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的基本概况与传承现状*

2021-12-08屠臻起朝梅

艺术品鉴 2021年26期
关键词:花苗芦笙花树

屠臻 起朝梅

苗族是我国人口众多、支系繁杂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湖南等地。其中,居住在贵州的苗族人口将近四百万人,是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省份。六盘水市南开乡就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地,这里居住的苗族主要分布着小花、大花、歪梳等三个支系,本研究主要以小花支系的苗族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六盘水小花苗芦笙舞的发展概况。

一、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的基本概况

芦笙舞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舞蹈形式,在苗族大型的节庆活动与社交活动中都必不可少。与苗族支系众多一样,芦笙舞在不同聚居地区表现出来的舞蹈形态和动作特点也各不相同,六盘水市南开乡小花苗的芦笙舞主要是箐鸡舞。

(一)动作特点

六盘水小花苗的芦笙舞表演主要是模仿战斗动作和禽兽动作演变而来,并融入了苗族人民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的内容,因此具有较强的历史特点和民俗特点。苗族人民根据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吹奏芦笙并按照韵律有节奏地移动步伐,逐渐形成芦笙舞,后又受到箐鸡争夺食物抢占地盘的景象启发,便模仿着箐鸡抢食、嬉戏、斗争等活动创编舞蹈动作,边舞边吹芦笙,将舞蹈与音乐配合,形成一系列连贯的动作,逐步发展成箐鸡舞。也正因如此,芦笙舞的动作特点和表演形式呈现出干净利落、变化多端、层次分明等特点,具有一定的表演观赏性。由于舞蹈动作难度较大,芦笙舞还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民俗节庆中、社交礼仪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花苗芦笙舞的动作特点主要是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与舞蹈相结合,要求表演者步伐要轻快灵活,同时需要边吹芦笙边跳舞,对于表演者的体力、耐力、意志力及对身体的把控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主要活动

六盘水小花苗的主要文化活动是跳花节,当地人也称之为赶花场。在跳花节上,苗族人民不仅吹芦笙、跳芦笙舞,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活动是寻花树,主要包括选花树、砍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栽花树、拜花树、收花树等环节。花树被苗族人民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人们把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花树上,在跳花节这一天祈求生活平安顺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吹笙跳舞是跳花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在送花树的环节,苗族人民拿着芦笙,穿着盛装,绕着花树边吹芦笙边跳芦笙舞,一圈一圈地跳到花场中央。送完花树后还会进行吹笙跳舞比赛,评选当年的“芦笙舞王”,无论老人年轻人都参与其中,通过芦笙乐曲和舞蹈表达对节庆的喜悦,对生活的祝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文化价值

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集中体现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联络族群情感。芦笙舞作为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是一种可以进行单人、双人、六人甚至十几人的群体性舞蹈,需要舞者进行相互的配合,配合的过程也是一种交流,人们在肢体协作中拉近了彼此的情谊,在集体聚会中增进了族群的感情。

其次,文体娱乐竞技。芦笙舞由于其动作技巧的难度较为复杂,不仅具有表演的观赏性,还具有比赛的竞技性。跳芦笙舞需要舞者将大幅度的运动和舞蹈相结合,同时要求肢体的灵活、较强的体力及持续的毅力,这需要舞者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在跳芦笙舞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身体素质。

最后,民族服装展示。小花苗芦笙舞不论用于表演,还是用于比赛,都要求表演者身着苗族盛装,并且在一些比赛中还要求服饰必须是小花苗原生态的工艺编织而成,才艺展示的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的展示过程。小花苗的民族服饰具有图案精美、色彩丰富、制作精良、人工蜡染等特点,其图案的设计和色彩的搭配都极为讲究,并且在图案上隐喻着苗族先祖大迁徙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故事,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现状

苗族芦笙舞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依然在族群内代代相传,其传承方式主要有民间传承与政府支持两大方面。

(一)民间传承方面

六盘水小花苗芦笙舞在民间传承方面,主要是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节日传承三种方式将苗族文化由年长一辈传给年轻一代。在传统的苗族文化传承中,主要依靠支系内家族式的世代相传,师徒传承的本质也是家族传承,师傅与徒弟基本都是近亲关系。如苗族芦笙舞《矮桩功》《箐鸡舞》的传承人竺兴荣,1993 年当选为水城县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花树老人”至今,师承其祖父竺发明、父亲竺永恩、叔竺永华;后又传艺于竺兴旭、竺旭忠等年轻一辈,再传竺金燕等,目前芦笙舞蹈传艺可以出师历练的有一百多人。

