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展陈设计在艺术传播中的独特功效

2021-12-08陈雪梅

艺术品鉴 2021年26期
关键词:展品立体文物

陈雪梅

在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国民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突显,博物馆作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因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展陈设计始终缺乏新意,影响参观者的交互性与体验感提升,抑制育人功能发挥。为提高艺术传播效率,博物馆应不断推陈出新,与国民当前审美喜好相适宜,并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其中,使展陈形式更加多样,激发参观者鉴赏欲望。

一、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意义

我国千百年历史中沉淀的文化遗产均在博物馆中被保管和展示,该场所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具有教育、研究和展示文物等价值,其功能主要借助陈列展览而实现。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要求博物馆功能更加多样,这势必要注重展陈设计与创新,使其充分满足时代潮流。在展陈设计创新中主要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在内部创新中,展品创新可在孤立文物展品之间创建语境联系,文物集中展示并不单纯向人展示,更重要的是揭示展品背后深层内涵,只有通过创新设计才可使展品内涵更加丰富,展陈情感得以延伸,由此产生双向交叉的视觉与心理体验,提高展览境界;在外部创新中,主要从展馆整体形象着手,创新设计可将展馆、展品与公众紧密联系起来,营造崭新的品牌形象,使公众教育机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文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获得更多的文化与经济价值[1]。

二、新媒体艺术影响下博物馆展陈设计变化

(一)展陈叙事更立体

设计者将展品的时代背景与文化价值相结合,使叙事方式更加生动立体,更加强化历史氛围,使公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首先,抽象概括展览文本,理清展示逻辑。在新媒体艺术影响下,展品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叙事更为立体。例如,世园会中国馆展陈空间以园林植物为中心,以戏剧化形式展陈,不同空间场景如同珍珠般被串联起来。通过展陈设计使观众获得多变的空间体验,更有助于深入解读文本。在展览结构方面分为九个实体空间,“六和”为六个主题内容,描述的是从先秦时期到今日,不同时期人们对植物产生的不同情感,如天地人和、春江风和等,以《富春山居图》为例,采用通电玻璃将植物不同造型展示出来,植物在光影变化中若隐若现,使公众耳目一新,仿佛亲身体会到文人向往的生活状态,使人与植物间的精神联系更加紧密。通过数字影像的应用,使叙事方式更加立体丰富,将人、空间与故事等串联起来,叙事主题更加饱满充实[2]。

(二)展陈形式多变

展柜作为文物背景的烘托,通过抗反光设计、优美造型、灯光设计等将展品与空间氛围联系起来,使展柜具有功能性、科技感与艺术气息。当前,展柜设计不断更新,从原本的静物展示朝着电子沙盘、全息投影、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转变,展示方式更加多样。在高超技术辅助下,准确的切入主题,适当表达,可使公众能够多角度、立体化的了解文物内涵与价值。以“清明上河图”高科技互动体验展览为例,与虚拟现实、文物艺术、4D 球幕影像等技术结合起来,将巨幅长卷以空间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创造性的还原了原图内容。随着数字长卷场景不断切换,人们仿佛看到古人缓慢翻阅手卷时的情景,在真人演绎、场景切换中还时不时传来店小二吆喝与人头攒动的声音,公众仿佛切真的进入到宋代社会,感受当时汴京的日常生活气息。

(三)展陈情感得以延伸

在空间形态设计方面,应将行为学、人体工程、心理学等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空间营造法增强公众体验。对于公众来说,知觉体验不但是体验者单方探索活动,还是作品与公众间的互动。空间作品可通过细节处理、视觉引导、空间叠加等方面引导公众与空间对话,由此产生心灵上的震撼,通过全方位体验促进公众情感延伸。在展品观赏中,公众对展品的理解并不局限于视觉,新技术的应用为公众带来五感体验,使观众从多个角度看待展览,获得多层次的理解与感受。以伦敦泰特美术馆为例,该馆引入新科技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出发,使公众能够全面体验理解抽象绘画,由此产生强烈的情感记忆,耐人寻味。

三、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促进艺术传播的措施

在博物馆场景中,展览陈列应更加细致明确地传播信息,引导公众了解展品更深层的文化、艺术内涵,这便要求设计者采用多样化创新方式,使展陈设计得以完善,促进艺术传播,实现最佳展示效果。为更好地适应市场与公众审美要求,可采用以下手段进行展陈设计创新。

