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的墨江哈尼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调查研究*

2021-12-08李武江

艺术品鉴 2021年26期
关键词:墨江哈尼族牛皮

李武江

在传播学的范畴内,传播是一种人类常见的行为方式,其主体为人,客体是信息,简单的定义传播即是人使信息流动的全过程。其中传播类型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具体化的重要标志,即人与人、人与群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网,核心问题就在于人与人如何建立关系,而民族文化的传播归根结底即是人为传播者的始和人为接受者的末的过程,本文从传承、舞台艺术作品、民俗体验以及大众媒体传播四种方式进行说明。

一、民间传承

传承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授方式,它是一种“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播模式,在哈尼族民间诸如工艺、艺术、医药等教育中较为常见,是口传心授、实际模仿的传统方式,传承传播针对性强、专业性高。是师徒之间手把手、心对口、口对心的教习、传授、帮带和指点,属于个人化、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方式,量小质高。传承传播主要以符号和信号时代以及口语时代的传播方式为主,即“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如同传播演进的婴儿时期,我们称之为符号、信号时代,也就是亲生传播时代和口语时代。

“牛皮大鼓舞”的传承传播方式以典型的人际传播呈现,以罗斯格兰特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人际传播是一对一的过程(即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活动)由此可见,该种传播方式有较大局限性较强针对性。除此之外,传播者与接收者都具备各自的社会身份,早期哈尼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表演技能拥有者同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摩披”。摩披是一寨人中能与摩咪(天神)通言之人,敲响牛皮大鼓与天神对话,为碧约人送去祈求,所以备受村民爱戴敬仰。而在当代社会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不断推广实施下,除上述“身份”外,还承担了“非遗传承人”的称号,以墨江县克曼村为例,现有市级非遗传承人一人,县级传承人四人,并由25 位村民组成文艺小队,闲暇之余排练牛皮大鼓舞,为有效传承和宣传碧约牛皮鼓文化做好练习。同样,者铁村民小组也拥有自己的文艺小队,两村民众共同为发展碧约人牛皮鼓文化不断努力。

在特定的文化空间内,传承性质的传播方式才能称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生场域,也因此才能称之为具有碧约文化的传播空间,进而体现其社会功能。该文化场域所传达的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传播内容:牛皮大鼓舞十二套完整表演内容以传递十二月颂的含义为目的,其舞蹈肢体动作是生产生活的提炼、加工升华后的民间艺术产物,具备典型山地民族生存特征。

(2)文化空间:“牛皮大鼓舞”是哈尼族碧约人传统节日活动的必备项目,是哈尼族民间信仰文化的传播载体,只有回归民间特定的时间、场域才能完整地体现其特定文化空间下的民族信仰,可以说它是哈尼族碧约人的一种文化符号。于此,以传承为目的的传播方式成为哈尼族碧约牛皮鼓文化保存的重要手段。

二、舞台艺术

2015 年墨江县舞蹈艺术工作团推出了一部涵盖墨江哈尼族舞蹈、服饰等多种文化基因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阿米车》,该作品时长近两小时,从舞台艺术的角度诠释了当地哈尼族的风土人情,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就是碧约人的牛皮大鼓舞。舞台艺术形式的传播与民俗体验一样是典型的组织传播方式,但二者的呈现方式及使用目的截然不同。首先是传播者,传播者由具备专业舞蹈艺术工作能力的舞蹈编导、舞蹈演员及歌唱演员等组成,在构思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对原生的碧约人“牛皮大鼓舞”文化背景有较充分的了解,且需将牛皮大鼓舞通过专业手段演化为舞台艺术,使作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还能让观众对“牛皮大鼓舞”有一定的了解。基于观赏性衍生的民族文化传播也更能让观众接受和理解。第二,传播者与受众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民俗体验不同,舞台艺术的传播是基于艺术作品欣赏的层次进行“牛皮大鼓舞”文化传播的,其中摘除了体验项目中与当地舞蹈表演者交流表演的过程,宣传手段中对牛皮大鼓舞蹈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多基于作品的简介和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是传播过程中受者的自我理解的体现。将哈尼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以艺术作品方式呈现,是民间舞蹈艺术的升华过程,该种方式可将当地民俗民风文化浓缩于简短的作品中,在传播过程中做到传播内容精简有度、作品易于理解、观赏性高,为传播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文化开辟了有效路径。

三、民俗活动

将“牛皮大鼓舞”用于墨江哈尼族双胞胎节、哈尼太阳节的民俗体验项目始于2010 年,而后期克曼村村民活动中心和者铁村村民活动中心除每年12 月28-29 日定期举行的双胞节和太阳节表演活动外,也承担了接待外来游客欣赏体验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任务,村民也因此获取一定的收入。民俗体验项目由“牛皮大鼓舞”市级传承人朱宏文老师带领完成。该活动主要以简单教授哈尼族十二月鼓点的基本节奏和打法为主,同时会给外来游客讲解十二月鼓点及打法的由来及表达内容,为游客初步了解哈尼族文化提供信息资源。

