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头一村:特色产业念活致富“经”
2021-12-08富士权崔砚泽刘惠思
■ 富士权 崔砚泽 本刊全媒体记者 刘惠思
走进绥化市望奎县海丰镇恭头一村,大喇叭里不时传出经典口号:“要想生活好,种好龙胆草。”村里人告诉记者,这句流行语村民们家喻户晓,这种励志宣传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了。
恭头一村位于望奎县东南部,与绥化市北林区隔河相望却不相通,村里没有产业,村集体常年负债,劳动力外流。2018 年3 月,时任绥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科科长的朱文武,被派驻该村任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恭头一村开创了新兴产业——中药材种植,念活了乡村脱贫致富“经”,让“产业空白村”变成了“北药产业头一村”。
在产业空白区“种草”
恭头一村全村共有村民879 户,朱文武一上任便遍访全村,很快就摸清了村情,尤其是81 户贫困户的户情。根据村民劳动能力弱和村里无大面积农田的实际情况,朱文武认为提高菜园收益是村民脱贫的有效途径,而种植中药材无疑是菜园经济收益较高的项目。
驻村工作队逐家逐户征求意见,并邀请中药材种植专家实地调研。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专家认定恭头一村最适宜种植的中药材为龙胆草,市场调研也表明种植龙胆草的经济效益比一般中药材高。因此,驻村工作队决定先试种,看到效果后再大面积推广,从而形成带动整村致富的当家产业。
经过精心筹备,计划投资200 万元的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于2018 年5 月获得批准。驻村工作队随即包车组织全村党员和种植户去北方药材开发研究所药材基地参观学习,并把《党员要争当致富带头人》的党课讲在了大客车上。通过了解种植技术、对比药农的小康生活、明明白白地计算收益,村民创业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人家能干,我咋就不能干?”一时间成为村民们最励志的话题。
驻村工作队经多方协调,解决了建设用电、用水、交通、施工占地等诸多难题,配齐了配套设备。当年年底,恭头一村中药材科研和种苗繁育基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2019 年春,包括55户贫困户在内的109 户种植户与基地签约,试种龙胆草。朱文武每天挨家观察指导,组织田间管理,基地8 个大棚育苗全部成功,保障了2020 年春季800 亩种植用苗。“产业空白村”起步走上了“致富路”。
用中草药“治”穷
在龙胆草首年育苗等待期间,入社种植户菜园地空闲。为了让村民空闲土地产生收益,朱文武为村民提供了中药材防风的种子,并挑选了21 户种植户体验中药材“从种到收”的全过程。秋季,防风大丰收,每亩收益高达2700 元,户均增收近千元。贫困户孙士山的纯收益达到2630元,这让村里的贫困户们坚定了靠种药材致富的信心。
驻村第一书记朱文武手捧长势茁壮的龙胆草种苗 崔砚泽/摄
为保障村民收益,基地与农户签订了“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的中药材种植收购合同,保底收购价每公斤60 元,从根本上解决了销路问题。驻村工作队还为村里代种了6 亩龙胆草,纯收入全部纳入集体风险调控资金,成为全村贫困户的兜底保障。
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党组织多方努力,2020年4 月,“望奎县头一村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并成功注册了“头一村”品牌商标。合作社构建起“专家人才+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了“产业收益带贫”“劳务拉动帮贫”“合作经营益贫”“代种代收助贫”“种植药材脱贫”等利益联结机制,以基地为龙头、以农户为主体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就这样建立起来。种植有技术,产品有销路,通过中草药种植“治穷”的路子,靠谱!
小车不倒只管推
“2018 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着第一书记朱文武种黏玉米,纯收入就达1 万多元。朱书记号召大家种龙胆草,我也跟着干。”边志富是恭头一村的脱贫户,他将自己家的地以每垧8500 元的价格租给基地,自己当起了管理员。出于对驻村第一书记的信任,恭头一村许多贫困户加入基地,人均年收入增长8000 多元,收入最多的农户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
基地还优先聘用贫困户。春季起苗、夏季除草、秋季起收时3 次用工潮,基地支付人工费用达40~80万元,为务工村民人均增收3000 元以上。2020年4月,在龙胆草的起苗和栽种期,仅10天时间,基地就为务工的42名脱贫户和村民支付了4万多元的工资。
2020 年年底,基地挣得6.5 万元利润,种植户平均每户收入近千元。经过村民一致同意,这笔钱没有“一分了之”,而是记在种植户名下借贷给基地,用于中药材种植的扩大再生产,种植户能得到4%的利息回报,保证了利润的持续增长。
“小车不倒只管推”,朱文武这样表示。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021 年,朱文武主动要求继续留任恭头一村驻村第一书记。这消息在大喇叭传出后,村民对产业的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党给我培养成国家干部,就是为了让我为老百姓干实事、干成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把自己变成“不撤离”的驻村第一书记,朱文武坚持让恭头一村“种植+招商”两条腿走路。如今,他正忙于招商引资,引建食品厂项目,目标是增加20 到30 个劳务岗位,让好项目留住好劳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