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研究

2021-12-08原灵杰

福建茶叶 2021年9期
关键词:译法英译茶文化

原灵杰

(新乡医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1 《茶经》英译的意义

我国的茶文化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时期,唐代陆羽著作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对茶文化进行系统记载的著作。作为我国茶文化的著名典籍,《茶经》有茶叶百科全书的美称。《茶经》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全面的茶叶相关典籍。翻译《茶经》,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由于《茶经》的创作时间较早,研究《茶经》内容时,需要把古代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在英译《茶经》时,需要在中文翻译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英文翻译,才能实现其中内容的传播与流通。汉语博大精深,翻译古代汉语典籍,难度本身较大,需要采用较为全面的翻译方法,尽量还原《茶经》内容,让世界感知华夏文明的魅力。由于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在西方流通不畅。研究《茶经》的英译策略,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升我国茶叶的核心竞争力,让世界更深刻地感知中国文化。

2 《茶经》蕴含的深刻哲理

《茶经》中很多思想与儒释道三家文化不谋而合,翻译过程中应加强对文化的体现和凸显,才能体现中国古人的中庸思想。例如,茶经指出饮茶可以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是儒家的观点,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阅读茶经,也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提升人们的思想水平。茶性具有和谐的特点,茶浸泡在水中的场景,能使人感到心态平和,这也映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如此,《茶经》里对煮茶细节进行详细描写,茶与水的比例和煮茶的火候,其中蕴含着为人处事的道理,只有把握好度,才能煮好茶,做好人。煮茶时把握好度,不仅能散发茶香,还能通过闻感受茶味。

3 《茶经》的英译策略和方法

3.1 常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对《茶经》进行英译时,常用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保持“原汁原味”。具体的翻译方法有增译法、省译法、重组法、合译法、直译法、换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等。不同翻译方法的优势和特点不同,能翻译不同语句,使译文层次感更强。

增译法是指为客观表达全文大意,在语句中增加一些词汇进行翻译。中华汉字内涵深远,一般两个字的词语便能蕴含丰富内容,还有可能蕴含更深层次的意义。利用增译法进行翻译,不仅能充分体现原文意义,还能凸显《茶经》中的文化内涵。增译法可用于翻译汉语较为简单但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段落,这属于在翻译时对文化进行补偿的做法。省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内容和词语进行删减,通过删减能减少语言负担,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过后的文本。重组法,是为了使译文通顺流畅和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彻底摆脱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英语和汉语逻辑关系不同,汉语依靠语言逻辑进行紧密关联,而英语靠语言形式进行紧密关联,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可以使用重组法,根据英语表达习惯,对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合译法是将汉语的结构转化为英文的整合句式,避免在翻译过程中,给读者造成相关障碍。在翻译《茶经》的过程中,使用增译法、省译法、重组法和合译法这四种翻译方法,有助于保证译文内容的客观性、保持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增强译文的接受度。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采用直译法会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能体现文本的意美和形美,也会使文本更通俗易懂。换译加注法指的是在翻译中,使用相关的对应词汇,这些对应词汇一般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能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不同地域、文化会有所不同,换译加注法既能传播地域文化,也能加强文化补偿,使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音译加注法是在音译后进行附加解释,附加解释长度不限,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意思即可。在翻译《茶经》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语句形式选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使用直译法、换译加注法和音译加注法这三种翻译方法有助于平衡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确保译文保留较多的文化内涵。

3.2 语言层面的英译策略和方法

《茶经》本身是文言文,在进行英译时难度较高。以章节翻译为例,在对相关章节进行翻译时,应显现原文语句中隐含的内容,才能便于读者理解。在对“之源”进行翻译时,可在语句中增加“tracing to”,增加后读者能得知这一章节会对茶的起源进行追溯;而在对“之具”进行翻译时,建议将其功能进行显化,可在其中增加“To Pick and Store”,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章节的具体内容;在对“之事”进行翻译时,“事”是指“与茶相关的事”,可将其译为“Records and legends of tea”(茶的记录与传说),通过一系列显化翻译,能使章节的含义更加明显,也能使读者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原文。但在利用显化翻译法进行翻译时,应强化对原文隐含内容的正确认知,才能确保显化翻译法应用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茶经》是文言文,修辞格应用较多。这一手法既能体现文字魅力,又能显现汉语的简洁,是其他语言和文字无法比拟的,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能深刻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才能提升翻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排比句翻译相对较难,翻译后不仅要体现文字的美感,更要显现文字的生动。《茶经》中的汉语排比句翻译成英文后,英语单词数量比汉字数量明显增加,汉语排比句的形式美在英文中无法再现,译者只能利用归化翻译法对排比句进行翻译,尽量保持原文大意。在对《茶经》中的比喻句进行翻译时,可以省略原文中的一些字句,尽量描写茶的万千姿态。英语必须具备连贯性和层级性,才能进行较好的衔接,而我国古代汉语使用的衔接词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在翻译时将衔接词进行显化,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文字的逻辑关系。在《茶经》的翻译过程中使用显化翻译法和归化翻译法,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原文大意,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内容。译者可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适当选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确保《茶经》内容的准确传播。

3.3 文化层面的英译策略和方法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度量衡单位也有较多差异。《茶经》中有很多古代度量衡单位,这些度量衡单位无法用英语进行翻译,可适当采取异化策略,对相关文字进行翻译。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拼音加注的翻译方法将重量单位换算为国际通用的公斤,这便于西方读者理解相关单位的概念,更能最大程度保留文章原意和内容。而采用归化策略能减少文章的异域感,使文章中的传播意义向读者靠拢,但这会损失文章的准确性,也会无法进行准确的文化传播。

虽然文章中部分度量衡单位在英文中有相关词汇,但唐代的尺和寸与英文中的尺和寸长度不同,这时可以使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引导读者了解文中的长度单位。《茶经》的著作时间为唐代,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唐代的官职,这些官职无法利用英语进行翻译,可利用归化策略对相关词句进行翻译。例如,可将“司空”翻译为“the officer in charge of the project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中央政府掌管工程的长官),这样既方便了西方人理解,又准确表达了原文大意。不仅如此,唐代出现的日期是指农历和阴历,与外国的阳历不同,这时可将“4月”翻译为“the fourth lunar month”(第四个月),这能准确地传递原文的异域色彩。而《茶经》中涉及的一些典故,可利用增译法进行翻译,尽量准确地表达典故中所蕴含的的意义。例如,“坎上巽下离于中”在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译本中通过注释增译的方式阐述了八卦的机理,提到了“坎、巽、离”是八卦中的“三卦”,分别代表着八卦及其衍生物,有着深刻意义。这种增译主义的方式准确的阐述了中国传统典故中所蕴藏的深刻涵义。除典故之外,还有一些颜色词的翻译也可以使用增译法,来增强译文的直观性和准确性。例如,在“岳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一句中,“青”是指茶具的颜色,可将其翻译为“blue glaze”(青色的釉),这有助于读者思考颜色词所蕴含的意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翻译时要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但是由于中国文字的复杂性,很多词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这就需要翻译人员累积语言,依靠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词语进行适当的转换,在译文中尽可能的保留文化元素,让世界感知到《茶经》的魅力和价值。

茶文化涉及儒释道三家的精华内容,又涉及哲学、历史、宗教、礼仪、科研、医学、食品等内容,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加强对《茶经》的翻译研究,不仅能更加真实地展现茶俗和茶道,还能使世界感受到绚烂多姿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茶经》,译者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基本功,还需要提前做好翻译准备工作,不仅要对语言进行转换,还要对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译法英译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