就传播学视角分析,举行设立民俗体验项目的传播方式形成了类似“组织”的群体,形成了一个群体中各人员相互依赖结成网络,具备共同的目标,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和岗位职责。基于此,该种传播方式形成了具备组织传播特性的传播模式。该种方式的传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组织成员之间,若将民间艺术作为文化产业进行输出,首要任务在于内部人员的协调,形成整体统一的文化产品。第二,组织与更大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就民俗活动的体验项目来说,该种传播主要以面对面的方式完成传播目的,未涉及当代大众媒介,是一种聚集性的传播方式。“牛皮大鼓舞”文化的受者自然就是参与体验的外来人群,该传播方式带有强烈的商业行为,在文化传播方面缺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所需的特定文化空间,碧约人牛皮大鼓舞蹈文化传播不具备完整性,但在推广民族文化、提升墨江地区文化经济效益无疑是一种可行之法。

四、大众媒体

大众媒体传播在我国的传播学理论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改革开放后“西学东用”结果,更是我国大众媒介快速发展的趋势。大众传播是一个大规模的信息传递过程,在此过程中职业化和组织化的传播者基于各种目的,利用媒介系统广泛、迅速地发出讯息,传递给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1]。基于当代社会大众媒体的普及,墨江哈尼族舞蹈文化的推广与宣传也逐渐在大众媒体传播的渠道中摸索尝试,从最初的报纸、广播、电视到如今的网络传播。近年来,墨江地区哈尼族碧约支系民间舞蹈艺术“牛皮大鼓舞”得益于大众媒体的发展逐渐被外界所知晓,解析大众媒体传播过程的各类要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传播者。这里的传播者是一种职业的群体,是社会分工必然产物,主要包括墨江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报业人员、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等,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他们是重要的中介角色,共同构成了大众传播途径中的职业化传播生态系统。(2)大众传播的讯息是广泛、快速、连续和公开的。确定所要传播的内容,经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传播后,碧约人的“牛皮大鼓舞”就会被不同阶层的人群所收听、观看。大众传播的信息内容公开,相对于组织或群体传播而言该传播途径没有边界,但作为受者的听众和观众只能通过听看来了解碧约人“牛皮大鼓”舞蹈文化,与面对面的交与不同,此种传播途径缺乏亲身体验感。

五、传播的意义

哈尼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文化发展至今,其社会功能也随时代发生变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寻求生存之法,必定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与之相伴的传播方式也必定颇具时代气息。要与时代发展相伴而生,就需要有与之相符合的社会功能或价值,如早期的民族凝聚功能到如今的经济价值体现,都是哈尼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文化得以长存的必要条件。

传播是民族文化艺术保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总结上述四类传播方式可知。

(1)以传承为主的人际传播是保存碧约人“牛皮大鼓舞”文化原生性最重要的方式,它以文化为根,是民族发展的根基。

(2)舞台艺术作品是“牛皮大鼓舞”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民间舞蹈艺术的一种升华,就艺术本身而言,也更具可传播性。

(3)民俗体验,可将“牛皮大鼓舞”作为外来游客的体验的一种方式,可见该艺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体验具备直观身体感受,也可将自己融入其中,真正做到听觉、视觉、触觉的综合体验,回归到舞蹈艺术最初是肢体艺术的本质中。

(4)大众传播;无论是最初报纸、广播、电视或是现今社会常见的网络,大众传播都是其中唯一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手段,利用大众传播手段宣传哈尼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除弘扬哈尼族舞蹈文化外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扩大对墨江哈尼族民俗民风的认识的人口数量,以此起到宣传当地民俗节日作用,吸引外来游客,从而推动该地民俗节日旅游业的发展。

六、结语

“牛皮大鼓舞”作为哈尼族碧约支系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从2005 年首届墨江哈尼族双胞胎节亮相以来,已从“村寨特色”成为了墨江哈尼族艺术的重要名片之一。“牛皮大鼓舞”文化圈的不断扩大是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结果,也是人们对民族艺术文化需求的结果。研究现当代“牛皮大鼓舞”的传播方式,探究其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模式、传播媒介及受众,从而了解其传播的社会意义,为后续墨江哈尼族地区本土艺术的有效传播如何实践、如何实现,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

猜你喜欢

墨江哈尼族牛皮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学校您好
牛皮的用途
墨江县总工会:举办职工乒乓球比赛
勤劳的哈尼族
你跳我跳大家跳
牛皮凉席细细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