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

2021-12-08林玲钰蔡晓良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共同体

林玲钰,蔡晓良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1],昭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应是实现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在实践中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统一,如何统一?从理论逻辑、现实意义、实践进路三个维度回答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的理论逻辑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国际主义的意蕴和追求,二者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辩证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继承了国际主义的精神基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国际主义的增量发展,它体现了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是新时代朝着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理想目标所做的积极努力。

(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人类历史发展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交往持续扩大和深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资本主义通过大工业所建立的世界市场在加速世界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伴随着资本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世界交往的深化中波及全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也跨过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性的存在。资产阶级的逐利本性和资本的国际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在反抗斗争中,单靠零散的力量进行自发的经济斗争是无济于事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采取国际主义的形式。即全世界无产者必须联合起来,建立广泛的国内国际统一战线,共同反抗世界资本主义,才能使自己和全人类获得解放,最终推动世界历史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昭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保卫爱国主义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国际主义精神欢迎无产阶级运动中任何民族的新进展[3]。无产阶级的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在此之前,各国无产阶级必须自觉团结起来。一国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事业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整体的国际主义事业,一国无产阶级要建立和保卫“真正”的国家只有在国际主义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国际主义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一国无产阶级从本国实际出发,从本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把本国事情处理好,本身就是在支援国际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无产阶级致力于解放全人类,这需要在很长的历史中实现。只有先掌握政权,建立并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同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因而,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必须发展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诠释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在新时代辩证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承续国际主义的精神基因。新时代爱国主义强调“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即以中国核心利益为根基,以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命运为价值指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进退。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在坚持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下,携手国际社会在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4]。这种与新时代爱国主义相交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嵌套中华民族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中国家共同体等,最终实现没有霸权-资本的全人类共同体。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国际主义的增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形成起点,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为价值旨归,是一个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国际主义主张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国际主义要求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社会主义阵营时期国际主义分化为苏共的霸权国际主义、欧共俗化的新国际主义、中共反修正主义的国际主义[5]。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奉行但不言明的国际主义,学术界称为新国际主义[6]。邓小平、江泽民提出的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构建,胡锦涛提出的和谐世界构想,都是一种新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一贯主张积极推动构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属于新国际主义的理论图谱。新国际主义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出主权国家之间在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上的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作为凝聚共识、共同行动的最大公约数,是新时代国际主义的增量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国际主义的发展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价值指向相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坚持的主权原则、合作共赢原则、开放包容原则、和谐共生原则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所号召的国际支持、国际援助和国际团结相一致;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共同体意识相匹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整体利益的世界视野,协调国际社会内在冲突的思维理路和思考人类未来总体命运的目标取向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类社会共同体思想具有理论契合和价值共通性。”[7]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多样文明和谐共生,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梦”的国际主义内涵,昭示着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实践模式历史性地转向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协同培育模式。“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8]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能够合理摆脱偏激、封闭的民族主义束缚,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使“中国梦”在提升本国实力、服务本国人民的同时又能谋求世界共识、服务全人类共同发展[9]。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也是人民幸福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外部良性互动中才能实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发加速了这一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在承认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关照世界,强调通过国际契约建设一个合乎各民族利益的正义世界,这正是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建设性逻辑。当前,主权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核心行为主体,民族国家利益仍然是指导各国行为的最高准则。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新时代爱国主义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撑作用,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应当尊重彼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包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携手合作、实现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通过国家治理、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时代国际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国际主义。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的现实意义

时代发展与现实需求是理论创新的基点。当前,中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得我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面临的最大现实。时代发展要求爱国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即对内凝聚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对外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也就是要推动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

(一)助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转型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战乱频仍,形成了带有悲壮色彩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爱国情感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深厚而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伟绩。然而,这种爱国精神发展模式诞生于反殖民反侵略的时代困局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仇视心理和自卑情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都强调身为“弱国”的内部建设和生存奋斗,忽视了爱国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与国俱存又与时俱进的历史现象和国际现象。”[10]当前中华民族已经进入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国力提升的确证,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转型必要且重要。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为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转型提供发展新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方案的自信展现,它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对于培养大国国民的世界意识和人类情怀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民从中国抗疫模式的成功和西方抗疫模式的颓败中发现,中国的做法和标准越来越成为主流,人民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中国呼吁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更使人民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11]。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对于逐步摆脱爱国主义教育的悲情模式,推动以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朝着更积极、乐观、自信的方向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国民的民族责任感和世界责任感,必将伴随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进程。

(二)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擎画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到二○三五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进入加速演变期,我国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的磅礴伟力。为此,要对内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繁荣,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人民的和平发展事业,促进世界各国就克服当前全球危机和发展困局凝聚共识、提振信心。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搞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牢牢扎根。新时代爱国主义赓续着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和追求,能够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不断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形成价值共识和强大合力[11];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广泛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根本要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离不开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有助于突破地域、民族、个体的狭隘视野,涵养大国国民理性平和、包容开放的爱国心态,使中国人民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更好地向世界展现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价值情怀。

