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空间,学逸结合”人文校园景观重塑
——以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08丁国霖

花卉 2021年18期
关键词:鲁班校园文化景观

丁国霖

(广州市浅草堂园林工程与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1 背景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清镇校区)是前几年新建的校区,原校园内绿化比较单一,缺乏人文氛围和个性化景观特色,且校内不断在增建高大现代的教学建筑,从而造成原有景观与建筑不匹配,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改造。

2 工程概况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清镇校区)位于贵阳市的西北部,整个地块呈三角形,北侧毗邻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南侧为山坡老黑坡,西侧为花桥河。校园场地依山傍水,环境幽静宜人、空气清新,是理想的办学场所。经考察研究,学校以“厚德、精技、乐学、清心”为校训,践行“学鲁班精神,做大国工匠”的办学理念。

校园内原地势高低起伏不一,原有景观空间布局欠佳,活动功能混乱,缺乏文化要素。同时规划有教学建筑约11 栋,其主要选用了玻璃幕墙、红褐色水泥混凝土、平屋顶等设计元素,这也奠定了校园空间风格塑造往现代简约的方向靠拢。

3 空间需求

校园作为师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户外空间需要满足师生日常的户外教学、文化展示和交流、生活休闲以及课外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其形态则可根据不同需求变化成多个样式:宽敞的开放空间、狭长的带状空间、狭小的闭合空间、简单的围合空间、自由的复合空间等,为各种活动提供尺度合宜、环境氛围舒适的景观场所。

4 设计原则

4.1 从使用者的切实感受、需求出发原则

本着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景观改造需充分考虑实际使用人群特征及需求,整体梳理原有景观资源,协调场地与人的平衡,通过设置文化小品、水景、坐凳、树池、植物组团等趣味设施,吸引人的活动,激发人的参与兴趣,使之成为开放性和文化性为一体的户外交往空间[4]。同时结合学校历史文化精粹,优化校园原有景观结构体系,给使用者带来全新的环境景观体验和精神文化熏陶。

4.2 营造特色校园意象原则

挖掘学校“匠”文化精神,将主题元素融入到场地、设施、小品等方方面面,让“匠”文化散落到校园的每一处,同时集中营造一两个标志性景观,加强空间的标志性、意向性和文化性[3],突出“匠心筑梦”的校园文化特色,塑造特色校园意象,提升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匠心”文化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4.3 使用功能与美学兼顾平衡原则

在改造中,需尊重地域、场地、校园文化,合理组织景观空间,在满足校园师生的教育、休闲、运动、生活等需求的同时,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其中视觉美学景观,主要由植物色彩、构筑物形态、小品样式等外在因素组成,能带给人们强烈的环境感受,这是第一印象,也是景观改造中的重点。而声美学景观则更为内敛,需要足够的“远离感”[4],如鸟声、虫鸣、水声、风声等[4],具有穿透力极强的效果以及需静心才能体会的内在美。将这些美学景观与功能相结合,会给使用者带来全新的体验盛宴。

4.4 与周边自然生态相和谐原则

学校依山傍水,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改造需充分结合校区的地域特征,体现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及特色。同时强调生态适应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完善,使绿色与休闲相结合,体现自然风貌特色,建立良性循环生态模式。

5 重塑方法

5.1 提炼校园特色元素,赋予人文气息

原校园景观个性化不足,与部分院校景观存在类同现象,缺乏令人深刻的校园文化意象。在改造过程中,充分汲取学院的精神文化内涵,从“学鲁班精神,做大国工匠”的理念精髓中提取“匠”文化元素,并以“传承匠心·筑梦未来”为主题串连校园内各景观空间,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校园文化和场所感,彰显校园特色[2]。

校园景观的主题构思立意为匠心筑梦,意为不为外界的风雨所扰、不为世间的名利所诱,心无旁骛,毕其生为所从事的事业倾注心力,将所从事的事业作为一块需经岁月和技术打磨的璞玉,耐心擦拭,精心雕琢,方可换来温润夺目之美丽,承载匠心独运之美名。

为了深度贯彻“匠”的文化气息,将“匠”字拆解重组成“匠”字艺术标识,以各种方式篆刻在坐凳、垃圾桶、铺装、标识牌等设施上,通过这些细微之处的小设计,让校内每个空间都被赋予一层浓厚的人文气息,营造独特的人文校园。

