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2021-12-08何志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历史

何志平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何志平

(湖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未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预测,实践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做出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立的思想基础

1.康德古典哲学理论思想。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历史理论。首先,他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合乎规律性的,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去认知和了解;其次,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合乎目的性的,诚然,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不可能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做出准确预测,但通过对整体发展规律的掌握,人们遵照整体发展规律,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有意识地改造世界,最终使得人类发展的结果合乎目的性[1]。最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合乎理性的,虽然就单个个体而言,人都是感性生物,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感性逐渐被理性所取代,人类社会最终必定转化成为理性社会[2]。马克思辩证地借鉴和吸收了康德历史理论的合理成分,并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场出发,创立了预测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理论。

2.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黑格尔明确提出了世界历史这一概念,并在其著作《历史哲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鉴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属于唯心主义这一阵营,致使其世界历史理论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黑格尔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精神所显示出来的外在世界的发展过程而已,世界历史发展其本质也就是人们精神的自由发展[3]。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认识人类历史的三种方法。一是原始的历史方法,该方法主要侧重于对历史的真实与客观描述,缺乏对史实的反思。二是反省的历史方法,此方法可以有效纠正原始历史方法固有的不足,但也只能停留在概念上,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历史的理论。三是哲学的历史方法,相比较而言,这个方法是成熟自由的,是人类认知了解历史真正有效的方法。他把人类历史从一个整体上来认知分析而不再局限于单独片面的分析,这无疑是可取的。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根源于普鲁士官方哲学,具有西方中心论的成分。但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存在着“合理内核”这一宝贵的辩证法思想。他将辩证法思想用于研究和探讨世界历史的发展,把世界历史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及运动过程,这就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早期思想准备。马克思喜好读书,早期研读过大量涉及经济、政治和历史的著作。通过深刻的思索,他慢慢触及到了世界发展的内在本质,并且认识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形成完整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在历史学方面,马克思通过研读大量历史和政治方面的著作,撰写了著名的《克洛茨纳赫笔记》,并发现了经济对于政治的重要决定作用。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于1843年迁居巴黎,开始研究经济学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些都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作了理论准备[4]。此外,马克思还研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要从历史现象走向历史深处”这一著名论断。1840年前后,马克思通过在历史、经济、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分析,得出了一些正确认知,虽然内容还是相对分散,甚至有些零碎,但其主要思想已经有所呈现,这些成果为他进一步创立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立的时代背景

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通往印度和美洲商路的活动,最初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垄断了传统的亚欧贸易航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君主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以及广泛传播基督教福音等为目的,而派遣了众多的航海家和远洋船队周游世界,从而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地大多都是相对封闭的,各洲各国之间交流很少。而新航路开辟之后,各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渐渐多了起来,世界也开始由此逐渐连接在一起,但同时欧美国家对外的殖民掠夺也给被殖民的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与伤害。总体来说,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残酷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殖民与贸易体系,分散的世界开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客观上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

2.工业革命的开展。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农业生产及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大生产所取代,自然经济逐步过渡到商品经济。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从而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商品生产及分工合作都更为细化更为明确。工业革命同样也带来了社会交通工具的变革,传统的旧式马车等牲畜动力工具逐渐淘汰,以蒸汽机、内燃机为驱动的动力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轮船等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之间的交往带来了更便捷的方式。然而工业革命的变革在造就大机器生产的同时,雇佣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程度也日益加深,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广大的无产阶级时常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生活状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5]。为此,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解放的立场上,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号召,正因为此,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压迫他们的资产阶级,世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世界革命历史逐渐形成。

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一种科学判断,是对人类历史由孤立、局部的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内在必然性规律的揭示[6]。他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述了世界历史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后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目前,学界普遍从两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历史层面,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明确指出世界历史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全部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7]所言,世界历史的形成源于劳动。二是哲学层面,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生产力、社会分工和商品交往的作用下从孤立、封闭状态走向融合的一个过程。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世界历史进行了整体分析,认为世界历史理论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客观性。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绝非“绝对精神”的产物,而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商品交往的日趋普遍化,世界历史的大门得以打开,才逐渐实现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二是整体性。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应当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正因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才得以促使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三是多样性。马克思历来反对历史单一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历史发展道路的多线论。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在不同国家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态,而同样性质的生产方式也会由于民族发展差异而呈现出多种样态;其次,同一国家往往会出现各种生产方式交叉存在的状态。如晚清时期的中国,封建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但在部分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四是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着重强调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性,他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

三 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五四运动以来,直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联系中国实际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积极提出了中国主张,贡献了中国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以及根据世界形势变化的创新,是马克思中国化在世界历史理论方面的智慧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主要创立者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很好地运用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世界历史理论的观点,但却运用了世界历史理论中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革命,没有把中国革命孤立地看成中国人自己局部的阶级革命,而是把它放到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体系中去考察。认为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并从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中,提出了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城市起义,而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的确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此后,又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思想以及提出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为“三个世界划分”的科学判断,找准了中国的定位,为中国谋取应有的国际地位,为伸张国际公平正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基本国情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并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做出了新的判断,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教兴国”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将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从而把中国引上了一条逐步走向富强的道路。

江泽民同志准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致力推进中国更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到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实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进程。

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之初,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依据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强调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引领中国经济社会走上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创造性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实践上做出了重要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成为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

世界历史发展愈发快速,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如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事件频发,贫富差距加大和新冠疫情肆虐等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们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必须依据国际局势和本国国情进一步发展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更为广阔的世界眼光,彰显出更为深邃的中国智慧。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继承与创新,首先,它体现在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角的继承与发展上。习近平从世界全局的角度出发,在2012年正式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中国梦对世界具有吸引力,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说: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实现“中国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完整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相一致的[8]。

其次,它体现在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内容的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外交、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一个突出贡献。世界发展到今天,各种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就国家间关系而言,显现出各个国家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合作的新态势。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导,有利于改善人类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让各国各民族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互利共赢。在尊重他国独立主权基础上寻求共同点,合作发展。通过合作与发展,促进各国经济良性发展,使各国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积极化解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各种矛盾与纠纷,共同构建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又一重大的实践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世界各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主义的先进国家对于当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整体是由于资产阶级的暴力征服所导致,而不是通过自然融合实现的。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的经贸信贷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剥削,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是进一步扩大。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了选择一个新的求同存异、共生共荣的国家间平等互惠的、享有公平发展机会的新型发展模式。无独有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又是着眼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四 结 语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再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坚守[9]。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在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归根结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宏远的未来世界蓝图。只要全人类共同努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预期的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8.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6.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 2005:15.

[5][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社,2005:63.

[6]王作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12.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92.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9]王秀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02-105.

2021-01-10

2021年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建党时期李达的社会主义观研究”(项目编号XSP21YBC28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志平(1970-),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81

A

1673-2219(2021)04-0010-04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马克思理论历史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