(一)场景设计,激发参观者鉴赏欲望

在博物馆展览陈列中,场景可直接形象的突显主题,通过直观的背景、环境与景观等对文物展品起到突出、烘托等作用,使展品主题思想得以深化,空间语言更加立体,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展品内涵与主旨。场景设计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展示形式,与实体、实景相结合,是多样艺术品的结合体,可准确表述文物时代背景,从本质上看,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可充分激发参观者的鉴赏欲望。

在场景设计中,应对社会形态细致考察,不可存在与文化相悖的加工,还要体现特征与可读性,才可传达出最真实、本质的人文信息。通过发挥投影仪、三维立体、触摸屏等科技化手段,将典型场景再现出来,使观众能够融入场景中,获得最为直观的教育体验。

在场景可读性方面,可对历史文化进行拓展,解读展品深刻内涵,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公众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获得更加理想的参观体验。以迪拜城市博物馆为例,其对展品进行创新场景设计,摆脱传统橱窗式陈列方式,突出场景式展览,对一个个真实历史场景进行还原,使公众的五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全面立体地展现出城市风貌,这种零距离接触使展品变得鲜活起来,可为公众带来更加真实的参展体验[3]。

(二)VI 识别设计,文物造型更加立体

博物馆中展品只有标记鲜明的符号,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才可能被人记住。对此,可采用VI 识别设计创建视觉识别系统,依靠有组织、系统性的视觉传达形式传播信息。视觉识别包含内容较多,如品牌标志、名称、标准字体与色彩等,可用于包装、交通工具与办公等。在展陈设计方面,将视觉识别系统引入其中,采用特定符号与图案提炼展览精神内涵,对展览主题与定位进行深化,突显整体博物馆形象,营造旗帜鲜明的展览品牌,有助于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形象,获得更多公众认可与支持。同时,VI识别设计还可应用到导览手册、纪念品中,由此加深公众对展览主题的记忆,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功能,使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以MoMA 现代美术馆为例,该馆对视觉识别进行创新,将图片图案调色盘戏剧化效果充分展现出来,应用到馆内海报、灯箱、宣传册等制作之中,提高识别性,因自己的品牌陈列吸引更多公众关注,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对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三)交互性设计,推进博物馆艺术传播

当前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如何为公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始终是设计难点所在。据调查,人们常常会记住读到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做出内容的90%,可见信息传播中感官效果越多,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深刻。从整体上看,博物馆中许多展陈设计被公众吐槽,主要原因在于博物馆自身交互性较弱。对于该问题,新媒体艺术可帮助其改革创新,多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形式,将语言、音乐与图像等整合起来,融入计算机、录像机、游戏机等设备中,形成多媒体与观众间相互交流的介质。互动性作为多媒体艺术特征之一,通过强化交互性设计,有助于推进艺术传播,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在展现形式上,新媒体艺术自身便是互联网的衍生品,而交互性属于网络特性之一,交互功能在博物馆赞成设计环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工智能、新媒体素材间的交互。简单来讲,在5G 时代即将到来之际,物联网、区块链等逐渐渗透到公众文化事业中,对展陈设计产生较大影响,其交互性也势必要随之提升,不但在介绍、浏览与搜索等方面更加简约直观,还会诞生AI 机器人讲解员等新型交互形式,游客可与AI 机器人对话,从而对整个博物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是展品设计方面,不同博物馆为增强交互性还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酌情引入物联网功能,如增加实景拍摄功能,在馆内营造网红打卡圣地,由此提高公众吸引力,增加体验度,特别是为迎合广大家长的需求,将设计风格适当朝着低龄化转变,使更多儿童能够参与到参展活动之中。

三是虚拟技术应用,交互性作为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将虚拟技术引入其中可为观众带来日常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活动。当前,该项技术在国内并未普及,但其可打破传统展陈设计模式与思维方式,有助于改变公众对博物馆的传统印象,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鉴赏力与创造力,使博物馆通过新的交互形式传达信息[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科技不断进步,博物馆展陈设计进入新的阶段。为满足公众审美要求,推动艺术传播的良好发展,设计者应从展陈叙事、形式与情感等方面着手,通过场景设计、VI 识别设计、交互性设计等方式,激发参观者鉴赏欲望,使文物造型更加立体饱满,大力推进博物馆艺术传播与发展,借助新技术为公众营造更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展品立体文物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展品被盗了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文物失窃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