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人权之道——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权理论

2021-12-08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权发展

郭 晔

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权内涵、科学的人权逻辑和崇高的人权价值,形成了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标志性的人权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我国人权事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思想旗帜,是新时代推进我国人权事业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权理论集中体现在习近平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首届南南人权论坛”“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和一系列有关人权的重要讲话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践伟业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权理论,创新发展了“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这一科学命题的时代内涵,原创性地提出了“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新时代人权观,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思想,指明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人权之道,提炼了人权发展的“中国经验”,提出了破解世界人权发展困局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权理论蕴含着高远深邃的人权义理,显露着深情拳拳的人权关怀,谱写着新时代意气风发的人权精神,展示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显著优势。

一、人权新思想引领人权发展新时代

习近平从政40年来,其思想灵魂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始终心系人民、牵挂民生,千方百计致力于人权建设、人权治理和人权发展。他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人权新概念、新命题、新话语,并集成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人权新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迈进了人权发展新时代。

(一)“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构筑中国人权体系基石

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生存权和发展权奠定了新时代的人权基石。习近平多次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这一科学命题既是中国人权实践进步的写实,也是中国特色人权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争取生存权是一场解放运动。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面对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贫困人数巨大的历史遗留的艰苦局面,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确保生存生活是人权事业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如今,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2021年6月)》,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5日,第2版。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减贫成功是我国人权进步最显著的标志。〔2〕柳华文:《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9期,第26页。尽管如此,生存权和发展权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首要人权问题。这是因为生存权的内涵和指数是持续变动和不断提升的。正如习近平所言:“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6页。一方面,生存权不仅要保障人民基本生存,而且要脱贫攻坚、精准脱贫、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让所有人都不愁吃穿、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4〕习近平:《脱贫只是第一步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12日,第1版。,“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5〕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3月6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页。。另一方面,新时代生存权更强调生存品质,要更安全、更健康、更长久、更可持续的生存和生活。包括“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7〕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等。健康权、饮水权、居住权、出行权、通信权、获得救助权等都充实进新时代生存权之中。而就人类社会而言,还远没有消除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和风险,生存权问题仍将是、且永远是第一位的人权问题。尤其是2019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使人类生存权问题更加凸显、更加严峻。在重大疫情面前,习近平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8〕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载《求是》2020年第5期,第4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66页。,再次诠释了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的现实内涵。

解决生存权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将发展权利确认为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习近平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48页。“多年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保障了人民发展权益。”〔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页。进入新时代,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经济发展权)提出了新需要,而且产生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新时代全面发展权的目标是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其鲜明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而且社会全面进步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的和归宿。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辩证统一的。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前提和根基,发展权是生存权的高级形态,前者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后者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统一于“发展”。只有生命获得保障、生存不被威胁,人民才有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能力空间。反之,人的生命没有保障,生存岌岌可危,谈论任何发展权都是徒劳的。而只有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生存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持续提高,但如果发展仅停留于经济发展权,发展只是不愁吃穿、温饱无忧,人的生存也是“物化”的,而没有真正达致人的本质的生存。经济发展权只是发展权的初级阶段,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更加均衡、更加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权才能最终实现。总而言之,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为了更高水平、更有意义的生存。

(二)“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发出新时代的人权宣言

近代以来,“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等各式各样的人权学说风起云涌,“人权”一直都是在抽象的意义上被诠释和定义的。“人权是什么”这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现实的回应。习近平在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创造性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铿锵有力的命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时代人权观。

幸福生活是一个指数多元丰富的概念。诸如,在物质层面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衣食无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在精神层面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文化共享、信仰自由、意志自由、心理健康、心情愉悦、隐私无扰等;在社会生活层面规则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不被社会遗弃、不受社会歧视,人格有尊严、生活有体面,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等。诸类以幸福生活为内核的权利,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基座。

