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研究
2021-12-08张舒萍
张舒萍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吕梁 032104)
0 引言
森林是维持与促进自然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故而相关部门应积极承担其自身职责,认真做好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森林病虫害为我国常见的林业病害之一,其可能会造成部分林木短期内自身生理生态、外部形态及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出现异常改变,不利于林木健康发育[1]。
1 防控森林病虫害的重要作用
1.1 对树苗健康成长过程形成保护
树木幼苗期时应对其加倍呵护、精细看管,幼苗自身抵抗能力整体偏弱,受病虫害侵害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故而建议相关部门将树木幼苗期作为防控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加强多种防控、治理方法的实施。密切关注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其成长状况,若探查到有病虫害“袭击”了幼苗,或预测其病虫害发生率较高时,则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剖析以上现象的成因,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方法为林木幼苗创造一个相对较好的生长环境,提升成活率。
1.2 提升造林计划的合理性
既往有很多研究发现[2],林业工作人员造林实践中选择的树木类型较单一是引起病虫害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很难形成有效的食物链,若发生病虫害,病害会在短时间内蔓延,不断拓展受害面积,以致相关部门开展防治工作中遇到诸多阻碍。有关造林人员在实践中一定要具有反思、总结意识,归纳既往病虫害防治阶段形成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进而为后续造林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配置与应用树木资源,有计划性地充实本地树木种类,循序渐进建设出完善的生物链,维持并巩固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规避出现病虫害大范围蔓延的情况,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
1.3 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发展
一旦有病虫害侵袭森林系统,就会损伤树木健康,对其生长发育过程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时造成其枯萎、死亡,明显降低林木品质,此时森林系统在发展运营阶段也很难创造出理想的经济价值,不利于林业经济的长久、平稳发展。鉴于以上情况,通过认真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一方面能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使森林系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3]。
2 森林病虫害的诱发原因
2.1 自然因素
全球气温变暖、变冷是两个对立的观点,两方人们各持己见。在气温变暖的情境下环境气温大幅上升,逐渐破坏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既往建设的平衡关系,植被覆盖率降低与气温反常被认定是国内病虫害泛滥成灾的主要因素。连锁反应的发生为病虫害侵入森林生态系统提供“门路”。外加森林系统在现实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没有科学调配林木及其他生物资源,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科学发展。若病虫害天敌数目减少时,病虫害生存能力相应提高,迅速繁殖,最后造成病虫害遍布整个森林系统,受到侵害的植物抗病性能明显下滑,明显弱化了森林自身的防御能力,生态系统不堪一击,不利于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发展。
2.2 人为因素
为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条件,现代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近些年国内频繁出现林区过度放牧和幼林受损严重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的最直接后果是造林保存率降低,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使森林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降低,为病虫害的侵害创造时机,进一步损害林木的健康状态,部分病虫害还可能对林区周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而在人为负面因素的持续作用下,病虫害加速了对森林系统的破坏进程,侵犯了部分生物的正常生存、活动空间。面对以上情况,人们快速地进行补救处理,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但可能因为作业过程不规范或技术不达标等,滋生出各种新问题。例如从外地引进树种时,非本土生植物带来了病虫,若该种病虫对本病的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且抑制其繁育发展的天敌数目较少,很可能会在很短时间内泛滥成灾。
3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对策方法
3.1 增强防治意识,加大林业环境保护意义的宣传力度
相关部门全面了解被管辖地区森林常见病虫害类型、成因、发作时间、特征、传播及科学防治方法等情况是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从思想层面上认真做好防治工作对林业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防止病虫害过程中,要督导相关人员主动确立以预防为主的意识。掌握常见病虫害的高发期,通过多种渠道事前尽量全面采集辖区森林既往病虫害发生情况,认真制定预防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实践中持续创新,力争最大限度提升林木质量,优化林区生态环境[4]。在全面预防理念的引导下,编制其科学、可行的预防措施与方案,这样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阶段将会获得更强大的支撑,确保病虫害相关问题发现、处理的时效性,同步强化了病虫害的防治能力,相信取得的成效也是极为理想的。
通过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宣传工作,整体提升地区人们对防治森林病虫害现实意义的认识水平,了解基础专业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病虫害防治的社会监督活动中,借此方式使林业资源保护、改善林区环境等理念深入人心。
3.2 生态防治技术
和传统化学农药喷洒方法相比较,生态防治技术能够明显提升病虫害的清除率,并且在应用过程基本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形成破坏作用,规避水源污染等问题。当下,可供选择的生态防治技术较多生物类防治就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谢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对病虫害产卵、发育过程过程形成一定干扰作用,利用鸟治虫,菌治虫等方法,对森林系统内病虫害数目能起到一定调控作用,最后达到治理、消除病害的目的。物理类防治技术蛀牙是应用激光、紫外线、电光及温度等媒介,对病虫害的活动过程形成一定制约作用,进而降低其对林区树木的侵害程度。林业耕作活动中也要积极扭转传统耕作方法,善于使用农作物自身的抗性、遗传属性等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既往有专门试验研究表明,西伯利亚松毛虫成虫能由1km之外的地方飞向灯光,在2km 之外成虫飞来的数目就已经减少。而3km 之外,灯光就不能诱杀发生地的成虫,如果能合理应用金属反射镜,则有益于增强驱虫效果。实地观察发现,飞到灯光之下的成虫,被吹风机吸进捕虫器内者,不超过总数的20%,而多数成虫(大概70%)均会聚集在距离捕虫器5m 范畴中,仅有少数成虫在距离捕虫器5m 范畴外。灯安装的高度,是影响成虫落地区域面积的主要因素之一,灯具安装得越低,成虫降落的范围就越小。
3.3 建设出科学完善的防治体系
新时期下,防控森林病虫害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落实的内容之一,故而林区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探查与处理掉病虫害。林业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防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有强大的人力、药物及机械设备力量做支持,尽早构建出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的专业森林病虫害防治队伍。尽早将病虫害防治工作整合至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常规工作体系中,清晰规划林区病虫害防治职责,加大对防治工作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力度。
为达成以上目标,应建设出功能完善的预警系统,加大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力度,比如林业部门可以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而动态化的观察、监测林区树木生长状态,及时探查到病虫害侵害等问题。遥感技术能够通过树木状态的改变对病害类型做出较精确的判断,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工作人员,辅助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质量、效率持续提升过程。松材线虫病是山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践中的常见的外来物种之一,可以采用如下方法监测:①诱捕器:在每年的5—10 月,在各个固定标准低中布置松褐天牛诱捕器,诱捕器下方离地面1.5m,将棉花放在诱芯内,添加200mL 引诱剂,随后每隔20d 加入140mL,每隔2d 检查1 次诱捕器内松褐天牛的数目,并回收天牛进行分离鉴定;②段木引诱法:在每年的5—10 月份,在各个固定监测点周边,砍伐3 株松木,搭建三脚架形,将枝叶安置在三脚架之下,大概每隔20d检查天牛的诱捕状况,针对回收的天牛进行分离鉴定。
4 结语
林业部门在后续工作中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主动确立以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加大巡视检查、监督管理力度。加大病虫害防治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专业化的防治队伍,建设并完善科学化的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生态类防治方法的应用等,进而实现对林区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