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舜帝南巡传说与南岭走廊的民族交融

2021-12-08龙运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南巡舜帝走廊

龙运荣

舜帝南巡传说与南岭走廊的民族交融

龙运荣

(湖南科技学院 传媒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舜帝南巡是文明朝圣和南国拓疆,不仅打通了南北交通通道,促进了南岭走廊的民族交融,也加速了南北文化交流,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南岭走廊,促进了南岭走廊经济发展,舜帝德化三苗、移风易俗促进了南岭走廊各族群社会进步,起源于南岭走廊的韶乐北传奠定了中国礼乐制度核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筑牢了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格局;民族交融;南岭走廊;舜帝南巡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国家。在幅员960万平方公里的宽阔领土上,在长达5000多年甚至更久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族群繁衍生息,构成了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促进了这种多元一体的发展?这些历史事件对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何影响?

民族走廊的理论是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伟大构想,对于深刻认识我国民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费孝通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南岭走廊”“藏彝走廊”“河西走廊”的概念,共同构筑了中国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南岭走廊自西向东包括云南东部,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湖南的郴州、永州、怀化、邵阳,江西的赣州,广西的桂林、贺州、梧州、桂北、桂西北,广东的韶关、清远、河源、梅州,福建西部等广大地区,是我国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大陆南部最具地理意义的山地,这里生活着汉族、瑶族、苗族、畲族、侗族、佬族、壮族、彝族、毛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十几个民族。南岭走廊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聚居地,自古便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我国沟通海外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然而,相比河西走廊、藏彝走廊的研究,南岭走廊的研究显得还比较薄弱。麻国庆(2013)、周大鸣(2017)认为,南岭走廊的研究需要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反思传统概念和思维方式。由此,南岭走廊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居于何种地位?南岭走廊各民族又是如何交往交流交融的?南岭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到底有何影响呢?

舜帝作为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在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颇具神话色彩,史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那么,是否真有舜帝其人其事?舜帝为何要南巡?苍梧到底在哪里?何为零陵?舜帝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具有什么地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

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这不仅是弄清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从何时而来的历史需要,更是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 舜帝时期的南岭走廊族群及其文化

舜帝时期是我国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相当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阶段。舜帝时期的南岭走廊活跃着百越、苗蛮、炎黄、东夷等各族群,各族群之间相互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是我国几大主要民族的形成时期,也是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时期。

(一)舜帝时期南岭走廊族群及其文化

1.百越集团及其文化。百越族群是古代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岭南一带南方族群的总称,百越族群有很多种类,史称“越有百种”。

百越族群的文化特征是:使用双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有夹砂或夹炭粗陶,有拍印绳纹,陶器组合有鼎、豆、壶共存。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考古发现了世界上烧制最早的陶片,距今约1.4至2.1万年。种植水稻,饭稻羹鱼,《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薅。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距今约1.4万年至1.8万年。百越族群普遍崇拜鸟图腾和龙图腾。据《说苑·奉使篇》和《汉书·地理志下》记载,越人断发文身,以象龙子。《淮南子·原道训》说:“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象鳞虫。”住干栏式房屋,《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善于用舟。”《淮南子·齐俗训》说:“越人善于用舟”。《越绝书》卷十中记载: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2.苗蛮集团及其文化。上古时期,南方诸民族都统称南蛮,九黎三苗集团是古代我国南方曾经强盛一时的南蛮民族集团,其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当今的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西等地。《战国策·魏策一》卷二十二记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也就是今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史记·五帝本纪》卷一载: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三苗不属于华夏集团,史称为“炎帝之后”,九黎三苗的首领蚩尤曾与皇帝大战于涿鹿,战败被杀,其部族部分归顺黄帝部落,部分被流放三危,部分被迫南迁进入南岭山区,部分继续往西南迁徙。

苗蛮集团的文化特征是: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产生了产品剩余,社会成员产生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对抗。《左传·文公十八年》卷二十载:“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食,不知纪极。”二是已经具有刑法,《尚书·吕刑》卷十九载:苗民“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残无辜,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墨子·尚同中》卷十二载:“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三是盘瓠崇拜。相传盘瓠为一神犬,因征战犬戎部落有功,娶高辛帝之小女为妻。后生六男六女为夫妻繁衍相续,“其后滋蔓,号曰蛮夷”。20世纪80年代,湘西沅水中上游怀化市以东30公里处的高坎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双头合体的犬形陶塑文物,专家考证为距今4600至5000年的原始图腾祭祀物。湘西沅水中上游的怀化在舜帝时期正好是苗蛮集团核心聚居区。

