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季武汉市马铃薯瓢虫大发生
2021-12-08王攀杨帆周利琳骆海波望勇司升云
王攀 杨帆 周利琳 骆海波 望勇 司升云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345)
马铃薯瓢虫在湖北省有分布,但武汉地区多年来未发现该虫发生为害。根据实地调查,武汉市2021 年春季马铃薯瓢虫呈大发生趋势,了解马铃薯瓢虫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利于进行针对性防治。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别名大二十八星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与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均为植食性瓢虫,二者常混合发生,不仅形态习性相似,取食寄主、为害症状也较为相似,都是以成虫和幼虫为害茄科、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百合科等植物,其中以马铃薯、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或龙葵、蔓陀萝等杂草受害最为严重(刘国英,2013;司升云 等,2015,2017)。
马铃薯瓢虫在国外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刘国英,2013;吴钜文和陈红印,2013),国内除新疆、青海等少有报道外,其余地区均有报道(石宝才 等,2011;司升云 等,2017),虽然不同文献叙述各异,但均着重标明该虫为北地虫种,且主要为害区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石宝才 等,2011)。据记载,湖北省有马铃薯瓢虫分布(雷朝亮和周志伯,1998),但武汉地区多年来未发现该虫发生为害,田间所见皆为茄二十八星瓢虫,司升云等(2015)曾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和马铃薯瓢虫的识别及防控技术进行报道。2021 年春季笔者于武汉市黄陂区和江夏区冬播马铃薯、菜用枸杞以及杂草龙葵等植株上发现马铃薯瓢虫危害,并于4 月初至5 月底对该虫在马铃薯上的为害情况开展连续田间调查,结果显示5 月底马铃薯的被害株率达到了95%以上,单株马铃薯上的幼虫和成虫总数量在15~36 头,为大发生态势。马铃薯瓢虫在亚热带地区为中低温时期发生型害虫,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马铃薯瓢虫的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但高温对各虫态的发育有抑制作用(石宝才等,2011),幼虫在28 ℃以上不能发育至成虫(刘国英,2013)。进入6 月后,武汉地区的日均温度超过27 ℃,最高达37 ℃,随着冬播马铃薯的收获,该虫种群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在菜用枸杞和杂草龙葵上也不见该虫再有发生。马铃薯瓢虫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发生区域、优势寄主、越冬、世代及发生条件等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现将马铃薯瓢虫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介绍如下,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以期为马铃薯瓢虫的预测预报和及时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1 为害特点
马铃薯瓢虫的幼虫和成虫主要啃食寄主叶片表皮和叶肉,形成排列规则的黑褐色格状半透明凹纹,严重时受害叶片变褐、变枯,直至叶片以及植株全部干枯死亡(彩色图版1)。同时也啃食果实,被啃食处呈开裂凹纹斑,果肉组织变色、变僵、变粗糙,失去商品价值。
2 形态特征
马铃薯瓢虫成虫体长6~8 mm,体宽5.0~6.5 mm,瓢形,周缘近卵圆形,体背半球形拱起,赤褐色,全体密被黄灰色细毛。头长方形,前缘弧形突起,两侧前端着生黑褐色复眼。前胸背板前缘凹陷,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个较大的黑色纵向剑状纹,两侧各有2 个或连或分的黑色大斑。小盾片倒三角形,多为黑褐色。成虫羽化前期鲜黄色,鞘翅无斑,羽化后期黑斑迅速出现;两鞘翅共有28 个黑斑,每鞘翅基部3 个黑斑后面的4 个黑斑排列不整齐,翅外缘的黑斑不在前3 个黑斑连接弧线上;两鞘翅合缝处至少有1 对黑斑相连(彩色图版2)。
