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方法
2021-12-08殷明泽
殷明泽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0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生产发展、工业化集中和城市扩张、人口密度增长、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导致人们离生态自然越来越远,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工业三废、城市温室效应等,都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植物资源,维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成为当代城市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1 生态理念的发展与认知
1.1 生态理念的发展脉络
遵从生态理念的文明建设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提出人与自然相处要和顺友善,城乡建设也形成注重环境研究的传统,体现自古以来我国对生态理念的重视和人类对居住环境的生态诉求。18 世纪60 年代,工业革命的出现带来很大的环境问题,让世界人民觉醒了对城市建设的生态意识,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伊安·麦克哈格提出“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并进行大量实践,人类把对于城市建设的要求,从“工业技术”变为了“生态环保”。工业发达的国家提出了“回归自然界”的自然保护思想。“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建设生态理念逐渐成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成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1.2 生态理念的内含与认知
生态理念设计所含内容非常广,它涉及基础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内容。从生态学及生态系统角度看,它的组成又可以分为生命层次、生物层次、栖息所类型、边缘科学分类等。从环境生态学角度看,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按城市生态学来理解,城市生态就是生态自然与城市碰撞,发生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在城市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的物质能量流动的总称。而景观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景观的结构功能、构成元素、空间关系等内容,目的是如何合理地将生态景观运用到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
生态理念是人类及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理念;是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发展生态的观念。笔者认为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理念就是通过生态策略和运用,合理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观来保护环境,构建人类与大自然紧密整合的人造生物友好圈。具体体现在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通过对于自然原材料采集、加工、建造等过程,最终使城市融入自然和生态系统的各阶层,做出人造环境与原生生物圈生态的有效集合。现代的城市园林景观应该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思想,合理利用、保护环境,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园林景观。
2 城市园林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的必要性
2.1 当今城市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工业化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为城市建设不断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城市生态环境上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最明显的是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
首先,虽然我国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上出台了一些有关政策和技术指导,比如“海绵城市”“弹性城市”“城市双修”等,但是落实是一个巨大而长远的过程。假如城市建设只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大力发展工业,确实可以取得飞快的进步,但是城市生态环境因此越来越糟,造成自然资源匮乏的结果却是后患无穷。还有就是没有从实际出发,现存在的园林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和效果,还造成占地面积和经济费用以及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应该完善城市生态园林的监督体制和制度保障,尽快使政策落于实处,使城市风景园林得到推广和合理利用,发挥它本身的作用。
其次,城市风景园林在建设中的生态可持续性的技术方法不足。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与施工比其他的类型的项目更复杂,施工建设者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施工经验,这样建设出的风景园林才能在城市的各种限制影响下发挥效用,但是现在很多施工人员都不重视施工技术,生态风景园林建设中缺乏先进技术的落实。我国现在很多城市园林的设计和施工还在使用非常传统的方法,比如设计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缺乏个性,还有不成熟的施工技术、设施的落后等。这样即使顺利完成施工,城市生态风景园林也没有达到预计的标准和效果,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价值和意义。世界在多元化、单一的城市园林也没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应该重视城市园林景观多元化、自然的先进创新思想和施工先进技术的落实。
2.2 运用生态理念给予人类的价值
2.2.1 有利于保护利用生态可持续资源
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遭到很大的破坏,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能源日益稀缺。而园林景观作为一个融合了多种科学文化研究的载体,统筹协调了多种学科并落实在实际建设中,比如鸟类栖息地只能从事于人群低密度地区;土壤敏感区只能架设空管线为了不破坏土壤植被;降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应用太阳能等可持续技术,还有加大对光能、风能、潮汐能等绿色可持续资源的利用,从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保存自然资源的作用。
2.2.2 满足大众对城市环境宜居的需求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让人们对城市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城市环境健康美好,还要安全、便捷、适宜的居住,城市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在城市风景园林在设计中以人为本,可以促使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符合我们的需求。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涉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因为人们需要在这紧张高速的生活中,寻得一片可以放松疲惫身心的景致,这片景致不仅能让人类亲近自然、改善心情,还可以提高审美。所以在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结合生态理念,才可以创建一片符合大众身心诉求和审美情趣的生态之地。
2.2.3 彰显城市魅力继承发扬生态文化
放眼全球,最有魅力的要数北欧的瑞典、丹麦这样的国家,除了其完备的社会制度和医疗体系等,绿色生态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倘若乘飞机去北欧,在飞机降落前,就可以看出下面生机盎然如森林一般,与我们这样钢铁牢笼般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北欧倡导全民绿色出行,简约的生活态度、热情的市民形象都吸引着全球各国的人前去定居或者学习,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理念下建设的城市的独特魅力。可见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有多么大的影响,倡导全民绿色出行,继承和发扬城市生态文明,也是风景园林的价值之一。