3.炎黄集团及其文化。炎黄族群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而成的部落联盟。黄帝部落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炎帝部落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炎黄集团势力后期逐渐扩大到东至山东泰山、西到甘肃镇原陇西、南抵湖南岳阳、北到河北怀来的广大区域。舜帝时期,炎黄部落主要在中原活动,部分南下到达江淮、长江中下游流域,战败苗蛮集团后,南下更多,逐渐进入南岭腹地,到达两广甚至东南亚半岛。

炎黄集团的文化特征是:当时炎黄集团处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主要生计方式是农业。炎帝部落的始祖为神农氏,是首先发明和从事农业的氏族部落首领。炎黄部落之间既有联盟又有战争,其中阪泉之战中炎帝大败于黄帝。炎黄集团是汉民族的主体来源之一。

4.东夷集团及其文化。东夷族群与炎黄部落并居黄河流域,位于山东、江苏、安徽等省自淮以北沿海一带,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东夷族群分为蚩尤、帝俊、莱夷、徐夷和淮夷五大部落。

东夷族群的主要文化特征是:族群部落众多,包括众多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部落之间发展不一,有的较为发达,已经过渡到父系社会,如帝俊部,其首领舜帝曾是我国上古时代著名五帝之一。而地处山东东北部的来夷部落则长期保持母系氏族公社制。在山东黄县出土的彐(己下加其)器中,就有“妇尊”“诸妇”的文字,可以作为来夷长期保留着妇女参加祭祀或主持祭祀的证据。其经济社会方式早期是游牧后期发展为农业或渔猎。《尚书·禹贡》说:“莱夷作牧,厥匪檿丝。”

5.戎氐集团及其文化。戎是古代西方各族群的统称,俗称西戎。氐与古老的三苗有渊源关系。炎黄集团的三位帝王尧舜禹都曾与三苗交战。尧舜征苗蛮,将叛乱的部分迁往三危(今甘肃敦煌),即《舜典》提及的“窜三亩于三危”,也就是渭水上游和岷山以北的地区,亦即后来氐族的原始分布中心。

戎氐集团的主要文化特征是:已进入阶级社会;在战争中各部落也许有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经营原始的农耕文化,同时养畜业和渔猎经济也占较大的比重。

(二)南岭各族群与舜帝之关系

关于舜帝的身世,学界目前大致有皇帝世系说和东夷后裔说两种。两种传说都与南岭走廊各族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依《世本·帝系》《史记·五帝本纪》及《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黄帝世系传说主要有黄帝至尧和黄帝至颛顼两条分支。舜帝为皇帝第八代嫡孙,“颛顼产穷系,穷系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2]。舜帝时期,黄帝部落主要在中原活动,后与江淮地区的苗蛮集团大战获胜,部分部落逐渐进入南岭腹地,与南岭走廊的世居百越各族群不断融合,形成后来的南岭走廊各民族。

《孟子》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周处《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刘藻《曹州府志》卷四引顾野王的《舆地志》载:“姚墟在濮州东南九十里”,《孝经·援神契》曰:“舜生姚墟”。杨东晨认为,濮州(今山东和河南交界地区)不仅是舜的出生地,而且也是他的成长、发迹地,更是他避难、学艺、磨炼意志的重要地区[3]。在与南岭走廊各族经历了长期交往,东夷人逐渐融入了南岭走廊。境内夫夷水可作为夷人聚居的证据。夫夷水,亦称“夫夷江”“夫夷河”,发源于广西资源县猫儿山,向东北流至资源县进入湖南省新宁县,后注入资江。舜帝作为东夷集团首领南巡属地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 舜帝南巡动机及路线

舜帝南巡是指舜帝到南方巡守,特别是“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狩,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巡狩”亦作“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下》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白虎通义·巡狩》云:“王者所以巡狩何?巡者,循也;狩,牧也,为天下循行守牧民也。”历史上关于舜帝为何南巡以及南巡的路线,有诸多不同的意见。

