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狭窄化·形式化·功利化: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主要问题

2021-12-08肖巧玲范白雪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选科生涯个体

肖巧玲 范白雪

(1.上海壁仞科技研究院,上海 201112;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5;2.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高中生涯教育的政策沿革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生涯教育成为一个时代新命题。早在2010 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就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业、心理发展和理想选择,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1]在新高考试行的背景下,2014 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再次强调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出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科目,发展学生生涯规划能力。[2]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也指出应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学校应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践行走班教学,满足学生选学的需求。[3]从加强学生指导,到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再到落实走班教学,可以看出国家关于生涯教育的指导不断细化。2017 年9 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更是明确提出通过体验式课程,让学生把学业与职业相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专长、兴趣,借此提高生涯规划能力。[4]这份文件指导中小学以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学业课程与生涯教育课程的融合。2019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落实学生选课、选考的选择权,进一步明确指出,各地应制定相关指导文件,督促学校落实学生发展,学校除通识课外,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5]由此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关于生涯教育的指导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政策越来越务实,高考改革助推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中新常态。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高中阶段我国高中生不仅面临过去的选专业、选大学的难题,而且面临着选课、选考、选职业、选人生等更深层的思考。面对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学生亟待在生涯教育上有所行动。

二、生涯教育的内涵意蕴与目标要求

生涯一词最早是由舒伯提出的,他认为生涯是个体适应各种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时的独特发展,指的是个体一生中经历的所有事物的演进和历程的总和。[6]也就是说,生涯蕴含的不仅是个体一生中承担的所有社会角色,还包括个体在适应角色发展的所有实践活动。生涯教育是指,帮助个体认识外部世界并认知自身发展,指导个体在身处不同发展阶段时,做出适合自身的最佳规划的教育。[7]广义上,生涯教育是指导个体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一切活动;狭义上,生涯教育主要是指,学校辅导学生加强自我意识,确立自身的生涯目标,寻求最适生涯角色,进行生涯决策的专门性指导活动。从生涯教育的内涵来看,生涯教育能够辅导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寻找自身生涯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实践路径,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一种贯穿个体成长的教育,生涯教育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生涯教育对于个体来说,旨在帮助个体发现自身潜能、合理规划自我,实现个体生命的幸福成长。每个个体由于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经历等因素,个体之间的发展天然存在差异性。生涯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做到个性化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认知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能力,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劣势和优势,一方面能够扬长避短,做出最适合自身的规划,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自己、发展自己。[8]目前,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有了极大的自主选择权,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体现出新高考改革蕴含的归还学生选择权、给予学生自主性的思想。[9]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志向,对高校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对向往的职业对应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理性思考,从容地选课、选考,找出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有效的生涯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去认识自己,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做到“适性育才”,帮助学生形成生涯智慧、生涯能力。

(二)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诉求

生涯教育本就是与社会、职业等相联系的教育,这决定了生涯教育必须植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我国的社会条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10]当前我国处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大跨步走进新时代,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生涯教育要能够更加精准地培育高水平人才。生涯教育不能止步于简单、粗放地培养人才,笼统地普及专业知识、职业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一方面新行业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社会分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就业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新时代的生涯教育,应该借力于当前的大数据技术,植根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克服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切实指导个体适应社会发展。

(三)顺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

当前,时代特征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生涯教育同样地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来指导个体。开展生涯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给学生实际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生涯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培育学生的终身决策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确保学生在其他任何时期内都可能成为新技能的初学者和实践者。[11]不能将生涯教育窄化为某一个重要节点的决策指导,生涯教育应该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生涯教育作为一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职业与社会,指导学生树立未来发展远景目标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10]高中生在高中阶段,面临着众多重要抉择,急需学校、教师提供生涯规划指导。但目前高中生涯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狭窄化

当前多数学校在新高考改革的驱动下,逐渐开始重视生涯规划教育。但多数学校忽视生涯教育深远的育人价值,窄化了生涯教育的概念,把生涯教育等同于高考选科、填报志愿的指导。当前,一大部分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考科目、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对于适应新高考、面临多重复杂挑战的学生来说,选科、选专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选科、选学并非高考改革的目的,以高考改革引领人才培养方式转型,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引导师生关注人的发展与生存意义,这才是新高考的意义。[12]学校应以超越选科、选专业的思维出发,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生涯教育,思考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目标,探索生涯教育的实施路径,推动高中教育综合改革,为这一阶段处于迷茫、困惑的学生提供指导。

(二)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形式化

关于高中生涯教育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虽然响应政策,开展了生涯教育,却流于形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多以主题班会和讲座为主体形式进行;而以拓展生涯知识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都做得不够,与企业、高校联合的职业体验类实践活动的比例也非常少,且相关课程一般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兼任,学校缺乏一支专业的生涯教育教师队伍。[13]这种做法,使得生涯教育课程异化为心理课、班会课,生涯教育的开展徒有其表,内容却相差甚远。班会课、心理课上的指导,只是生涯教育实施的一部分,并不能等同于生涯教育。这样开展生涯教育流于形式,很难让学生完整地掌握自我认知、自我决策的能力。

