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视角
2021-12-08杜生权
杜生权
(福建江夏学院 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35010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宏观视角审视新时代,其突出特征表现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时代所面临的新形势要求学术期刊担负起探究时代真理、引领文化发展的使命。而新时代呈现的媒介融合、数网经济等趋势特征,不仅深刻改变着传媒生态,还极大颠覆了学术传播秩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同样地,学术期刊要肩负起传播学术思想的使命,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始终站在学术前沿,而学术期刊的编辑就必须以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的最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充分认识到数网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积极走出纸本时代思维,努力提升编辑素养,以习近平新闻舆论观为指导,以学者型、全媒型人才为导向,努力强化学术期刊公信力,适应并推动学术传播新秩序,牢牢掌握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和主阵地。
一、新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一)数网技术对学术期刊出版的挑战
所谓数网技术,是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简称。信息社会是建立在数网技术之上的社会。1997年,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成立。1999年,致力于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的中国知网成立,由此开启了数字出版的新纪元。2000年,维普网、万方数据相继成立,我国的数字出版平台逐渐进入知网、维普、万方三足鼎立的时代。数网技术介入学术传播与出版的近20年,不仅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传播秩序,而且对学术期刊的出版也带来颠覆性的挑战,这种挑战经历了从初期的数据库出版到如今的“域出版”,使得学术期刊面临着纸本出版日渐式微的危机。
知网、维普、万方这三大数字出版巨头,基本垄断了数据库出版市场。数据库出版具有显著的集约化特征。“集约化的内涵是指通过集聚、集中、集合各种资源、业务,向实现共享公约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转化的趋势和过程。”[2]这种集约化,一方面实现了学术资源的集聚,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数据库出版商的市场化运营。但这种数据库出版模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术期刊出版的体制机制,“本质上属于学术期刊数字内容的代理销售”[2]。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域出版”概念随之被提出①,并经超星“域出版”系统不断发展完善。“域出版本质上是对主题的聚类出版。”[3]与数据库出版相比,域出版不仅突破了纸本出版在栏目、主题上的局限,而且可以将数据库拆分的失去关联的单篇论文整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以“专域”为中心的跨刊跨期出版。域出版理念实现了学术资源的聚类整合,对学术传播与学术出版都具有重大意义,学术期刊的纸本出版渐有被淘汰之势。
(二)数网技术对学术传播的挑战
学者朱剑对数网技术介入学术传播领域有过深刻的论述:“自数网技术介入学术传播至今这20年中,学术传播的业态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纸本学术期刊基本退出了传播,只保留了‘发表’的功能;封闭的出版环境被打破,来自境外和其他行业的传播主体正在或已经侵入传统学术期刊的领地;一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竞争已在数网技术的基础上全面展开。”[4]数网技术对学术传播的挑战首先来自于数据库传播的冲击。数据库虽然售价高昂,但科研院所等单位购买之后通常免费提供给本单位的职工和学生使用,这就极大削弱了纸本期刊的传播价值。随着域出版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学术期刊的传播力被域出版平台进一步削弱,学术期刊的学术话语权也进而被拥有技术的出版平台所攫取。
(三)国际学术期刊对我国学术话语权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各领域的学术融合已成为国际知识资源积累的重要方式,学术期刊出版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论文生产大国”,并于2016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论文产出国。“然而,中国学者的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的比例却不断走低,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同行的论文比例则处于上升态势。”[5]从学科来看,我国的自然科学已实现了部分国际出版,并在逐渐增强国际话语权,但人文社会科学至今还没有“走出去”。“与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相比,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6]作为中国学术话语表达平台的学术期刊,因体制机制及自身内在因素的制约,无力与国际学术期刊抗衡,中国学术话语权面临着“失语”的窘境。
二、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的素养
(一)学界对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争论
关于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郝捷[7]从出版质量的视角认为,责任编辑要保证出版质量不仅需具有职业心和事业心,还需提升导向把关能力、知识把关能力和文字把关能力;魏善玲[8]从学术不良行为的视角出发,认为作为“把关人”,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的素养包括编辑业务知识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等;刘彦超[9]从学术道德建设视角出发,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八个方面的素养,即政治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编辑出版理论素养、语言文字素养、学术规范素养、法律素养、信息技术素养;杨亚鸿[10]从新时代对人文社科学术编辑的要求视角出发,认为新时代人文社科学术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过硬的专业素养、深厚的学术素养、丰富的信息素养、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五项基本素养”。可见,学界以及编辑界对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认知不尽相同,但政治素养、业务知识素养、专业知识素养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学者朱剑在其论文《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中,深刻揭示了学术期刊编辑对于自身身份及其所应具备素养的焦虑:一是学术期刊编辑应成为学者型编辑,还是应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二是学术编辑与技术编辑应分工,还是应合为一体。从现实观照来看,“杂家”以及学术编辑与技术编辑合为一体是现有体制之下的“无奈的现实”;从学术期刊改革的应然走向来看,编辑学者化以及学术编辑与技术编辑分工合作是学术期刊提升办刊质量及增强学术话语权的必由之路。既然在现有的出版体制之下还不能实现编辑学者化,本文拟从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视角,探讨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的素养。