(三)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融合加深、信息交流加快,人类社会逐渐成为一个高度共生共存的统一体。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横行,冷战思维大行其道,霸权主义、极端主义等沉渣泛起,给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生存带来了较多未知的考验。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时代变局中,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共建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12]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应该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建立新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构建以国家契约为纽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国际社会的正义化和文明化进程贡献力量。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广泛的价值共识。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共有的情感,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汇聚了各国人民对国家繁荣富强、世界和平发展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它主张各国在谋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追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同时推进爱中国与爱世界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中国人民协同涵养国家之爱与人类大爱,而且能够引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正确认识维护本国利益与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问题,妥善处理坚持本国立场与葆有世界眼光的关系问题,在强调本国的爱国主义时,尊重他国的爱国主义,最终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起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三、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是顺应国家发展要求与世界发展大势的理性选择,是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发展的应然方向。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在实践上要求既弘扬爱国主义又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重要维度是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就是既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又培育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涵养理性平和的爱国心态

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涵养理性平和的爱国心态,引导国人正确对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反华势力出于一己私利和政治偏见频频制造事端。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自觉自发地团结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如过分保守,拒绝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盲目乐观,未能正视本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盲目排外,抵制外货甚至仇视穿戴外货的国人。这些现象暴露了部分国人不成熟的爱国心态,非理性的爱国行为不仅扰乱社会秩序,甚至会给敌对势力提供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空间鼓噪声势,使得一些媒体和辨别力不强的网民,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很容易落入话语陷阱,从而沦为敌对势力消解爱国主义的宣传工具。

爱国心态形塑爱国行为。理性平和的爱国心态是不意气用事、不逞一时之快,而是在面对中国与其他国际力量间关系的事务时,能够客观理智地分析、平和沉稳地对待。树立理性平和的爱国心态,一是要引导国民正确认清国情,通过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二是要引导国民客观认识世情,全面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蕴意,清楚地认识国家利益所在,“正确地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18,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媚外;三是引导国民懂得爱国的“边界”,通过开展法治文化教育,使人们将爱国情感与爱国操守相结合,不让爱国之行超出社会秩序与法律道德的界线;四是要引导国民知行合一,发扬斗争精神,形成积极进取、自立图强的爱国、忧国、报国心态,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二)树立自尊自信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树立自尊自信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来,受封建社会制度掣肘和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影响,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衰,残酷的现实使很多国人对民族的未来失去信心和期待。同时,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入,一些知识分子推崇西方制度,导致部分国人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至今,国内仍有些所谓“公知”臣服于“历史终结论”,不断唱衰中国的发展图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在许多领域已世界领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凸显了西方的制度短板,中国的做法和倡议受到世界人民的称赞。2021年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感慨:“这不仅是一时之运,还有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13]。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有信心和实力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崛起中的中国推动爱国主义朝着更加自尊自信的方向发展。

自尊自信的爱国主义是不卑躬屈膝、不奴颜媚态,是对国家的实力和优势了然于胸,并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的爱国姿态。自尊自信的爱国主义是涵养积极进取的国民心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国民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找准中国定位,为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基调。树立自尊自信的爱国主义,一是要引导国民体悟中国正在和平崛起的事实,相信国家的发展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相信党和政府具备迎接风险考验、应对国际争端的能力;二是要引导国民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不断深化国家认同,通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四个自信”教育,使人们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引导国民树立文化自信,明白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延续中国文化基因;四是要引导国民珍惜祖国发展的来之不易,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断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三)培育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培育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朴素世界主义格局,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千年理政古训。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是爱国情感与世界情怀的兼收并蓄,是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新时代爱国主义倡导自尊自信、立足中国,并不是要培养国人固步自封的心理,更不是要培养中国“中心主义”,而是以我为主、积极进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1]4揆诸现实,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各国共同面临百年未有的风险考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4]“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15]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共享尊严、发展和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树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是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深化对外交往和合作,引导国民形成开放合作的心态;二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继续走开放融通之路,搭建更多文明交流的平台,不断拓宽国人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三是要支持和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增强国人的包容多元意识;四是要引导国民传播好“中国故事”,展现亲和、真诚、友善的大国国民形象,展示中国开放合作的诚意和决心,不给“中国威胁论”提供借口,引导本国人民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求发展求繁荣的梦想紧密结合,与世界人民一起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四、结语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逻辑相契合,与爱国主义的发展机遇相呼应,昭示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在实践中要求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能够回应当代爱国主义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爱中国与爱世界”的张力问题,无疑将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猜你喜欢

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漫谈以“布罗克曼”为代表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国际主义战士
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