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项目、任务式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探索
2021-12-08云正富
杜 琳,云正富,赵 贤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素质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7)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文献信息检索技术中的深入,为更好的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更好地完成《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关于“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结合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各专业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如何提高《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实用性成为各高校图书馆人的重要任务。为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笔者结合本校多年来的教学经,提出了情境、项目、任务式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模式。
1 课程定位和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依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是高校各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障课程;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能力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海量的不同形式、不同种类、不同存储方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数据及信息,加工整理后用来处理学习、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各自的专业学习、工作中有意识的借鉴、引入一些相关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是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如何使用常见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工具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课程。能为学生自主发展、吸取新知识、增强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通常在大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以后开设,前导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大学英语,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特别是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操作的技能[1]。课程结合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现有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设计,以教授和培养高校学生代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能为目标。能为其他基础学习、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必备工具,也能较好的促进和服务不同专业后继课程及专业技能、能力的学习、培养、提升。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专业逻辑图
1.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由图书馆组织具有文献信息检索相关专业的馆员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对省内外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情况作全面细致的收集、整理,并结合学校该课程多年的教学及目前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方法、手段技术的发展情况,认真收集授课教师、学生、教学督导、课程开发专家及各行业企业专家的多方反馈意见,确立以校有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情境驱动,团队教学,校企共建,以赛带练”为途径,充分考虑课程发展的融合度,扩展性的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1.2.1 以校有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
所谓校有文献信息资源是指学校已购买或通过各种授权方式可使用的各种纸质、电子的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纸质图书、期刊,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教学团队依据学校现有文献信息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模式。
1.2.2 情境驱动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职业生涯发展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角度出发,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发展需求和学生能力、技能的培养、提升,将教学内容以学生检索、查找文献信息资料的分为“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纸质图书、期刊)的检索”、“电子资源的(包括电子图书、期刊)检索”、“数据库资源的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文献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五个学习情境。
1.2.3 团队教学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队伍的组成以图书馆馆员为主构成。由于馆员组成成分较为复杂,专业馆员较少,加之旧有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使得大部馆员只有纸质文献资源的服务技能和经验,缺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各馆员受工作岗位责任的限制,使得各馆员对不同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所需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不同。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知识、技能,最有效的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馆员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及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本课程采用教师团队共建的基础上,每个学习情境由一个授课教师为主负责开发设计和教学实施,并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渗透,使得每个教师对不同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知识、技能不断提升,更好的做好图书馆读者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工作。使课程教学能最有效的掌握学生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知识,培养学生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1.2.4 校企共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各业务领域的渗透,图书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图书馆电子化数字资源的拥有量不断增多,各种类型的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层出不穷,也出现了较多的同质化图书馆数字资源。
因此,各数据厂商的产品推广和售后服务质量就成为主要的竞争力,一大批具有良好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服务素质的数字资源售后服务员活跃在各大图书馆,他们的专业服务团队对其产品的使用远比大部分图书馆员要熟练得多,对文献信息资源知识的专业把握,对全国各层次高校师生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了解及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个体图书馆。加之各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知识参差不齐,人员不足,学校除图书馆馆员外,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专业知识、技能的其他教师几乎为零。
基于上述原因,在《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开发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数字资源厂商与学校图书馆共同协作,这不但解决了课程开发设计及教学单一,与前沿技术脱轨的问题,使课程的教学实用性、实效性效果更为显著。也解决了学校《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资源不足。还为数字资源厂商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厂商推广的机会和平台,更好的实现校企双赢。
1.2.5 以赛带练
在《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中,以不同的学习情境为模块组织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比赛,如“书海寻宝”、数据库检索大赛(“超星杯检索大赛”“万方杯检索大赛”“维普杯检索大赛”等)、校级信息素养大赛,将课程学习的实习、实训实战化,从而有效的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增强课程教学及图书馆服务在学校内部的影响力。
2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2.1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求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是以校有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为目标,以突出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实践性、应用性及能力为目的,其内容的组织是以实际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所需的具体知识、技能为主线,将各学习情境分为多个项目、任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案例引导、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每个教学项目(任务)中,教师根据每个子任务单元的任务要求给学生布置任务,明确要达到的能力和目标,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知识点引导,在此期间教师要进行监督、指导。并制定、策划相应的比赛项目,以比赛成绩为情境式教学单元的考核成绩[2]。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2.2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表1 情境、项目、任务式内容组织表
情境五、文献信息资源综合利用 项目一课题查询项目二学术论文概述
3 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结合学校课程教学管理要求,《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按百分制考核后转换为等级制,根据课程特点,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和期末终结考核相结合。
过程考核以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比赛为主,即依据相关教学情境,设计比赛项目,如上所述的“书海寻宝”、数据库检索大赛(“超星杯检索大赛”“万方杯检索大赛”“维普杯检索大赛”等)、校级信息素养大赛。每个比赛项目都设置相应获项,颁发证书、获品,比赛成绩记入过程考核成绩[3]。
终结考核由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校开设的专业或专业群,设置多个专业课题,提出明确的要求,由学生依据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完成一份包括文献信息检索全过程的记录和综述的检索报告。
表2 各教学环节成绩比例表
4 结束语
情境、项目、任务式《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模式是以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学校图书馆馆员为主要教学团队,能最大程度的调用数据厂商的专业资源,实现学生掌握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知识,培养学生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