(二)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1.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学术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的第一素养、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11]435学术期刊虽不刊发新闻,但其思想内容同样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而其披着学术的外衣对公众更具蛊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12]。党性原则不仅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学术期刊办刊的根本原则。党管媒体,自然也管学术期刊。“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11]417学术期刊是刊发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具有探索真理、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功能,因此做好学术期刊工作,更是事关旗帜和道路。
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素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树立政治意识,在思想上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四个意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办刊宗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三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读论文,在“三审三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对政治性问题的审查。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学术期刊编辑素养体系中的“基石”,是学术期刊编辑不同于其他期刊编辑的根本所在。所谓专业素养,是指学术期刊编辑应对所负责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有较深的了解,对这一学科的学术前沿有精准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并认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11]436学术期刊编辑虽与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具体职责不同,但同样负有把关刊发内容的职责,是论文内容的第一“把关人”,而要做好把关,就必须让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编辑。
编辑学者化的提出是对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最高要求。理想型的学术期刊编辑应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但在现有体制之下,专家办刊、专家做编辑只存在于少数个刊之中。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有较深的了解,能够独立撰写质量较高的相关学术论文;二是对某一学科的学术前沿有持续的跟踪和关注,对最新学术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三是在跨学科研究已成学界研究范式的当下,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技术素养。所谓技术素养,是指学术期刊编辑所应具有的编辑业务知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第4条对编辑从业资格作出如下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2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本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在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13]。根据规定,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必须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而这项考试的基本内容是《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可见,技术素养是现有体制之下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有的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人民日报时,亲切看望了人民日报的采编技术人员,指出编辑工作要精益求精,才能将报纸越办越好[14]。精益求精,即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对学术期刊编辑技术素养的精准概括。学术期刊编辑的技术素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出版专业的基础知识及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出版专业实务;二是对与学术期刊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有较深的了解,尤其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有系统的掌握;三是对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相关国家标准要熟练掌握,如《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等。
4.传播素养。传播素养是新时代对学术期刊编辑的新要求。在传统纸本时代,学术期刊集出版与传播于一体,学术期刊是学术思想传播的唯一平台。20世纪末,随着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知网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相继成立,学术期刊将学术论文传播的权利让渡给了数据库平台,纸本传播基本被终结。近年来,随着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超星学习通为代表的域出版平台相继涌现并不断发展成熟,数据库平台已不再是唯一的数字传播平台,学术论文实现了多平台、多渠道、多模式传播。
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的分离,虽然极大推进了学术论文的传播速度,有利于全社会知识资源的传播共享与增值,但其对学术期刊的负面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术期刊的权利被弱化,学术期刊主体的学术话语权被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公司攫取,学术期刊失去了话语地位;二是系统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平台中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呈现,学术期刊精心设计的栏目、特色、专题组稿等无法体现出来;三是作为对论文内容及质量负责把关的编辑的作用进一步被弱化,编辑的主体地位、创造价值被进一步削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完善运用体制机制,打通并用好同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11]429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的分离是数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术论文传播的多元平台有利于全社会知识资源的传播共享与增值,学术期刊编辑应顺应这一有利于学术传播的趋势,培养自身传播素养,掌握数字经济时代的传播技术,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努力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