(一)舜帝南巡的动机

学界对舜帝南巡的动机有诸多猜测,归纳起来大体有巡狩方国说、体察民情说、感化苗蛮说、凭悼亡灵说、回避矛盾说、征剿尧帝说、追寻贤才说等几种说法。舜帝南巡,首先是为了巡狩方国,这是最流行的说法,无论文献典籍或民间传说,都有这一说法。郑国茂认为,南巡直达南疆苍梧九嶷山了解民情,解慢阜财,这是舜帝早有的心愿。舜帝所作之《南风歌》亦是舜帝南巡情结的抒发[4]。感化苗蛮说认为,一向反对舍仁义任诛杀的舜帝为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抱负,不顾年高前往三苗腹地南岭走廊对三苗实行德政,感化三苗。凭悼亡灵说则认为,虽然舜帝同母异父的象多次想谋杀舜帝,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舜帝登帝位后,封其弟象于有庳,即今湖南道县北。经舜教化后的象忠于职守,在有庳做了不少善事。因有庳遥远,舜从未去过,象死后,舜心感不安,朝思暮想去有庳凭吊亡灵[2]8。但杨东晨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象的封国在今山西太谷县,他约在舜帝90岁左右去世后,也归葬于近河北怀来县东南旧怀来父母的墓地[3]10。回避矛盾说认为,鲧治水不力,酿成大患,舜力主殛鲧于禹山,与禹结下了杀父之仇。大禹治水成功,摄政以后,功高震主。为了回避与大禹的矛盾,圣明贤达的舜帝耄耋之年毅然决定远避南疆,免得矛盾激化[5][6]。有学者认为,《史记》中记载“尧为察舜德,以二女妻之”,并“尧禅让于舜”这一记载并不是史实。舜帝不仅强娶了尧帝二女娥皇、女英,并且南巡征剿争斗失败的尧帝及其子象[7]。此说也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有两个问题不好解释:一是如果说舜帝是强娶尧二女娥皇、女英,那为何舜帝崩于苍梧之野时,二妃千里迢迢寻夫,得知舜崩的消息后,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亡。如果感情不好,何来如此凄美的爱情故事呢?二是象既为舜帝异父异母瞽叟之子,为何又成了尧的小儿子呢?瞽叟与尧帝在所有历史文献记载中都是两人而不是同一人。象若是尧的小儿子,则为舜帝的妻弟,如果为瞽叟之子,则为舜帝的异父异母弟弟。两种称呼不一样,其亲属关系不同。追寻贤才说认为,舜帝自衡山下洞庭入沅水是为了追寻善卷贤才[8]。但是,苍梧之行没有贤才可寻,又当作何解释,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以上种种关于舜帝南巡的动机,看似都有道理,但是却又都有瑕疵,其中一方并不能完全说服另一方。结合舜帝的职业生涯和其生命历程,本文认为舜帝南巡动机比较复杂,总体来看应该是文明朝圣和南国拓疆之旅。舜帝学识渊博,德行宽厚,雄才伟略,很早就了解了先进的南方文明,也曾多次南巡想打通通往南方的交通,但是鉴于当时南蛮诸多族群的阻隔,无法到达。直到晚年被迫禅位于大禹后,才不得不南巡寻找先进文化,打通南下通道,寻觅海盐,拓宽被迫南迁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成果不断增加,人们对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逐渐深入。除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外,珠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岭地区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早于舜帝千年之前,境内的高庙文化曾经繁盛一时,对周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炎帝出生于湘西会同并在此改进了伏羲八卦[9]且又在耒阳发明农耕工具,永州道县的玉蟾岩先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这些远古文明都深深地吸引着舜帝前往探寻。因此,本文认为,舜帝南巡的另一种动机就是文明朝圣,追寻先贤智慧,寻求治国方略。

