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
2021-12-08陆一
陆 一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经历过2020年的重重挑战,2021年的新春里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标志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各项事业进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该《建议》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举措,尤其是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领目标,这是教育领域工作者和研究者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行动方向。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正步入结构性变革的新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正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同时,人均GDP也超过了1万美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2035年人均GDP的目标定为2万美元。在一代人之间,旧的结构已经解体,新的平衡还没有稳固。在蓬勃的社会发展中,教育机会的空前开放,生活质量的大幅改善,社会对多元价值的高度包容,人们的教育需求逐步走向差异化和多样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施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关联度显著增加,教育领域的内部张力也在不断增大,获取教育资源的路径和选择也达到了空前的复杂程度。
从社会结构方面看,有赖于前两代人的艰苦奋斗,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逐步形成代际积累,社会正在形成更加立体多层的结构。社会分层投射在教育领域体现为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大,教育所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逐渐收缩,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显露。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比过去更易于获得教育成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变得狭窄。
从家庭选择方面看,伴随着教育扩张,教育机会空前开放的同时也使学业竞争空前普遍化。过度的竞争使教育和学习发生异化,许多家庭为了免除过度学业竞争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负效应而选择去海外就学。这种现象意味着我国教育系统在急剧扩张提质的同时却未能容纳较有经济实力家庭的教育需求。
从大国竞争方面看,虽然国民总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但尚未满足国人对拔尖创新人才辈出的急迫期待。人类社会正迈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大国对战略性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更加强化了这种教育诉求。然而在大众化的学校教育体制之下,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却并不能与当前的教育制度与环境相协调。教育考试体系使资优学生初步显露学业特长,然而标准化、白热化的竞争又在扼制那些超出一般的才华施展与志向养成。
从文明传续方面看,人文教育的发展长期让位于更具使用价值的科学技术教育。中国虽然拥有丰厚的古典人文资源,但尚未完成现代化转型。由于缺乏传承积淀,学校中真正的人文学识、审美品味、修身力行、意志锤炼等涵养式教育还很稀薄,教育内容、方法、师资、制度都距离达成文质彬彬的教养存在很大距离。我们的文化自信还没有建立在普遍的文化体认的基础上,显得生硬而窘促。
以上四个方面只是未来中国社会在教育领域面临挑战的几个维度,更多的新挑战可能在某个时刻不期而遇,这不由得我们不未雨绸缪。每个教育问题都牵涉深远,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任凭社会发展而随波逐流,更不能凭虚蹈空、好高骛远。立足于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正确理解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术工作者凭借大局观和感受力敏锐地捕捉时代命题,把握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