5.2 重塑景观空间结构,打造多元校园

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其面积大小、空间布局及周边环境的状况和特征都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1]。本案例为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虽然改造区域较多,但大改大建的情况并未出现,这是因为在改造设计伊始,建设者就有意识地以现有场地的条件作为基础,在此上进行适当的提升改造,保留场地原有的结构基底。

为了能满足各方要求,结合不同区域的主要使用人群和环境特征,将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清镇校区)的景观空间重塑,改造成了“一轴一山,五园六庭”的新空间格局。“一大轴线”搭建校园景观网络,编制丰富校园景致;“五园六庭”分区形成景观组团,装饰多样的校园空间。

其中一轴是礼仪轴,从主入口通过大小不一的方形空间往校内延续,在起到指引人流作用的同时,形状对称、景深开阔的空间还能给人带来庄严大气的环境感受;一山是场地内历史遗留下来的纪念性小山坡——将军石,因此围绕它增设了和鸣亭、醉花坡,与朝气蓬勃的校园气息相融合,塑造了新的将军石景点;五园六庭则是与校园建筑一体的几个小空间,在改造过程中注入匠人文化气息,依据使用者需求,打造了可临水而读的逸匠园、可于樱花下静思的巧匠园、提供多种活动场所的趣匠园等空间。

通过改造重塑,重新根据场地特性组合场地功能,将原先单一、混乱的校园空间打造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校园空间。

5.3 小品雕塑紧扣主题,一脉相承

小品雕塑的增设,在改造项目中是强调展现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具象、三维的全方位展示可以更好地将校园环境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引人入胜。本案例紧紧围绕建筑院校的特色文化背景,以建筑学界代表顶尖工匠技艺的传统土木结构结合器-鲁班锁、代表大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名人-鲁班作为该校小品雕塑的设计构思来源。

鲁班是春秋末年著名的工匠,对建筑及木工等贡献流传着许多的传说,认为是鲁班设计了工具及建造的法则,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工匠师祖。该校鲁班雕塑采用了大流线抽象刻凿的形式将鲁班手持工具非凡气魄的动势表达出来,展现规矩勤奋、工具巧妙创新的鲁班精神。

而传统孔明锁由6 根锁块组成,充满东方设计底蕴。本案例将每根锁块拆解简化重组,通过不同材料、颜色、组合方式等手法,形成了各具特色又可连成同一体系的四个小品:柱石之寄、鲁班锁、筑脉相承、椽栿小筑,布置在教学区重点活动广场区域,与学子朝夕相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

5.4 植物景观营造与文化相融合

校园内原有植被骨架较为完整,部分乔木长势良好,是现场难得一大优势资源,但个别区域种植较为散乱,未形成系统性景观。整体的植被层次较为混乱,由于缺少养护,长势较差,总体绿量不足。在改造中,重新梳理原有植物树种及生长情况,在集中绿地区域将现有杂乱的乔灌清除,保留长势良好的大乔,以香樟和栾树作为基调树种,搭配季节性变化的开花灌木、多年生地被,丰富植物空间层次,营造四季缤纷、季季有景的植物景观。

同时充分利用场地内种植效果优良的碧桃、李树、樱花、银杏、乌桕等观花观叶乔木,将植物景观营造主题定为“桃李芬芳满天下·银杏光辉照前程”。其中桃、李、樱、杏都可以让人联想到“桃李满天下”的名诗,银杏则会让人联想到光辉耀人的前程,改造通过增种更换等方式,以校内路网为基础,给学子打造一个黄金满地、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校园植物景观,以此展现独特灿烂的校园文化。

6 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景观逐渐发展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甚至可以成为一座城的名片。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清镇校区)在景观改造营造上追求“多元空间,学逸结合”,“多元空间”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校内每块场地与不同功能相适应,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学逸结合”则是在改造过程中,提取历史人文,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视觉、听觉美学景观,让师生可以在这一优美的室外大课堂里读书、休憩等,学逸结合。

校园景观空间承载着师生们对学校的期许和深刻印象,它是绿庭成荫、流水潺潺的,是多元且拥有无限可能的,是独特且无可替代的。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寸一厘都可以成为人文校园意象的一员,成为影响学子们学习生活、精神文化修养的重要媒介。

猜你喜欢

鲁班校园文化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聪明的鲁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鲁班造伞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