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山村:“西大门”吹进“文明风”

2021-12-08

奋斗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史馆工作队山村

■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杨 雪

金秋时节,丰收的喜悦点燃了哈尔滨市延寿县延河镇团山村村民的热情。休闲广场上,身着五彩绸衣,头戴艳丽饰品的秧歌队队员排练起节目,他们扬起翩飞的彩扇,舞着动感的步伐,喜悦的神情里透着满足,队伍里欢歌笑语声不断。

团山村地处延寿县的“西大门”,曾经在这个土地贫瘠、村民发展意识不强的“门”里只听得村民的叹气声,只见得村里落后的面貌。然而,自2017 年6 月哈尔滨市委政策研究室驻团山村扶贫工作队踏进“门”后,村里文明向上的风气越来越浓厚,蝶变在团山村悄然发生……

一场“典型故事会”,生出文明新芽

4 年前,当驻村工作队队长许雪莹与2 名队员刚踏进团山村时,就感受到了任务的艰巨——在全村279 户、794 人中,贫困发生率高达18.2%;村里基础设施薄弱,4 个自然屯里有3个屯还是土路,机动车一过便扬起尘土……

如果说“穷”是团山村的表象,随着驻村的深入,工作队发现,“懒”才是“本质”——村里思想封闭、观念保守的“闲人”较多,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好吃懒做,不是找个由头喝酒,就是聚在一起扯闲篇儿……

“‘穷根儿’不拔,村子就难以发展,村民也无法过上真正的小康生活。”许雪莹与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出发展思路,决定运用驻村工作队政策理论水平较强、视野较广的优势,以提高村民素质为抓手,释放团山村村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发展、提升乡风文明。

2017 年9 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典型故事会”吸引村民前来聆听。当听到村民孙培成尽管腿部残疾,却不等不靠,利用特长到镇里修鞋的故事,很多村民大为感慨。同为残疾人的李成刚更是羞得脸发烫:“我总认为自己条件不好,政府得救济我,殊不知好日子要用双手创造。”受到启发的李成刚主动找工作队“求职”,如今在村里公益岗位上工作的他,每月收入2000多元,再也不“闲”了。

此后,团山村的脱贫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日渐增多,从会议室开到田间地头,从集中宣讲到“订单”指导,村民“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和决心不断被激发。村民于文华发展生产,务工创收;村民于洋洋夏季在砖厂务工,冬季到亚布力滑雪场当滑雪教练,年增收4 万元……“典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勤劳致富成为村民追求的“新风尚”。

一次“孝星”大赛,绽放文明之花

村民马松杰是村里的义务调解员,大到土地纠纷,小到家庭矛盾,只要“马大姐”一出面,问题准能解决。

“‘马大姐’是村里的‘孝星’,也是村民心中的榜样,大家都愿意听她的话、跟着她学。”团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周振国感慨于村风的变化。

驻村工作队队长许雪莹(左)在团山村果蔬大棚里了解村民的种植情况 (图片由钱玺勇提供)

周振国口中的“孝星”是通过“政研杯”孝顺之星大赛选出来的村民带头人。村民圆梦小康的士气不断上扬,村里顺势发展起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等产业项目,村民踊跃参与其中,纷纷鼓起了腰包。

然而,脱贫只是起点,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铸魂工程”做依托。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发现,有几名村民孝老敬亲,在村里有口皆碑。

“百善孝为先,孝道里蕴含着树立文明信心的巨大力量。”在许雪莹的倡议下,以“孝贤”为核心的乡村文明工程“上马”。

2018 年7 月,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讨论、村民代表评选后,8 名村民当选“孝星”,许雪莹还拿出自己的驻村补助为“孝星”们每人购买了一台洗衣机。

“没想到讲文明、守孝道还能获得荣誉,以后我一定再接再厉,发挥好带头作用。”村民宋跃臣在获得“孝星”称号后,不仅主动参与到村里移风易俗、环境监督等工作中,还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如今,农闲时再不见游手好闲的村民,他们白天跟着村民带头人学技术、做志愿服务;晚上在新建的休闲广场散步、跳舞,文明的新生活正改变着团山村人的精气神。

一座村史馆,留住文明硕果

看到团山村的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驻村工作队没有止步于此——“有载体还不够,要建个阵地留住‘乡愁’,让文明沉淀下来。”

2019 年,许雪莹领着驻村工作队队员着手打造村史馆。他们细致采访、查阅资料、确认核实,将村屯的由来、发展脉络、历史传承等逐一梳理;他们粉刷房间、设计展区,让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实物见证小村的历史与现在。

“村史馆勾起了我对村子的感情,里面宣传的优秀人物也激励着我多做好事。”村民李成祥没事就爱往村史馆钻,最让他感动和敬佩的是村民甄广厚的事迹。甄广厚虽然家庭贫困,但他没有意志消沉,一边义务服务村民,一边用勤劳的双手发展家庭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

受到甄广厚的感染,李成祥也加入到村里的环卫清扫队中,每天将村里新修的水泥路打扫得干干净净,让美丽乡村“有里有面儿”。

村史馆里不但有老故事、老物件,吸引着老年人,新变化、新成果也牵动着年轻人的心。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村民回村参观村史馆后,对村里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增添了服务家乡的信心。目前已有数十名外出务工的年轻村民返回家乡,投身到家乡建设中。

一幅幅照片记录着团山村的新变化,正在建设的新厂房、正在洽谈的新项目,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产业兴、村民富、生态美、士气足,从这扇“西大门”里,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好消息,振兴“最强音”正响彻在希望的田野上。

猜你喜欢

史馆工作队山村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山村日出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山村一天一个样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
沉寂山村崛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