幸福生活也是一个越来越好的变化过程,在新时代突出表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的人权维度已然从物质性权利和文化性权利拓展到了更美好生活的权利领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不断实现高质量、高水平人权的过程。〔12〕参见汪习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及其发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年第2期,第67页。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便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7页。。进入新时代之后,他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新变化,“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2017年7月26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1页。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不仅体现在生存权、发展权以及相关基本权利的更高要求上,而且体现在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人权和人权体系的不断拓展上。新兴人权既代表了新时代的新希望,也反映了新时代的新问题,更凸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新理解和新需要。首先,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生存和物质的需要,也包含了发展和精神的需要,尤其是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的需要。人格权成为在人身权、财产权之后更能诠释时代进步的基本人权,并已经落实到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的条文规定中。其次,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增多使人们更关注“安全”,其内涵外延也更加丰富。人们不仅希望在生命、人身、饮水、食品、药品、财产、生产、生活等传统领域安全有保障,而且渴望在公共安全和信息、资源、生态、基因、粮食、国防等领域建立安全屏障。“安全权”的整合功能、统一价值将其凸显为新时代的新兴人权。再次,全球性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工业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与动物之间互相感染等问题,带来了人们对人类自身及其后代生存的担忧,也将环境权推向新时代人权舞台的幕前。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16〕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 共建美丽家园——在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4月28日)》,载《人民日报》2019年4月29日,第2版。此外,新时代科技变革催生了人们对新生活方式的需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分享经济、移动支付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随着数字空间的权利需求不断攀升,数字人权也脱颖而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人格权、安全权、环境权、数字权益等均有精辟论述,并把新兴人权保护作为立法和制度建设的重点领域,要求尽快健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

习近平不但指明了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这一新时代的人权向往,而且一语中的地揭示出人权概念的精神实质,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尊严感等人民现实的“人权感受”。人权感受是人权主体对是否享有人权、享有的程度、人权真实性等的主观感受,是应然人权实现为实然人权、人权价值转化为人权利益、人权要求落实为人权享有的精神表征。正是经由“人权感受”,人权从抽象的理念具体化为现实的人权存在,人权从头脑中对幸福的无限憧憬转变为真切的感知。习近平非常关注并要求必须关切人民的人权感受,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88页。,“着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经济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18〕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2017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页。,“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20〕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21〕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12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2〕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载《求是》2019年第11期,第10页。。他尤其强调“公平感”这一法治领域中重要的人权感受。习近平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23〕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载《求是》2019年第4期,第10页。。“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2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59页。“政法战线的同志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25〕习近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2014年1月7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48页。此外,习近平非常重视保障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尊严,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确保中华儿女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残疾人、贫困户、失学儿童等共享生活在伟大祖国的尊严和荣光。说到底,一个国家人权发展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它采用什么样的国家制度,而取决于它的人民能否切实享有美好的人权感受。

二、“以人民为中心”筑就人权发展新理念

习近平站在唯物史观和人民主体立场,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从而将新发展理念从传统经济领域延伸至人权领域,成为新时代人权发展新理念和人权道路新路标。

(一)人权事业为了人民

人权事业为了人民,就是把人民作为人权发展的目的。习近平反复指出:“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2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

一是想问题、作决策要从人民利益出发。新时代人权事业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人民永远是最初的理由、唯一的目的、最终的归宿。“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2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43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77页。,“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3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4页。,“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32〕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4月18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页。。

二是谋发展、办事情要切实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人权的成果不是仅写在党委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上,写在法律条文中,而是要落实到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习近平多次指出:“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3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20页。,“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34〕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3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36〕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6月23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三是要有人民情怀,与人民永结同心。新时代人权理念不仅要强调思想上从人民利益出发、行动上解决人民实际问题,还要强调从情感上把人民放到心上,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身入”更要“心至”,做到“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37〕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常怀“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38〕习近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2016年12月26日—27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页。,做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3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338页。,做到“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40〕习近平:《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2013年6月18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74页。。

(二)人权发展依靠人民

人权发展依靠人民,就是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作为发展人权、实现美好生活的主体。习近平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41〕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人民出版社,第6-7页。,人权事业同样如此。

一方面,畅通民主渠道,广泛汇聚民智。人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实现幸福和美好生活,人民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4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查到实情、收到实效”〔43〕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0月25日)》,载《求是》2018年第1期,第8页。;“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44〕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4月13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页。

