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游戏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2021-12-08刘彪
刘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亦看到,一些拥有深远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未有效地融入大众生活之中,有些情况下反而成为了“曲高和寡”的美。当今时代,人们接收信息方式更加多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亦从传统的口耳相传、文字记录转变为多种信息媒体传播形式。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向多维空间展示转变。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科技、媒介、艺术等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传播,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其时代内涵,使其不断发扬光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游戏艺术的融合共生
新媒体的繁荣,融合媒体的产生以及伴随而生的新媒体艺术,为艺术、美学提供了新的领域,也为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传播、人类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手段。新媒体艺术是数字新技术下的产物,而基于数字计算机技术的电子游戏显然即是一种新媒体传播工具,又是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电子游戏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是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音数协会的《2021 年第一季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用户规模已达到6.66 亿。同时,电子游戏的媒介传播属性与艺术魅力亦被越来越多的发掘与呈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电子游戏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设计想象空间,而电子游戏具有强交互、高参与性特点,两者良好的结合可兼具娱乐与文化传播作用,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为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新型的有效传播途径。从已有的国外实践经验来看,两者的结合也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日本,游戏产业对于日本文化的表达越来越深刻,起到了日本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良好效果,甚至对于GDP 的提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游戏艺术的结合,是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首先,电子游戏构建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与活化创新。通过游戏设计,可构筑传统文化的新型生存场域与传播结构。使原本的单线性单感官传播维度向多线性多感官传播维度转变。通过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电子游戏艺术的视听语言,超越传统的叙事方式。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播由扁平化向立体化转变。例如构筑民间传说的电子游戏世界,将传说中的社会场景、人物角色、物品符号、风俗民情虚拟呈现。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进入”作品,增强交互性、参与感[1]。这种趣味、多元、体验感丰富的形式更易拉近传统文化与受众的距离。这既是民间传说载体形式主动与善意的改变,又是符合现代社会的活态创新,体现了继承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同时,电子游戏艺术可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价值提炼和文化再传播。电子游戏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电子游戏可拉近其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培养传统文化观。近年来持续火爆的文创联名产品不断出现即是如此。如故宫博物院与网易联手打造的手游产品,极大提升了故宫文物及传统文化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其次,传统文化为电子游戏艺术注入创意源泉。从电子游戏艺术发展角度来看,自始至终伴随着对于文化的表达以及文化延伸的探索。电子游戏与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互动、融合亦是必然。诸如文学改编游戏、游戏衍生文学作品等。近年火爆的国风系列游戏作品即是如此。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理、生活常识、美学价值等,对电子游戏艺术的设计具有积极意义。市场上众多的国风游戏作品都不同程度吸收了传统文化元素,如常见的神话传说等,进而构造出引人入胜的虚拟世界,延伸出自身的艺术美学与文化内涵。
二、游戏艺术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电子游戏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播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其开发初衷的导向及游戏设计;另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对其的认识观念与有效利用。
第一,游戏业界应积极探索承担起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宏大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游戏作品中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升游戏的积极社会意义。从游戏设计的角度,游戏设计者一方面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作品之中,作为其创作素材,进行再创意与重构,赋予其新的内涵与传承发展。例如,我们常见的中国风游戏作品,其中包含着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间接起到了文化传播作用。另一方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游戏设计核心,开发专门的传统文化类游戏作品。游戏的玩法、内容、视觉等游戏元素完全围绕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服务。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作品即是此类。所谓功能游戏,是指以解决现实社会和行业问题为主要目的,同时具有跨界性、多元性和场景化三大特征,并在学习知识、激发创意、拓展教学、模拟管理、训练技能、调整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的游戏品类。它在传统游戏重视娱乐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游戏的功能性。如人民日报工作室与腾讯联合推出的献礼祖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一款功能游戏,游戏主旨为建设家园、了解祖国传统地域文化。这种类型的作品即属于功能游戏品类。对于游戏产业而言,功能游戏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广大,已经成为游戏产业中的重要细分领域。在国外,功能游戏品类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设计精良的优秀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作品,亦是游戏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其一方面提升了游戏产品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成为游戏市场新的收入增长点,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传统文化功能游戏,这些游戏的市场反应良好,赢得一致好评。但无论哪种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游戏作品,都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首先,需对优秀传统文化严肃对待,杜绝戏说与歪曲。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应是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本意。部分游戏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宣传点,却充斥着暴力打斗,角色符号严重脱离历史事实,各种传统文化元素混搭与篡改等问题,传统文化传播浮于表面。游戏中身着传统服饰的人物、暴力打斗的场景被定格为国人的身份与文化,仿佛这成了传统文化的标志。电子游戏中对于传统文化真实性的过度背离,无疑是对传统文化得以正确传播的一种干扰。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群体,对于其了解真正的传统文化反倒成为一种阻碍。电子游戏设计应传达出传统文化精髓,能引发玩家文化心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观相一致。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向上,要基于传统文化信息被准确传播和展示这一前提,如此,电子游戏这种形式才能完美而有效的与传统文化信息相结合、相促动。
其次,社会对于利用电子游戏传播传统文化的观念转变与接受。与影视动漫等其他文化形态相比,针对电子游戏的审美、文化与社会影响等的社会探讨及学界研究相对而言处于小众地位。鉴于游戏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及社会影响力,数字电子游戏对于大众,尤其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一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工具,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观念上,我们应区分媒体与信息的区别。诸如电影这种娱乐媒体,其自身并无好与坏的二元对立之分,更在于创作者与参与者的信息内容选择与社会引导。同样,电子游戏既然已成为一种时代的重要文化形态与媒介,与其堵截,不如引导,积极利用和发掘其正向功能与社会价值。引导行业良性发展,引导游戏玩家摆脱电子游戏的诸多负面影响,挖掘数字电子游戏的正能量。在这一点上,媒体话语与学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导向作用。游戏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逐步被学界认可,游戏行业与学界的互动亦尤为重要,如腾讯、网易等均成立相关游戏学院,深入地进行游戏理论与应用研究。而政策上,应引导和鼓励游戏行业多开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此外,社会、学校与家庭及玩家群体应加强游戏素养的培养。游戏素养指游戏者能从玩游戏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体验,具备在游戏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做出决策的能力,具有批判意识和创造性[2]。青少年是电子游戏的主要受众群体,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主要对象亦是青少年。要加强青少年群体的游戏素养培养,使其具备主动甄别电子游戏作品优劣的能力。另外,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都应该对电子游戏有正确的认知,提高电子游戏素养。只有全社会游戏素养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创设优良的电子游戏媒介环境,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电子游戏媒介。
三、结语
借助现代科技、传媒手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是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为大众所熟知的重要途径。电子游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让人们在游戏娱乐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通过挖掘和拓展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可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让传统文化借助新数字媒体艺术手段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传统文化类电子游戏建设,也是对游戏行业的一种良性发展,有利于挖掘与发挥电子游戏的正向功能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