同时,舜帝南巡还是一次拓疆之旅,舜帝被迫南迁后,为了部族生存和发展,向南寻觅海盐,拓宽生存空间。盐乃中国文明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到新石器时代前期,人类生存的主要障碍和敌人,是大自然和野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上古人类寄希望于生存所选择的条件,是气候温和,土厚水深。人类最早栖息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乏这种因素。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因素,就是“沃饶近盐,国和君乐”,换言之,也就是有卤盐可食,有卤盐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说黄河流域土厚水深具有合适人类居住的有利条件,而三峡的确耕地匮乏,土地贫瘠,为何也会成为中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随着农耕时代人类文明曙光的来临,食盐等自然资源成为了不同民族集团谋求的目标……炎帝氏族与宿沙氏族之间发生在胶州半岛的战争、黄帝氏族与蚩尤氏族发生在黄河中游中原地区的战争、癝君氏族与盐女氏族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战争,恰恰说明,食盐是远古时期人类争夺的主要资源[10]。舜帝是心系盐民的远古君王。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传说舜帝弹五弦琴吟唱《南风》诗歌,是他在定都山西盐池附近(近永济)以后,到盐池视察的时候,在盐池北边卧云岗上的一篇即兴之作[10]62。舜帝晚年与大禹发生矛盾后,为了避免战祸也为了保全自己,舜帝被迫南迁,决定远避南疆。当时的南岭走廊交通十分不便,舜帝在位时仅仅到过衡山,被迫南迁后为了拓展生存空间,更是为了寻找赖以生存的食盐。江南地区食盐主要是淮盐和川盐,南岭地区不产食盐,其食盐都靠从两广地区供给。当时的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为大禹所控制,没有舜的立足之地。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舜帝不顾年高,跋山涉水打通了衡山南下南岭诸山到广东的通道,以便把从珠江口岸晾晒的海盐抵达连州,换人背,翻越萌渚岭,进入冯河后,顺流而下,接济江华、道县、蓝山等南岭走廊腹地淮盐、川盐难以抵达的地方。

(二)舜帝南巡的路线揣测

跟舜帝南巡的动机有多种说法一样,关于舜帝南巡的路线,也是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认为,帝舜出巡,由大臣、诸侯等陪同。他们一行从都城蒲坂出发,经安邑(今山西夏县)南行过黄河,过鸣(今河南封丘东),过宛(今南阳),渡淮河,汉江南行,再经夷陵(今武汉)过江入巴陵(今湖南岳阳),沿湘江南下,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阳)。之后,再南行至零陵。帝舜又从零陵(今湖南宁远)到各地去巡视(含今永州地区),还曾到过今浙江余姚[3]。

第二种说法认为,舜帝南巡是追赶着善卷的足迹而行的,意在将天下让于善卷,因此韶山不是舜帝的目的地。舜帝南巡,可以说是走遍了湖南。舜帝进入湖南第一站为韶山,第二站到德山,第三站乃二酉山,第四站是舜皇山,第五站巡至苍梧驾崩而葬九嶷[8]。

第三种说法是舜帝百岁时到南方巡狩,从鄱阳湖出发,溯赣水直下广东韶州的浈水,再溯韶州的武水来到湖南临武县,继续西巡,涉过湖南蓝山县的岿水,上九嶷山,期望下潇水到洞庭湖与娥皇、女英汇合,不幸崩于湖南宁远县东南的零陵[11]。

结合舜帝南巡的目的和地理交通条件,本文认为,舜帝南巡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其行进路线很可能是分三段来进行的。主要的理由是基于其南巡目的和上古时期的交通条件。如上文所言,舜帝南巡既不是苍茫出逃,也不是行天子权力巡视方国,而是为了寻求先贤智慧更好地治国理政,开拓疆土。因此,他的南巡路线应该是朝着上古灿烂文明之地进发的。而从上古的交通条件来看,当时的南方崇山峻岭,荆棘密布,加之三苗叛乱,想要顺利从陆地交通前进是十分艰难的,最理想的交通方式就是水路。因此,舜帝南巡很有可能就是沿着南岭走廊的几条河流行进的。

第一段为自都城南下直达三苗腹地衡山,开始首次与三苗的接触与对峙。从都城蒲坂出发,经安邑(今山西夏县)南行过黄河,过鸣(今河南封丘东),过宛(今南阳),渡淮河、汉江南行,再经夷陵(今武汉)过江入巴陵(今湖南岳阳),沿湘江南下到衡山,开始了与三苗的接触和对峙,然而没有取得胜利。