另一方面,实现人人参与,最大程度激发民力。人民要真正成为人权的主体,就要成为幸福人生的主宰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用自身力量实现美好生活。习近平一语中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45〕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8年2月14日)》,载《人民日报》2018年2月15日,第2版。他指出:“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4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47〕谢环驰等:《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载《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第1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48〕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3月6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页。。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框架中,人民是推动人权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民的祈盼和诉求是人权事业的驱动力,人民的勤劳和奋斗是人权发展的牵引力,人民的斗争和创造是人权文明的供给力。实现美好生活,既要群众发言又要群众发力,必须激发起人民的精神智力、汇聚成人民的磅礴合力、发挥出人民的创造伟力。

(三)人权治理普惠人民

人权治理普惠人民,就是人权治理要让人人受益。习近平法治思想奉行善治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强调人权治理也要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人权路上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不放掉任何一个问题。

一是人权治理要优先照顾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关怀因为疾病、灾害、伤害、疫情而陷入困境的群众。“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49〕谢环驰、李刚:《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8日,第1版。;“增强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活动能力,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50〕习近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7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51〕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30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84页。;“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52〕习近平:《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贺信(2014年3月20日)》,载《人民日报》2014年3月22日,第1版。;“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抓紧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让受灾群众早日安居乐业”〔53〕习近平:《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16年10月27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5页。。

二是人权治理要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区倾斜。“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力,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54〕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5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63-264页。“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5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页。“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5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4-75页。;“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5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44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5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166页。

三是人权治理要重点整治侵害人权和人民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包括执法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把法律法规当儿戏、与黑恶势力沆瀣一气;政法、司法工作人员粗放执法、变通执法、越权执法,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公权力严重侵害企业产权、企业家权利; 违法强拆、暴力强迁,非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公民财产权;严重侵害无辜群众生命权、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冤假错案;欺行霸市、草菅人命、权钱勾结的黑恶势力严重犯罪;漠视基本人权、践踏人道正义、挑战人类文明共同底线的暴力恐怖活动等。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是符合国情实际、符合人民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权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习近平所阐述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理论支撑三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权事业发展方向

人权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宏大事业。〔59〕李君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权思想的集中体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贺信》,载《人权》2019年第1期,第9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坚定的人权旗手,推翻旧社会的一切压迫,为人民争人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解决人民衣食住行问题,为人民谋人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为人民构筑更美好的人权。中国特色人权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出来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走下去,这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向着人权事业胜利奋进的历程,也是践行初心、履行使命的历程。习近平多次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60〕参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19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唯一初心和最高使命,也是其人权宣言。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深知人民需要什么、向往什么、期待什么,中国共产党专心于人民利益、专情于人民疾苦、专业于人民权利。所以,只有共产党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始终,才能让为人民谋幸福的旗帜高高飘扬,才能把崇高的人权理想实现于行动中。