2.3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的效能
2.3.1 净化城市改善气候
从长远角度看,在生态理念下,建立城市风景园林,增加森林植被和植物数量,植物通过叶茎蒸腾水分,通过呼吸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吸收热量,能够有效的控制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植被树木的增多,借助植物的光合作用,还能合理的抑制城市温室效应。植物的叶片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树木植被有利于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城市有害气体的存在。有些树木在成长过程中还会分泌出杀菌物质,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病菌,有益于人类的健康。除此之外,科学的利用乔灌木组合种植,还可以降低噪声污染和光污染,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2.3.2 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资源
在生态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扩大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和植被数量增多,可以有效减少暴雨和洪水对地表土壤的破坏,除此之外,还能降低暴雨所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相比裸露的山坡和地表而言,有植被的山坡和地表就能显著降低径流量和净化水源。为城市增添绿色植被,还会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生态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水平。
2.3.3 获得更多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理念可以使城市建设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植被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的增加,比如木材、草料、生物燃料,间接推动药材、木材、工业乃至果业的发展,这就是生态理念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以优美环境为优势的城市,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员进行购买、投资、观赏等活动,有效促进城市的经济效益。植被树木的增多,促进树木、药材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建筑材料的应用,完备了医学的药物资源,提高社会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学路径及方法
3.1 生态系统的格局构建
城市的生态格局是指城市不同生态功能用地、生态物质实体元素以及其限定范围内的空间布局关系,反映城市发展程度、阶段和过程,体现在城市的生态空间布局、形式、规模等,是生态理念的重要内容。构建生态格局,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充分了解城市的地形与自然资源的情况,借助其优势、合理利用自然格局,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循环可持续发展,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3.2 生态景观要素的具体设计
3.2.1 地形要素
建设城市园林景观,其地形规划设计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和核心,首先我们要善于利用建设范围内固有的自然空间地势,顺应自然,做出合理的规划。地势的高低起伏与坡地的朝向、角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植被种植分布和局部的生态系统情况,比如坡向向南,可以大面积地接收阳光照射,可选择喜阳耐旱的植物。合理利用参差的地势,积蓄雨水,引导、减少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遵循“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遵循自然的设计景观。
3.2.2 自然要素
生态因素最大的构成就是植物。植物配置上,品种选择和配置方式都会直接影响造景效果,我们不能一味追求观赏,大量引入外来植物或单一配置,这样植物存活率不高,养护费高。应结合园地实际,保留原生植被和植物群落,引入外来植物也要选择适应能力、抗逆性强的,病虫害少的乡土植物。造景时尽量选用复层群落,灌草复层群落有较高的降温、降噪能力,这样也能确保植物生态群落的稳定性。
3.2.3 人工要素
园林景观建设中也少不了其配置的建筑小品,作为服务人群休憩观赏的园林小品,除了施工技术以外,在选取材料上非常重要,要与所在园林的山水空间协调一致。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作为建筑小品的原料,既可以突出特色与景观协调,又环保安全,不会影响其他植物。
3.3 各类场所中的生态设计方法运用
3.3.1 居住区园林景观空间
以居住区生态环境为基础,居住区的生物进行生存、生长等活动,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互相作用形成居住区的园林生态系统,居住区园林景观是最接近居民和最普遍的生态系统形态。
在设计居住区园林时,应注意满足其各种要求。首先是健身、教育功能的要求,这就限制了这片功能地区的面积不得小于10hm2,通常在10~21hm2;还应按照居民的各种活动来划分观赏、娱乐、锻炼等区域。其次是游览要求,居住区园林一般视野开阔,植物搭配多样,作为居住区最大的开放空间,为了满足居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对其进行设计时可以把周围的建筑物纳入构图中,形成特色的观赏效果。
3.3.2 城市公园园林景观空间
城市公园园林景观是以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思想,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目的,以生态修复等科学技术为手段而建造出的有地域性、多样性、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是可以提供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具有人居使用功能的城市公园园林景观。
进行设计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环境的实际情况,考虑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功能。这样的绿色设计具有可持续性、节约性、自然性、本地性等特征,运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手段设计城市公园内的生态关系和过程,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达到整体优化原则,还需因地制宜,根据城市不同区域设计公园,保持系统环境的和谐,维持生态平衡,和谐共生。
3.3.3 城市滨水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也是城市园林景观组成要素之一,作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接空间,既不同于水体,也不同于陆地。它水平面承载着动植物的活动,垂直面控制着水陆生态的交流,大致可以分为岸底带、水陆交错带、堤岸带、岸顶带四部分,这样的机构使滨水空间拥有生态功能和景观特性。
设计城市滨水空间时,应先进行现状调查,比如说气候条件、水文情况、河势变化等,以及岸堤土壤的力学性质、物种分布等,确定施工的安全性,会不会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然后落实景观生态理念,水利工程学等技术,结合实际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滨水景观的平面形式和植物配置、视觉景观处理,从美学角度设计景观的色彩、节奏、比例等。还要处理好亲水区域以及做好安全措施,建设符合居民心理和精神的滨水设计。
4 结论
处理好城市与生态自然之间的关系决定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推进。我们要对景观设计进行创新发展,以自然为主,改造为辅,落实生态理念,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生态技术的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景观的作用,更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运用生态理念建设城市风景园林,才符合人们对城市风景园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