卵长约1.4 mm,弹头形,直立,初产时鲜黄色,后变为黄褐色,卵上密布蜂窝状淡褐色细纹。块产,但卵块中卵粒排列较松散,有明显的间隙(彩色图版3)。
幼虫共4 龄,老熟幼虫体长9~10 mm,淡黄褐色,纺锤形,背面隆起,体背密生枝刺,枝刺上有小刺6~10 根。前胸及腹部第八、九节具4 根枝刺,其余为6 根,枝刺多为黑色,也有褐色个体,褐色枝刺个体最外侧枝刺颜色更淡;枝刺基部有黑色斑或褐色环纹,胸部各节背面两侧第一、二根枝刺具共同基部斑纹,腹部各节背面最中部2 根枝刺基部具共同斑纹(彩色图版4)。
蛹长6~8 mm,椭圆形,前端略平,淡黄色,背面有稀疏黑色细毛,以胸部较为浓密。胸腹部背面有黑色斑纹,其中胸部各节具2 个大黑斑,前翅翅面黑色。腹部两侧气门突出,锥状,黄白色。腹部后端包被着幼虫蜕下的白色蜕壳,蜕上的黑色枝刺呈放射状排列。尾端具有2 根黑色尾刺(彩色图版5)。
3 生活习性
马铃薯瓢虫在东北、华北等地区一年发生1~2代,陕北米脂地区可发生2~3 代,宁南山区有不完整3 代发生。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山洞、树洞、土穴、石缝、墙缝、树皮缝、窗台、篱笆下,以及坡地土表内群集越冬。华北地区成虫于翌年5 月中下旬出蛰,陕北地区4 月下旬出蛰。先在附近杂草上栖息,然后才开始迁移到附近的马铃薯、茄子、豆类作物上繁殖为害(刘小凤和胡想顺,2001)。6——7 月为第1 代幼虫危害盛期,7 月中旬第1 代成虫开始发生,8 月中旬为第2 代幼虫发生盛期,9 月中旬第2 代成虫开始迁移越冬,10 月上旬基本进入越冬状态(石宝才 等,2011;刘国英,2013;司升云 等,2015,2017)。武汉地区4 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第1 代幼虫危害盛期,5 月下旬第1 代成虫进入盛发期,6 月中旬后随着气温升高及马铃薯的收获田间种群开始减少。
成虫白天活动,进行取食、交尾、产卵,有假死性,受惊扰时常假死坠地。成虫寿命长,第1 代约为45 d(天),越冬代可达250 d(天)。产卵期较长,卵多产在叶片背面,每头雌虫可产卵300 粒左右,20~30 粒直立成块。幼虫共4 龄,历期13~25 d(天),初孵幼虫多集中取食,有取食卵的习性;2龄后开始分散,多在叶背取食;老熟幼虫在寄主叶背、茎或附近杂草上化蛹(石宝才 等,2011;刘国英,2013;司升云 等,2015,2017)。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马铃薯瓢虫的发生,但高于28 ℃时幼虫发育速度有下降趋势,高温对各虫态发育有抑制作用(石宝才 等,2011)。卵孵化适宜相对湿度为90%,相对湿度50%以下不能孵化;幼虫发育适宜相对湿度为50%~75%,在此范围内低龄至高龄幼虫要求的湿度逐渐降低。有嗜食偏好性,成虫取食马铃薯较茄子产卵量大(刘国英,2013;司升云 等,2017)。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马铃薯等作物收获后及时平整土地,清除杂草和残株,破坏马铃薯瓢虫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虫源基数。
4.2 物理防治 利用马铃薯瓢虫的假死性,敲打植株使成虫落入水盆内杀灭。利用卵的易识别性,人工摘除卵块。
4.3 生物防治 于卵孵化初期,用含孢子400 亿·g-1的球孢白僵菌1 000~2 000 倍液、含孢子100 亿·g-1的金龟子绿僵菌1 000~2 000 倍液以及16 000 IU·mg-1苏云金杆菌1 000~2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也可选择2.5%鱼藤酮乳油1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4 化学防治 于卵孵化盛期,可用50%辛硫磷乳剂1 000 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或10%联苯菊酯乳油1 500 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 000~3 000 倍液,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 000~3 000 倍液,或3%啶虫脒微乳剂1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需特别注意叶片背面着药要均匀,10 d(天)后视虫情进行第2 次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