(三)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功利化

1.难以摆脱分数论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还是没能改变“唯分数论”的观点。新高考改革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把选择权交还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能把更好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然而,多数学校并没有转变观念,把选科指导,简单粗暴地异化为“选分指导”。在异化的生涯规划指导下,学生表现出“田忌赛马”的功利化选科,选科时优先考虑将学习成绩最大化,争取在高考这场博弈中获取最高分。[14]这样的“选分指导”依旧以分数为目标,以知识为导向,违背改革初衷,对学生接纳自我、认识自我、适应社会没有帮助。

2.难以摆脱传统班级管理模式

新高考是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摆脱原先简单的文理分科模式,让学生在科目选修上有了更多的选择。面对这一背景,传统的固定分班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多样的选科,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选科情况,探索新的管理机制。而大部分学校在这一改革形势下,没能积极探索学校分班机制,而是寻求捷径,仍以过去的分班模式为模板。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提前确定所有选考科目,以便提前按照选考科目划分班级;有的学校则设置“选科套餐”,限定学生的选科,再按“选科套餐”编班排课;少数学校甚至囿于传统的文理分班模式,依旧采用传统应试模式应对高考。[15]这样的走班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走班”,学生自主选择权无法得到满足。

四、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改进策略

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涉及职业生涯指导,更关心学生是否学会反思自我、学会规划自己人生。生涯辅导不仅是让个体审视自我,更是让个体对自身的生命历程进行宽广而深远的透视。把生涯教育窄化为选科、选考、填报志愿,以“唯分数论”的观念指导学生参加新高考,是无法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的的,也很难让学生习得规划生涯的能力。为了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积极、智慧、可持续地适应社会,应从以下实践路径出发,去落实生涯教育。

(一)明确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地位

我国普通高中当前面临的不只是指导学生就业、升学,而是指导学生为升学、就业、成人做准备,为成为未来公民做准备,为终身发展做准备。[12]为了高中生能应对这样的多重抉择,学校应切实地探索、开展生涯教育课程。简单的“职业教育”和“大学准备教育”不过是生涯教育的一部分,生涯教育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生涯教育还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到个体决策能力的形成。当前学校及有关部门对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歪曲了生涯教育在高中的价值取向,最终造成高中生涯教育被窄化成选科指导、填报志愿指导。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把握好生涯教育的内涵。首先,应认真思考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学目标,思考生涯教育的育人目标和育人价值,明确生涯教育对高中生的指导意义。其次,应整合生涯教育的教学资源,建立系统的生涯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完善生涯教育实施路径。最后,应统筹生涯教育与日常教学,从时间、内容上去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涯教育的有效实行。

(二)保障生涯教育的师资和课程资源

首先,为了避免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国家应建立专门的生涯教育研究机构,建立规范的生涯教育教师考核体系,培育生涯教育专职教师。学校应该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应该聘请专职生涯教育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同时指导其他教师参与辅导;另一方面可以培训学校现有的教师,通过职业指导、心理指导、职业测评等培训来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构建专兼结合的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其次,为了保障生涯教育的开展,国家方面应完善关于生涯教育的评估政策,促进学校落实生涯教育;而学校方面,则应设计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教师的生涯教育辅导情况,以及设置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探索、开展生涯教育的积极性。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应对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指导,设置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库,保障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资源。学校应积极探索生涯教育课程的建设,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资源,构建丰富的生涯教育课程,发挥生涯教育对高中生的指导作用。

(三)破除传统“唯分数论”,领悟生涯教育的意义

为了避免学校仍以分数为导向,指导学生以分选科,按照传统分班模式选科,应让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主体深刻领悟、体会生涯教育的意义,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对学生有效的生涯教育指导内容。第一,高中学校应率先研究、领会新高考改革的重大意义,深谙当前教育培养目标,熟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向学生及家长进行及时解读,使学生、家长都能意识到新高考选科对学生的学业、职业乃至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第二,教师应积极探索选科机制,消解分数引导选科的情况。教师只有转变观念,从“指导以分数为导向的选科”转向“加强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分析选科问题和解决选科问题能力的训练”,才能指导学生应对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巨大挑战。第三,政府部门要适度下放招生自主权,允许部分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招生活动,扩大学生评价和升学的渠道,形成多元、综合、可持续的高中评价体系,改变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领导的做法,缓解应试压力,促进学校改变“以分选科”的现象。

五、结语

对于个体来说,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亟需导师引导他们去感知自我意识,去认知自我。因此,学校、教师、家长都应该认识生涯教育对学生的意义,相互配合,引导学生知识与能力、个性与共性、自我与社会统一且和谐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最适当的时候遇见最美的自己。

猜你喜欢

选科生涯个体
我的教书生涯
吐槽退役生涯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