第二段是从衡山到洞庭至沅水经邵娄抵湘潭,弃无功用德化感化三苗。在与三苗的首次对峙没有取得胜利后,舜帝从衡山出发,沿湘江北上到达洞庭湖德山,向善卷请教平苗之策并禅让天下。然善卷不愿接受禅让,躲到沅水上游沅陵二酉山的二酉洞。舜帝再次追寻到二酉洞。善卷再次推辞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舜帝只好作罢,继续沿沅水南下,抵达上古文明重地洪江高庙,追寻远古文明的遗址。高庙文明距今7800至6300年前,在全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领先的白陶制作技术、竹、石制造技术以及龙、凤与太阳崇拜的宗教思想及艺术创作,在当时起着龙头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上古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参拜高庙文明后,舜帝一行再沿沅水进入渠水达到炎帝故里会同连山。然后过绥宁、城步、武冈等湘西南山区三苗腹地抵达崀山,在崀山停顿较长时间,然后沿夫夷水、资水顺流而下过邵阳、娄底再次抵达湘潭。在湘潭,舜帝听从善卷的建议,弃武功而用德化,奏韶乐,执干戚舞,引凤来仪,百鸟和鸣,三苗咸服。

第三段为韶山至衡阳下英德上零陵达梧州,崩于苍梧,归葬九嶷山。三苗顺服后,舜帝一行沿耒水继续南下到达耒阳。耒阳乃炎帝神农氏发明农耕工具耒的地方。然后由耒阳沿武江南下韶关沿北江到达广东英德。打通南下通道之后,舜帝沿连山北上过临武、蓝山,再沿潇水北上宁远、有庳、道县、到达零陵。再由零陵沿湘水南下东安,在东安舜皇山居住较长一段时间,之后继续沿全州、兴安抵达临桂,沿桂江顺流而下到达梧州。不幸的是,到达梧州后,舜帝因为年事过高劳累过度“崩于苍梧之野”。有感于九嶷山秀丽的风光和风水宝地,舜帝死后被护送沿贺江经贺州、江华回宁远九嶷山安葬。

从舜帝活动的路线来看,基本都是沿着水道和围绕九嶷山展开的。为何舜帝南巡都是围绕九嶷山展开的呢?雷运福、蔡建军合著的《舜帝与九疑山》的说法较为具有新颖。雷、蔡先生认为,帝舜是天文历法的中兴者和传播者,他在南巡中测量了以国都为原点的中国正南子午线,九疑山中的三分石便是舜帝设立的观象台,九疑为“日无影”的“天地之中”。在帝舜看来,地面上的九疑山是天上九疑的投影,而三分石上接天下连地,便是那个“巫”字中间连接天地的那一大“竖”,即通天柱,多么神秘而天然,多么灵异而诡秘。帝舜于九疑三分石设观象台,崩葬九疑香炉石[12]。

四 舜帝南巡与南岭走廊民族交融

舜帝南巡不是简单的个人旅游或出行,而是由诸多大臣和诸侯陪同的文明朝圣和文明宣扬之举,不仅打通了南北交通通道,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南岭走廊,促进了南岭走廊经济发展,舜帝德化三苗、移风易俗促进了南岭走廊各族群社会进步,促进了南岭走廊的民族交融,起源于南岭走廊的韶乐北传后奠定了中国乐礼制度核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筑牢了根基。

(一)部族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族体基础

经过漫长的战与和,黄河与长江的远古民族逐渐结合为三大部族:华夏族、东夷族和南蛮族。按照顾颉刚先生的说法,当时只是“东西民族混合的结果”,南方蛮夷族在尧舜禹的禅让中并没有在国家权力中得到体现。他们的权利没有结合进国家而又要让他们服从于国家的权力,并让他们心服口服地与北方的两大民族融合为一体,这确实是武力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舜帝南巡一路宣讲着道德教化,同时伴随着音乐熏陶,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使南方的九黎三苗大为感动,最终心悦诚服,三大部族终于“混合”为一体。因此,如果没有舜帝的南巡,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都是很难想象的[13]。

(二)韶乐奠定了中国乐礼制度核心

在中原文化影响南方文化的同时,南方文化也不断地融入中原文化。有学者认为,《韶乐》应该起源南蛮,因为文化交融而逐渐成为中原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14]。

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我国古代典籍多有记载。《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今湖南的韶山、广东的韶关等地名都相传与舜帝南巡奏韶乐有关。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秦汉均曾把《韶》定为庙乐,使《韶》在国乐中的位置达到了极致,由此奠定了中国乐礼制度核心。因此,“韶乐当是中华文明初期南北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南方苗蛮文化对中原早期文明的形成作出的重要贡献”[14]。