另一方面,节日传承也在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位苗族芦笙舞教师这样介绍:“花场里面的舞蹈,一开始是送花树的时候跳,主要是根据苗族的传统仪式来进行。后来就是比赛,芦笙舞比赛,这些都是年轻人们,来跳花,唱花,吹口琴,吹芦笙。然后吹芦笙要怎么吹,跳芦笙舞要怎么跳,这些老人都会进行指导,年轻人就在老人的指导下跳芦笙舞。”通过这样的方式,苗族老人在花场上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年轻人的芦笙舞技艺得到了提升,小花苗芦笙舞的民间传承便通过家族传教和节日传教将苗族芦笙舞由年长一辈向年轻一代传承,不断延续。

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小花苗芦笙舞民间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最直接的体现是当前愿意将小花苗芦笙舞传授给自己子女的苗族人民显著减少。很多苗族家长不仅不主动将芦笙舞的技艺传给子女,而且还反对子女在学校学习芦笙舞的技艺。主要原因在于苗族家长认为子女学习芦笙舞没有出路,掌握这个技能并不能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生活质量,反而还会因为学习芦笙舞而耽误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正如本研究中的一位被访者所说:“以前的时候,老人还会带着自己的子女、子孙跳芦笙舞。现在的年轻人就说,不要跳了,跳这个找不了钱,当不了官。他们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学,比如我舅舅家、我表弟家,还有我们学校以前那个芦笙老师,他们都跳得很好的,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教给他们的娃娃,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教了还要影响娃娃学习。”由此可见,小花苗芦笙舞的民间传承正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想要传承并发展民族舞蹈,必须将其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同时也要与现代文化相融,方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二)政府支持方面

除了民间传承之外,一直以来当地政府也参与到小花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当中,并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小花苗芦笙舞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与肯定。由于南开花场位于纳雍、水城、赫章的中心,一直以来参与的人数都较多,随着这里的规模扩大,政府更加重视,将这块场地规划为跳花专用场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城县政府在南开花场上立了石碑,上刻南开花场的管理办法和保护规划,苗族跳花节算是受到了官方的认可。随后,贵州省文化厅将南开乡命名为“水城县南开苗族芦笙之乡”,对南开乡的小花苗芦笙舞予以肯定。2003 年南开乡综合文化站还举办了六盘水市首届芦笙培训班,这些都为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地方政府为小花苗芦笙舞修建了相应的场所。2011 年,水城县投资30 万元修建面积约300 平方米的南开苗族芦笙舞传习所,对进一步挖掘、传承和保护小花苗芦笙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2015 年又出资修建民族文化活动广场,用于举办小花苗跳花节等活动,为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提供了有力平台。再次,政府积极主导举办苗族节日。如近些年来的苗族跳花节都由水城县人民政府主办,一方面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通过举办特色活动拉动民族旅游发展,传承苗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此外,在政府的主导下小花苗芦笙舞也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参与商业演出,如在六盘水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开幕式、六盘水消夏文化节的开幕式、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活动中,小花苗芦笙舞都在改编后,用于舞台展演。

但是,在政府主导的传承过程中,小花苗芦笙舞的原生意义和文化价值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与“改造”,失去了原有的传统与传承。在商业表演中,小花苗芦笙舞被不断加工和改编,演出场所搭建的是现代化的舞台,电子屏幕、大型音箱取代了芦笙,吹笙跳舞的舞者也非苗族,有高校的在读学生、有舞蹈班的学员,小花苗芦笙舞一定程度上丢失了自己原有的特色与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为了宣传与推广民俗风情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这虽然在一定在程度上扩大了苗族文化的知名度,却损坏了苗族文化传统的根基。曾经具有神圣性、纯洁性的苗族仪式在政府主导下,变成取悦他人的活动,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价值并未充分体现。

历经千年发展历史的小花苗芦笙舞,在民间传承与政府支持的合力下,经久不衰地传承着,与时俱进地发展着,它不仅贯穿在苗族人民的生活和节日中,更是寄托着苗族人民的精神。如何在新时期传承并弘扬小花苗芦笙舞,是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时代发展的要义,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猜你喜欢

花苗芦笙花树
岜沙芦笙节
可爱的小花苗
一只来自春天的鸟
你好,芦笙
神秘谷
花树
小花苗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