中国共产党自始坚守的群众路线确保了人权发展路线不停顺应着人民的人权诉求。党的群众路线在人权实践领域体现为人民的人权诉求经由党的凝聚及时上升为人权范畴和人权纲领,进而转化为宪法和人权立法。正是依靠群众路线,人权具体诉求从群众中来,人权真实感受又回到群众中去,人权实践从未离开过人民群众,因而也从未缺席和偏离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人权诉求当作人权责任来兑现,把人民的人权经验作为人权纲领来学习,依靠人民校准人权指针,确保了人权永不停歇地走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的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坚强领导,必将使中国人权发展一以贯之、创造奇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14亿人口的生存权、发展权,让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迈向美好生活,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只有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其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完成覆盖世界上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人权伟业。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困难都比不上中国,任何一个政党所肩负的使命都比不上中国共产党,但只有中国实现了全体人民脱离绝对贫困,只有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伟大奇迹,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奋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权治理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实现充分人权的根本保障,是制度把人权关切转化成国家有效的人权治理,把人民的基本人权实现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具体权利,把美好生活的人权道路铺设在人民美好的现实生活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6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人权制度体系。首先,根本制度确立了人权的社会主义本质,在保障人权发展、提高人权效能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人民民主落地生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确保人民立场始终占据人权思想的主阵地、人权实践永葆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其次,基本制度扩展了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的实现空间。例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为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提供物质和文化保障,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权和更加美好的人权向往创造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激励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界别和城乡基层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为公民行使基本政治权利、享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制度性条件。最后,泛在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的各项重要制度和具体制度则进一步把人民各类、各项权利播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冠疫情防控本身就是一场人权保卫战,而这场战争赢得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新时代人权体系离不开宪法法律制度这一坚强后盾。马克思说“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6页。,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63〕《列宁全集》(第十二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版增订版,第50页。,习近平则评价我国宪法为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法律重器。〔64〕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书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我国宪法,由此搭建了以宪法为法理基石的公民基本权利和重要权利总体框架,形成了疏而不漏的人权保障法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人权法治保障”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宪法》《教育法》《就业促进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先后制定或修改,特别是《民法典》的编纂,织密了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信息权、劳动权、环境权、安全权、救济权的制度网络,人权的法律规范体系更为牢固。〔6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法治化保障的新进展》,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6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79页。。人权不仅写入了法律规定,而且也全面贯穿于法治体系之中。例如,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念斌案等一批冤假错案得到司法机关纠正,人权司法执法保障更加切实有效;“大老虎”“苍蝇”等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反腐织密了人权安全网;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旗帜鲜明地维护了人权宗旨,人权保障在党规国法中熠熠发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支撑人权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科学指南。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它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旗帜,强调人权是历史的、发展的、受经济社会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只有坚持人权普遍性原则与特殊国情相结合,才符合人权发展的历史规律;强调人权是人民的、民族的、全人类的,只有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尊重人民选择自己人权道路的权利,才契合人权发展的价值真谛;强调人权是整体的、全面的、均衡的,只有坚持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协调发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坚持国内人权与国际人权相结合,才能达致人权发展的最高境界;强调人权是具体的、现实的、以美好生活为旨归的,只有坚持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作为衡量人权的标准,才能回到人权最本质的规定等。这些深邃的人权思想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有机构成,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跳出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权窠臼,使人权理论从教义走向科学、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抽象走向具体,成为普罗大众的理论武器并真正彻底地为人民所掌握、所运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道路的法理支撑。

四、新时代奋斗目标布局人权事业现代化

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体现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人权事业正是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阔步前进的,也必然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远大前程相交织,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鸿途之中。必须把人权愿景放在更宏大的目标下、把人权发展置于更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才能走好新时代人权道路。

(一)全面小康社会定位新时代人权基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标志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6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它既标注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线,又确立了新时代人权事业的基准,即生存权全面实现、发展权提升至更高水平。

第一,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68〕参见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载《求是》2016年第1期,第6页。发展是动力,也是标准。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才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人民才能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发展是享有并持续享有一切人权的前提,没有发展作为基础的人权,只能停留于应有权利或不充分权利的状态。

第二,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全面”。“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具体而言,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推进;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6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3页。新时代的人权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权利的广泛享有,要实现所有人的全体享有,要实现不同区域的共同享有。全部领域、全体人民、全部区域都以“全面”为关键词,强调一点不能差、一个不能少、一处不能缺,正是“人人享有充分的人权”的深意所在。

第三,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实现首要的基本人权。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脱贫攻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上升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体现了生存权在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价值和显著地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防止人民生活在经济动荡、社会动乱之中,是更高质量生存权和更高水平发展权的必然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是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自然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代环境权的必要前提。“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的决定性胜利,使中国人权事业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升人权标杆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7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国,就是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愿景变为生活现实,这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一致、价值统一。习近平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7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7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9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这两个“必由之路”,不是分离的,而是合一的。人权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美好生活就是新时代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权表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布局内嵌着权利体系的现代化布局,意味着人们将享有充分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人身权利、人格权利、数字权利、环境权利、安全权利等广泛的权利。国家现代化的内在品质在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中国道路的发展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造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在当代中国实践的不同维度的展开。”〔73〕项久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第10页。