5.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是任何职业素养体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讲责任、讲品味、讲格调,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尊重和人民赞誉。”[11]439近年来,尽管我国的主流学术之风是纯正的,但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学术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期刊公信力呈弱化之势。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作者的著作权,不擅自修改作者的稿件内容,对于确有必要修改的,应征得作者的同意;二是对未采用的来稿做到不外传、不泄露,更不能剽窃未采用稿件的内容;三是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既不向审稿人透露作者的相关信息,也不向作者透露审稿人的相关信息;四是坚守学术自律,坚决抵制人情稿、关系稿、有偿稿,更不能私自收取作者钱财;五是坚守质量原则,不刊发学术不足、缺乏创新性的低质量文章。
三、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素养提升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不仅学术期刊面临着数网技术带来的诸多挑战,学术期刊编辑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素养提升困境。具言之,一是职业困境,表现为编辑职业不够独立(尤其是高校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同时担负其他职责,以致素养提升力不从心;二是职称困境,表现为编辑的学术发展受困于职称评审制度,提升专业素养反而成为“副业”,也因此出现了编辑走向“编辑学家”还是“学者型编辑”的论争;三是发展困境,表现为主管主办机关不够重视、学历提升受限、素养培训较少且培训价格高昂等。以上困境的解决既涉及到体制机制的变革,也涉及到理念认识的转变,非一日之功。因此,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提升应以内在努力为主,并在可行原则下渐进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
(一)以政治家办刊意识为纲,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办报办刊办台办网都需要坚持这个原则”[11]435。所谓政治家办刊,即指要以政治家的思维办刊,期刊的编辑、出版、传播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政治意识。政治家办刊不仅要求学术期刊主编要增强政治意识,还要求编辑人员、校对人员、副主编等参与期刊编辑出版的全体人员都要树立政治意识。
1.成立编辑部党组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我国的学术期刊多半是由各高校主办的,多数高校的学术期刊编辑部挂靠在本校的科研处(有的称为科技处、社科处等)。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多数高校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并未有独立的党组织,而是与挂靠单位一起成为受机关党委领导的下属支部。鉴于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应成立独立的编辑部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内容除了党章党规外,还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要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
2.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建设专题会,加强编辑部意识形态建设。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虽有但不强。自科类期刊编辑认为,自科类论文与政治没关联,因此编辑的政治意识很弱;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社科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也较弱,认为意识形态与非政治类的学术论文关联不大。造成这些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编辑部领导未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有关,也与编辑本身对意识形态的片面认识有关。因此,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建设专题会,一方面加强编辑部的意识形态建设,另一方面提升编辑对意识形态重要性的认识。
3.加强时政学习,强化“三审三校”环节的政治性把关。学术论文的政治性问题不仅存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把握,还存在于与时事政治、国家利益等密切关切的相关用语中。因此,每一个学术期刊编辑都应该加强时政学习,准确把握国家在敏感性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及表述用语,如新华社公布的禁用词及规范用语,中央台办、外交部、中央宣办出台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等。
此外,应强化编辑在“三审三校”环节的政治性把关,将政治性问题的审读始终作为“三审三校”的核心,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类、思想政治类、民族宗教类、时政热点类等论文,更应增加审读与校对次数。
(二)以学者型编辑为导向,培养深厚的专业素养
学者朱剑在论及学术期刊及学术期刊编辑的走向时指出:“回归学术共同体是学术期刊发展以及编辑身份建构的根本途径。”[15]尽管学界与期刊界对编辑学者化以及编辑职业化存有分歧,但“编研一体”是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16年,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的主题是“倡导工匠精神 做学者型编辑”[16],可见,学者型编辑已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展的导向。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
1.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培养“一专”。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学术期刊的编辑都是负责一个或多个栏目,而期刊栏目的设置往往以学科门类为划分依据,具体又包含了多个学科,要求编辑精通某一学科门类既不现实也不科学,编辑对所负责栏目的学术把握还要依靠专家学者。尽管无力改变编辑负责多个学科的现状,但编辑可以以某一学科为核心,深入钻研,撰写专业论文或著书立说,努力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只有“编研一体”,编辑才能对来稿文章的意义和价值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也才能提出让作者诚服的修改建议。
2.以多个学科为基础,培养“多能”。鉴于多数编辑同时负责多个学科的现实,以及学科研究范式的融合发展,拥有广博的知识已成为对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基本要求。“广博的知识”应至少涵括负责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识知识以及语言文字知识。学术期刊编辑通常来自于非中文专业,虽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其语言文字能力偏弱,因此也应重点强化这方面的学习。
3.以各类科研项目指南为导向,把握学术前沿。学术期刊是刊发最新科研成果的学术平台,学术期刊编辑只有把握了学术前沿才能准确判断论文的时效性及创新性,进而做好论文的初审及送审工作。对学术前沿的把握,除了跟踪相关学科的学术热点之外,最便捷的方式是认真研究各类科研项目指南,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等,以及各类省部级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指南囊括了各类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对学界开展学术研究具有重大导向作用。此外,对具体立项课题的研究也有助于编辑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精准把握来稿的意义及创新性。
