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研究
2021-12-08徐孟瑾
徐孟瑾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一定差异,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更大程度地凸显产品或者服务的个性化,是极其具有创造力的产业。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进步,推动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进程[1]。
一、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体验设计
随着21 世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注重的是产品体验。因此,经济体系下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围绕消费者这一核心地位来进行设计,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与整合是新经济时代下体验服务的重点。在环境、能源以及材料等方面对全世界范围内的传统行业产生制约时,文化创意产业却已经悄然崛起,成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主力。体验是人们在亲身经历后对事物的刺激所产生的本能反应,一般来自于对某些活动的直接参与或近距离观察。因此,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下,设计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环节,已经将设计方向从产品的功能上转移到了客户的体验上。在产品的生产环节中,消费者也是整个体验设计的关注核心,以强化消费者情感体验为基础对产品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形成知识产权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消费者通过对产品设计进行体验,从而被更具感知性的产品或服务所影响,进而引发共鸣。体验设计使人们看到的不单单是某个产品,而是人们在参与其中时所能感知到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因此,尊重体验的设计行业将会是未来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体验设计的出发点主要为过程、心理、情感以及文化等几方面,由此入手可将体验设计分为五类,如感官体验、情感体验、个性化体验、互动体验以及故事性等。首先,消费者对产品通过视觉效果、声音效果以及触摸等感受所产生的体验感是感官体验设计的基础,进而将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思想传达给消费者,并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在工业化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急需寻求内心情感上的满足,而情感体验设计则需要结合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在产品设计中融入能够迎合消费者心理诉求的元素,从而引发消费者的共鸣。第三,通过人与产品或服务间的互动来影响人们对其价值的判断,并结合人们自身的感受使人们沉浸其中,是互动体验设计的结果。第四,以市场趋向为标准,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深入挖掘,通过不同技术展现多元化的内容,使产品具备个性化的特点,从而增加消费者的体验乐趣,是个性化体验设计的目标。第五,通过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以热门主题为基础,将故事合理引入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中,从而引起消费者的熟悉感,是故事体验设计的结果[2]。
文化创意作品应该要具备吸引年轻人注意力的特点,可以是现代作品也可以是古代作品,但重要之处在于其创意与特点上,不仅要体现物质层面需求,还要表达其情感诉求。在这一点上,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设计二者殊途同归。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已经逐步在向文化创意产业偏移,这对于新时代文化品牌的构建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体验设计是“有感而发”的被动状态,而不是“主动而发”的主动状态,在体验设计中,设计师会给某些事物或故事附属上某产品或服务,从而使其产生关联,进而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冲动。在传统设计模式中,产品的实际功能占有绝对比重,一切以实用为主,但在体验设计模式中,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才是设计的核心,实用占据的比重大幅度缩减。在当今社会,很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重要针对的并非某个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而是一种气氛、一段吸睛的话语、一个logo、一种艺术或者一种视觉享受,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的就是一种体验。在这一点上,文化创意产品与体验设计也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引发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增加消费者对本土文化标志的黏性,使消费者在体验该文化创意产品时能够感知其精神内涵,从而达到体验设计的理想效果,因此,体验设计将会是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向[3]。
二、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与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设计
2021 年初,河南省就以河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收获了无数点赞好评,河南依据最真实、最有趣、最文化、最传统、最原汁原味还原历史氛围的文化节目《唐宫夜宴》赢得社会各界的无数赞誉。节目的转场效果更是给人们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联动让人们离积淀的历史文化更近了一步。由此可见,由于当代人们文化基础的加强,对于文化传播的形式和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当下智能手机、APP 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前沿等科技占据人们生活的时代中,依托新兴技术展开的非遗文创设计必将成为未来新的发展趋势。
在种种历史旧因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环境中很难继续发展,20 年代末和21 世纪初的青少年大多都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利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元素符号进行提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工匠与现代艺术家、设计师一起共同合作,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环境中的融入[4]。当现代人们对经过数字化信息技术重新创造的、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产品进行体验时,体验设计会使人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遗失而独立,而是成为能够被人欣赏、被人触碰、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或交互产品,人们也从视觉参观变成了沉浸式体验,这是一个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转变。此外,体验设计也拉近了年轻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当人们感知世界并购买商品和服务时,视觉体验是第一和最基础的体验方式。“眼球经济”和“图片阅读时代”都是人们从视觉文化方面来对现代社会进行的探索与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多感官体验,并增强情感体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认知,有利于提升人们主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避免陷入机械、被动状态。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推广范围广、推广速度快等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好了基础,再利用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手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觉体验的方式展示到人们面前,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给人以饱满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感官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利用红外感应技术,以多媒体触屏终端设备为媒介来提升人们的参与度,通过有效互动可以使人们在触觉与听觉上也产生相应的体验感,有助于激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转化与体验设计
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互动体验需要在指定空间内才能完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则是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以日常必需品的形式与人们产生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性产物为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手工技艺盛行的历史年代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们熟悉的日常必需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体验设计的关键要素就是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元素。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对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就是将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产品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有效融合,再经过对元素的精细化加工、现代化设计等流程,从而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在产品中要突显传统文化元素的特征,使消费者能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来调动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欲望[5]。
以设计者的角度而言,在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时,应将有形因素与无形因素都融入道具、环境以及服务中去,如新奇、冒险、审美、文化以及历史等,从而使产品设计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是体验设计迈向高级境界的初级步骤。如河南省博物院推出的盲盒文创,其盲盒的构成极为原始,是由土包裹着某件馆藏文物的复制品放置在盒子里,没有人知道其中埋藏的是哪件文物,只能依靠消费者的双手和盒子里附赠的洛阳铲来亲自挖掘才能确定其内容物,整个挖掘过程充满新奇的体验,不仅致敬了考古工作者,也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拿到文物的挖掘过程,有了满满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这种由自身亲自创造的收获感是其他品类的文创产品所无法相比的。原有的环境已经不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以原生态的状态存在,也不能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对其置之不理,任由其野蛮发展、自生自灭。因此,这就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备创新性思维,以一种新的形式来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更为贴近的传统手工艺品或美术作品等。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体验产品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都应该充分结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使消费者能够通过体验设计来产生购买欲望,并强化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欲与传承欲。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师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消费倾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改变,提取其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必需品进行合理融合,从而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创意产品,使人们能够产生视觉享受、触觉享受以及精神享受,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创意产品的文化底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研究思路:利用信息技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转化与体验设计等。以上几点思路,旨在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设计的有效性,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