同时,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意义上理解中国人权的“文明”内涵。习近平指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7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75〕习近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8月19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0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7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77〕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等。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等概念意味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价值将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在人们的身边心头、涵养于中华文化文明之内,人民所见的美好中国与人民所享的美好生活合二为一。人权不仅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得到充分保障,而且内化于现代文明之中,人权事业最终促成人权文明。一方面,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发展,而且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权将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构成,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够依据法律和法理主张权利、行使权利、获得权利保障、得到权利救济。另一方面,人们将通过充分感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不但享有权利带来的好处,而且能感受到权利带来的美好。虽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获得绝对的平等,但是每个人都能公平地获得与自身贡献和需要相适应的获得感。虽然各领域、各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每个人都能获得心灵上最稳妥的安放、有足够的安全感。虽然每个人依然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扩展,但是人们在孜孜不倦的奋斗中感到由衷的幸福。这便是人权文明的内涵所在,是人权现代化的目标所在。

(三)伟大复兴中国梦成就中华儿女人权梦

中国梦与人民梦是相通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美好生活的人权梦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7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7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人权梦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最高诉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梦想和追求,但每个人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还有着共同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80〕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6页。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人人享有充分的人权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不仅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把人民的美好生活引向更高的境界。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儿女不是因为政治而结合在一起,而是因为流淌的中华文明血脉而心灵相通,地域相隔不会割断中华儿女的血肉相亲,时代更替也不会改变中华儿女的民族灵魂。当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够自信地与各国人民交往、平等地参与国际贸易和交流合作,感受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带来的个人尊严感、个体获得感、民族自豪感。真正的美好生活必须以民族独立和发展为前提,也必将因民族振兴而完整和持久。中国梦的实现将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齐心协力为中国梦而奋斗时,便会将社会发展加速度推向最大值,带动发展成果迅猛增长、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激发起共同的责任感和奋斗的热情,为实现每个人的人权梦创造条件。全体中华儿女将在奋斗中“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81〕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载《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第2版。,“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8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83〕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3月20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人民的美好生活将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征程中变得越来越好。

五、“中国方案”助力世界人权发展

习近平深刻指出:“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84〕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8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伟大梦想”〔86〕习近平:《致首届“南南人权论坛”的贺信》,载《人民日报》2017年12月8日,第1版。。虽然世界各国人民在肤色、民族、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彼此相异,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同的,所共处的时代、所共有的命运也是相同的。中国的人权道路虽然有它的独特性,但也凝聚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践共识、价值共识和命运共识,不仅通向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且也将造福世界人民,对世界人权发展产生示范效应。

(一)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方案”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权理论是中国人权发展经验的理性提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人权进步的理论成果,但这一理论并不止步于“中国经验”。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87〕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习近平深谙中国人权之道,深知世界人权发展要害,提出了推进世界人权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方案”是对“中国经验”的延伸和拓展,在逻辑和价值上是贯通的。

第一,致力和平,扼制战争。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和民族遭受列强长期侵略和欺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梦想着持久和平。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深知人的价值、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88〕参见习近平:《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17日,第1版。但现实世界中,战争始终像一个魔鬼一样尾随着人类发展历程。当下,局部战争此起彼伏,生命权被蔑视、生存权更得不到保障,许多家庭被迫分离、许多难民背井离乡、许多人还生活在刀光剑影中。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和平必然也是一项基本人权,任何人都有权在和平环境下生活和生存,都有权要求国际社会维护和平。习近平面对局部动荡和战争风险的世情,从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和生存利益出发,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89〕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二〇一三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3年4月7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在全球化时代,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世界长久和平,是世界人权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第二,共同发展,消除贫困。贫困是至今仍困扰着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即使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大量存在贫困人口。如何摆脱生存权和发展权之窘,让普罗大众不再饥饿或贫困?这依然是世界人权治理和人权发展的首要问题。人权之路,在当今世界必然也是脱贫之路。“中国经验”表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消除绝对贫困这一人权难题的金钥匙。习近平指出:“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90〕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六日,纽约)》,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27日,第2版。,这既是中国脱贫的经验概括,也是世界脱贫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三十五届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我国提出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首次将“发展促进人权”理念引入国际人权体系〔91〕参见李永群:《“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马朝旭》,载《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第11版。;2019年7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再次通过中国提交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充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和共同心声。〔92〕参见方莹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再次通过中国提交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载《人民日报》2019年7月13日,第3版。习近平呼吁国际社会应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些年来,中国设立南南合作基金、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提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生领域合作,正是对共同发展、消除贫困做出的努力。

