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
——星火村
2021-12-08
■ 本刊全媒体记者 曹 众 宋 成
在祖国东北,佳木斯市向东,沿221 国道前行约15 公里,就来到了中国农业合作化经营的发源地——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
村内,“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的印记随处可见。第一个集体农庄,第一个拖拉机站,第一个突破大面积高产地区,第一个写进小学课本的集体农庄,在这里曾诞生过新中国的几个第一。
让土地生金,让人生希望,让日子有奔头,这样的生活信条体现了几代星火人的勤勉务实。
1945 年,桦川解放。1947 年,桦川水利农场建立,并组织农民进行集体化生产,体验大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的好处。1948 年初春,水利农场派人到吉林省敦化、延吉等地,动员有种植水稻经验的朝鲜族农民迁移。于是,这些“老星火”们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来到茫茫荒原,建房安家,开荒种稻。
1951 年,桦川水利农场响应政府号召,学习苏联办集体农庄经验,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集体农庄成立。
披荆斩棘,寒来暑往,难忘那燃情岁月。“那时可苦了,早晨光脚下地插秧,那水拔凉拔凉的。”金东新、姜吉龙两位老人,对那种寒冷记忆犹新:“水上面一层小冰碴,脚伸进去拔得赶紧往回抽。党员干部先带头下地,腿都冻木了也都挺着。1967 年才有了水靴子,后来发明了插秧机,我们就轻松多了。”
光阴似箭,岁月不居。2013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要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星火”也开启了合作社种植新时代。
从前求高产,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吃饱饭。“老星火”钻研水稻耕作生产技术,曾建设了可日加工8 万斤的制米厂。如今,不但追求高产,还追求高质量。“星火大米”持续畅销全国30 多个大中城市。“我们生产的有机稻通过中绿华夏认证,大米能卖到每公斤60元左右。”村干部介绍。
2017 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光伏发电和秸秆发电扶贫项目落户星火村,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 元。此外,还建起了食品加工厂,用村民们“酿米酒、腌泡菜、做打糕”的老手艺增加收入。大米锅巴、小米锅巴、泡菜等新型包装食品,形成品牌销向全国。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2019 年,22 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新建的多功能综合文化楼里欢声阵阵,民族舞蹈队和门球队远近闻名,孩子们免费上学……星火村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村上有文化的长者念叨着:“咱这日子越来越好了,往后一准会更红火!幸福的星火渐呈燎原之势。”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星火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省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四星级村”“市级党建示范点”“县级五面红旗村”等荣誉称号,入选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