(三)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过硬的技术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7]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18]。徐耀强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19]。学术期刊承担着“追求真理,传播学术”[20]的使命,因此学术期刊质量较之其他期刊应有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更应在工作中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以学术期刊使命为导向,强化责任编辑意识。随着老一辈编辑的退场,“80后”“90后”编辑逐渐增多。新生代的年轻编辑接收新生事物较快,且深受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影响,思想前卫,办刊使命意识弱化,对责任编辑应承担的责任缺乏深刻认识。鉴于此,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做好老编辑带新编辑的传帮带工作。传帮带不仅只是编辑技术的培养,还应包括学术期刊使命、宗旨、责任编辑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编辑部文化的传承。此外,编辑部还可以通过召开学习会、案例警示会、业务分享会等形式,强化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使编辑逐渐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提高编校技能。学术期刊编辑编校技能的提高除了依靠老编辑的传帮带之外,更主要还是来自于编辑实践的学习。编辑编校技能的提高除了要加强学习出版专业的基础知识及理论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国家标准之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类编辑业务培训,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业务交流,向编校质量一流的期刊学习。
3.创设交叉校对制度,严格降低差错率。就学术期刊而言,工匠精神体现在对期刊编校的精益求精,努力追求零差错率。但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人手不足,责任编辑同时也承担着责任校对的任务,使得编校质量得不到保证。为此,编辑部可创设交叉校对制度,让不同栏目的编辑交叉校对,以进一步降低差错率。
(四)以融合发展为契机,培养良好的传播素养
基于数网技术的新媒体彻底颠覆了信息传播秩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下传播秩序建构的基本形态。但在学术传播领域,学术新媒体始终未能形成,期刊数据库依然垄断着传播平台。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学术新媒体的形成已成“难产”之势,“学术期刊体制的特殊性使学术新媒体无法获得合法的学术传媒身份,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使学术新媒体不能成为评价对象,故独立的学术新媒体始终没能产生。”[21]尽管如此,在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学术期刊不应放弃学术传播权利,而应培养编辑的传播素养,重构学术传播秩序,使学术话语权重新回到学术期刊及学术共同体中。
1.增强学术传播意识,提升学术话语权。学术期刊编辑普遍学术传播意识不强,这与学术期刊将学术传播权利让渡给数据库平台有很大关系。在数据库平台垄断学术传播的这20余年中,无论是学术期刊编辑部还是编辑,仅仅专注于期刊质量的提升,学术传播意识几乎丧失。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正在逐渐消解数据库平台的垄断地位,给学术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学术期刊编辑应抓住这一契机,增强学术传播意识,将工作从专注编辑、出版延伸至传播领域,努力提升期刊的学术话语权。
2.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提升学术传播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要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树立起学术传播意识,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努力提升学术传播能力。在学术新媒体难产的当下,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借助域出版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开放获取平台等新兴学术传播媒介,多渠道促进学术传播。为此,学术期刊编辑应加强数网技术的学习,创新学术传播形式,尝试以图文并茂等轻松有趣的形式向受众推送论文内容。
(五)以编辑行为规范为指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与学术规范相关的现有办法、准则等主要针对的是论文作者,如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但针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行为规范还尚未有,仅依靠行业自律来约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培养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素养。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学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规范》。针对各级教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行为操守作出了明确规定。可以借鉴制定出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做法,由教育部牵头制定《学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作出详细的规定,将权钱交换、人情交换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加强行业自律,制定《学术期刊编辑自律行为准则》。目前编辑类国家一级学会共有两个,即中国编辑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与学术期刊相关的一级学会还有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在这些一级学会之下还有各类二级学会及分布于各省的省级研究会。这些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等方式,有效将学术期刊编辑凝聚起来,极大促进了学术期刊间的交流和编辑业务的提升。但无论是国家一级学会还是省级学会,其学会章程对编辑的职业道德都没有作出规范。鉴于在教育部层面出台《学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规范》有一定难度,这些社会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制定出台《学术期刊编辑自律行为准则》等方面,则较容易实现。
四、结语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22]新时代数网技术在学术出版与学术传播领域的介入,虽然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但同时也给学术期刊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3]。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推动学术期刊适应数网时代的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养。
注释:
①学者朱剑于2015年提出了构建“学术新媒体”的设想,其提出的构建思路推动了“域出版”的形成。参见朱剑:《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8-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