第三,加强合作,走出对抗。共同发展必须在合作而非对抗的基础上进行。“心系合作,多做共赢的加法和乘法”,这是习近平审时度势做出的科学论断。他指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了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93〕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布宜诺斯艾利斯)》,载《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日,第2版。;“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94〕习近平:《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2019年6月28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73页。;“如果走上对抗的道路,无论是冷战、热战还是贸易战,都不会有真正的赢家”〔95〕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8年7月10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以竞争为基石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而建立在人权逻辑之上、以合作为基石的发展模式才适应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生产力要求,这正是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真知灼见所在。

第四,力倡平等,填补鸿沟。从法理上看,人权的真谛在于平等,人权治理的要义在于公平。世界人权治理不仅要消除奴役、压迫和剥削,还要消除歧视、偏见和陈腐观念导致的不平等现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资源、财富、科技、教育、文化、话语权等方面的巨大鸿沟。但当前世界的人权格局严重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习近平主张:“让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最大的公平”。〔96〕习近平:《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经济治理思路(2018年11月17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57页。“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97〕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6页。他还指出,各国应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不搞“一言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公正、合理、包容的人权治理,努力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在数字权、话语权、参与权、规则制定权、国际执法权、司法权等方面的人权鸿沟。

第五,坚持开放,破除封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包含着文明共享,人权作为人类为自身谋福利的创造,也是一种人类文明,文明互鉴思维同样适用于人权领域。习近平指出,“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98〕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9页。这一方面道出了一般文明发展的规律,即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又因差异而五彩斑斓;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们对待人权文明应有的态度,即人权不是攻击他人的武器,而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美好生活画卷。我们不但要尊重差异,尊重其他国家的人民选择自己人权道路的权利,而且更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让人权成为人类璀璨文明的象征。

(二)构建人权发展共同体

如何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是世界人权之问。习近平在“中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世界美好未来”的人权发展战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更明确地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概念,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科学运用于内政外交实践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共同体概念。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行动纲领也为世界人权治理指明了方向。人权在西方视野中更关注个体,忽略了个体权利与共同体的必然联系和现实依赖,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补足和完善了人权概念,不仅从个体意义上,而且从人类整体意义上凸显了人权的价值。

从实践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人权事业发展的新蓝图。〔101〕刘海年:《从〈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人权保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载《人权》2018年第5期,第12页。在世界人权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构建“人权发展共同体”,让各国人民都能在美好世界中充分享有人权。“人权发展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人权依归。近年来,习近平先后提出:“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102〕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2017年5月14日)》,载《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第2版。,“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0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57页。,“把握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培养创新发展新动能,开创数字合作新局面,打造网络安全新格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0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71页。。这些人权共同体概念将生存权、发展权、安全权、数字人权等人权理念蕴含其中,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深切的人权关怀,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一脉相承,是“中国方案”在人权法理上的集成与升华。

六、结语

人权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理根基。这一理论阐明了新时代人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明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权道路,擘画了世界人民追求美好世界的光明前途。而为新时代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人权而奋斗,也预示着一场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人权,从少数人争取自由的权利,到多数人实现民主的权利,终将升级为所有人享有美好生活的权利;人权,从第一代个体自由和政治权利,到第二代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第三代发展权,终将迎来以幸福生活权、美好生活权为引领的新一代人权;人权,从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到更多国家的竞争发展,终将迎来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人权,从为权利而斗争,到因利益而对抗,终将走到为共同命运而合作。时代在发展、人权在进步、文明在演进,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权道路没有终点,人权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永无止境。

猜你喜欢

人权发展
人权不应成为西方话语霸权工具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残疾人体育权——一项国际人权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我国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8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
人权蓝皮书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