(三)建筑技术北传促进了城市发展

武陵及沅水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该地距今7800至6300年前的高庙文化在全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领先的白陶制作技术,竹、石制造技术以及龙、凤与太阳崇拜的宗教思想及艺术创作,在当时起着龙头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上古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高庙文化先民不断北渐对城头山古城、石家河古城文明以及夏王朝的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庙文化先民不断北渐,直接促成了城头山古城文明、石家河古城文明以及夏王朝的形成。[15]考古发现,湘西的高庙文化对洞庭湖地区的皂市下层文化和汤家岗文化产生强烈影响,“高庙文化先民从湘西来到洞庭湖平原后,他们的生产方式由过去的以采集渔猎为主逐步适应并转变为以稻作农业为主……澧县城头上高庙文化汤家岗类型的大型环壕聚落面积接近6万平方米。这个巨大的环壕聚落,无疑为后来大溪文化城池的建造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这说明,高庙文化先民与城头山地区先民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与融合,而且城头上地区出现了较多高庙文化移民”[15]。“石家河古城文明是在吸纳周边尤其是南方移民的基础上建立的。”[16]

舜帝南巡,无疑加速了南方建筑技术的北传,特别是南方木构建筑技术的北传成为中国建筑技术的精髓,加速了城市文明的发展。“总的来说,南方建筑在木构架建筑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于北方。中国南方的气候湿润多雨,木材资源丰富,自古就有采用木构架建筑技术的传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干阑式建筑遗址,就属于木框架结构。”[17]

(四)舜帝德化三苗促进了南方部族风俗变迁

舜帝德化三苗,直接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南方,加快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就文化水平而言,当时的中原文化稍胜于东夷和南蛮。舜帝试图感化与中原集团发生摩擦的其他组团,以原始的制度文化代替武力征伐,改变南蛮习俗,使得苗民“移风易俗”“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有苗乃服”“干戈不用而三苗服”。舜帝南巡还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方“生产有了发展、生活有了改善、部族大为和睦、社会大显进步”[18]。考古发现,舜帝时期的南方文化屈家岭文化及其延续的石家河文化中发现了很多龙山文化的因素,龙山文化正是舜帝时期北方文化的代表。

[1]慈仁群佩,列来拉杜,杨显国,李琳,余大锐.探访南岭走廊[J].民族画报,2013(3).

[2]雷学淇.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1-8.

[3]杨东晨.帝舜家族史迹考辨——兼论传说遗迹和帝舜生平事迹的关系[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0.

[4]郑国茂.舜帝南巡不容置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3):10.

[5]向桃初,王勇.湖湘文化通史(第1册 上古卷)[M].长沙:岳麓书社,2015:59.

[6]周甲辰.舜帝避居舜皇山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4):8.

[7]岑沫.舜帝“崩于苍梧之野”悬谜大揭秘[J].文史春秋,2015 (3):32.

[8]刘忠维.追溯德文化源头——兼述舜帝南巡路线之韶山、德山、二酉山、舜皇山、九嶷山旅游景区[M]//.贵体键.善卷传说故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283.

[9]瞿春林,阳国胜.炎帝出生地新说——炎帝故里在会同[J].船山学刊,2006(4).

[10]赵启林,张银河.中国盐文化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9:4.

[11]许远贤.舜帝南巡韶州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3(1):108.

[12]雷运福,蔡建军.舜帝与九嶷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27-32.

[13]唐之享.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试论舜帝南巡的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M]//.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九疑山舜文化研究会,周亚平,欧利生,吕芳文,周九宜.九疑论道(下).长沙:岳麓书社,2015:4.

[14]宋会群.韶乐探源:苗蛮文化对中原早期文化的影响[J].史学月刊,2004(3).

[15]刘俊男,孙建.论湘西武陵地区远古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J].湖南社会科学,2015(3).

[16]刘俊男.论移民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J].中国史研究,2014(4).

[17]中国杜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A].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C].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147-148.

[18]蔡靖泉.舜歌《南风》与舜化南国[J].零陵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

2021-03-30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文化传播视阈下新时代南岭走廊民族交融研究”(项目编号19BMZ011)

龙运荣(1973-),男,苗族,湖南绥宁人,博士、教授、硕士导师,南岭走廊与潇湘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大众传媒与民族文化。

G03

A

1673-2219(2021)04-0040-06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南巡舜帝走廊
神奇的走廊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天下为家
走廊上的时光
一路向南
走廊上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