时,产生尖锐矛盾的现象,严重时还会引发肢体冲突。这不仅会伤害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还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教师更应当对这部分学生引起充分的重视,从情绪管理和性格引导塑造方面出发,通过对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个人性格状态的全面了解,找到其情绪引导和管理的有效切入点,帮助学生保持稳定愉快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条件。

四、 班主任在进行心理问题干预时的注意事项

(一)保持个人情绪和状态的稳定性

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情况,这会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当教师遇到学生情绪状态激动或对教师的教育引导缺乏认同的情况时,其应当注意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避免由于个人情绪的激发,出现在与学生沟通中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只有教师自身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以平静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逐步降低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防备感,从而与教师达成有效沟通,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个人感受全面反馈给教师。而从教师自身的角度上来说,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也是教师个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

小学生在个人的认知理解能力上还有欠缺和不足,对于教师所采取的部分引导措施,学生可能存在接受和理解上的困难,这会给教师的心理问题干预和引导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且部分小学生由于叛逆心理的影响,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采纳度相对较低。作为教师,其应当认识到心理问题解决的困难性和重要性,要提醒自身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用充足的耐心应对学生在与自己沟通时出现的问题。另外,为了提升心理问题干预的有效性,教师在与学生达成沟通前,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分别与学生的家长、学生的朋友以及周边生活环境中和他比较熟悉的人员,进行不同的沟通与交流,以便为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问题的引发原因,做好充分的準备,这也是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及时找到合理有效沟通方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以稳定良好的心态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引导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 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措施

(一)积极采集信息,建立完整的学生档案

这里所指的学生档案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学籍信息以及部分基础信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干预的要求,教师在采集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时,还应当将其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结构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方面的信息纳入学生档案信息中,实现对一个学生独立个体的更加全面有效的认知和了解。从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引导角度上来说,当教师掌握了一个学生更加全面的个人信息后,当其发现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出现异常情况时,也能够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及时发现其常规状态与异常状态的差异,从而及时跟进开展相应的心理问题探寻与解决工作。另外,在学生档案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工作中,教师要认识到随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其性格状态、心理状态都有可能不断发展和变化,这就需要建立学生档案采集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档案信息,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问题的干预和引导打好基础。

(二)启动家校沟通机制,提升心理问题干预的全面性

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角度分析,可知小学生出现的情绪状态异常或心理问题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心理问题的引发原因也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两种基本环境,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这两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相关人员的引导教育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三)提升班主任心理教育与引导的能力水平

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并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逐步引导,达到最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讲,基于不同小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特征与心理问题的个性化与差异性,教师应当从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入手。积极学习小学生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状态形成与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从宏观上把握小学阶段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具体表现,以便在发现问题时,沉着冷静地进行分析和应对。另一方面,基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还应当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方法角度出发,力求在结合学生档案信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尽可能在日常交流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将自身的真实感受讲出来。这些真实有效的信息都能够帮助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引发原因,从而进一步制定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干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

六、 结语

城乡接合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班主任作为教育引导学生主要任务承担者,应当分别从自身以及学生家庭环境两方面出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增强个人对小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干预解决能力,并且在与学生家长以及其周边朋友沟通时,提升个人对学生档案信息以及其他辅助信息的敏感度,力求从细节出发探寻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最终借助学校、自身以及家庭的多方面力量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增国.城乡接合部初中留守学生心理表象与教育措施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8):128.

[2]武秋月.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及干预策略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5):68-70.

作者简介:王海燕,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城南小学。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失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