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蜂群是偷走的还是逃走的

2021-12-08张河勇

蜜蜂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蜂蜜源蜂群

张河勇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下金村,浙江 义乌 322008)

近年来,由于蜂蜜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业余养蜂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因此于荒山野岭,以摆放诱蜂桶的诱蜂者,也越来越普遍。放眼望去,岩石下、斜坡旁、古树下,诱蜂桶比比皆是。诱蜂桶放置多了,给极个别偷蜂者提供了便利——常有已诱入蜂桶的蜂群被盗走。由于山高路远,偷蜂者为了掩人耳目、方便行窃,通常只携带个大布袋,将诱蜂桶中的蜜蜂抖入袋内带走,而弃诱蜂桶于原处。为此,常让有的蜂友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纠纷。笔者在屡次的调解中,也常发现很多误解问题,不厌其烦地为其一一理清。

有位蜂友,于“大暑”期间,在岩下诱得1 个强大的自来蜂群,很是高兴。考虑到“大暑”期间,农村邻近区域内已没有较好的蜜源,而山区尚有名目繁多的杂树、草本和藤本科小蜜源,于是决定暂时将蜂群留于岩下继续放养一段时间,等秋后再搬回家养更为妥当。

数周后,蜂友再次上山巡查蜂群时,发现只剩空蜂桶了,就怀疑是被常在邻近峡谷挖草药的药农偷走。理由是:能去这个山高林密的岩下,除了诱蜂人,就只有挖草药的人了,而附近诱蜂者都是铁杆蜂友,相互间很讲义气,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各自划定区域放置诱蜂桶,从不重叠交叉诱蜂,年年如此。于是,就和挖草药的药农,争得脸红脖子粗……

那么蜂群真的是被人偷走的吗?一般来讲:蜂群如被偷盗,总会留下些蛛丝马迹。笔者决定上山现场查看一番。

倒提蜂桶,确实无1 只蜜蜂,但见有手掌般大小的5 片巢脾。细看脾面形状与颜色,可判定此蜂并不是被人抖走的,而蜜蜂是全群自然迁逃的。判断依据如下:

(1)脾面下端已钝口。脾面下端较宽平,而新造的脾面是较窄的,尤其是脾面下端是很薄的,是呈刀口形的。可以说明:该蜂群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继续往下造新巢脾了。按常理,诱来的蜂群出勤积极,造脾长期不停息,通常造至半桶以下,才放慢造脾速度,即脾面下端才会显现钝平形状。尤其是这种强群,造脾更快捷踊跃,比一般蜂群都要勤奋。之所以中途停造巢脾,原因是高温干旱又缺蜜。为了更好的生存,蜜蜂就再度举群迁逃了。

(2)子脾已出尽。扯下中间那块巢脾一看,不见封盖子脾。如果蜂群是被人抖走的,那么巢内肯定留有部分幼虫脾和封盖子脾,既然没有,那就说明蜂群是自然逃迁的。因为蜂群在缺蜜和高温等不利因素下,先是蜂王停产,工蜂出勤懈怠,以养精蓄锐,再等封盖子脾全部出房,将储蜜耗得将尽时,就全群出逃,另觅新巢址。

(3)桶内工蜂1 只不剩。从此现象看,蜂群绝不是被人抖走的。因为在抖蜂过程中,会有很多工蜂起飞,甚至是蜂王也飞出。如果抖蜂手法干净利落,工蜂起飞的速度,还是远远高于人的抖蜂速度。再说山高路险,也不可能有人黑夜上山偷蜂。既然是大白天偷蜂,那么也会有很多工蜂因出勤未归,没被抖走,哪怕是雨天也不例外。若蜂群“被抖走后”,也至少有拳头般大的1 个小蜂团,会残留下来的。

(4)巢脾不坠落。再仔细查看诱蜂桶的结构,桶内并未穿插防坠脾横竹栅。诱蜂桶上面,盖1 块光洁的旧雨衣布,替代粘脾性牢固的、纤维交错的棕榈丝。巢脾筑造于这种平滑无孔的雨衣布料上,附着力是很差的,蜜源较好时,由于贮蜜过多,常会导致坠脾,有时气温高,连蜂群自身的重量,可能都承受不住而坠落。可想而知,哪里经得住人为提桶猛力抖蜂呢。既然巢脾完好无损、未落地面,那么,就可肯定蜂群并未遭受过人为抖蜂。

综上所述,种种迹象表明,蜂群很明显是因为高温缺蜜,而再次迁飞的。

(5)脾内残留微量余蜜。从扯出的脾面上留有微量的蜜汁来看,本群蜂并未遭受过另外蜂群的盗蜜。因为一旦盗蜜发生后,被盗群飞逃后,绝对不会再有蜜汁留下,而是被作盗群一抢而光。这也说明本蜂群就是近日才飞逃的,否则时日一长,蜜味会招来别的蜂群或蚂蚁和蛾类等众多昆虫或兽类采食的,不可能留下余蜜。

蜂群被偷盗固然可恨,但凡事不能以自己的成见,去主观臆断,更不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地谩骂他人,而应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以合法的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避免不应有的误解发生,以防矛盾激化!

猜你喜欢

工蜂蜜源蜂群
造房前的准备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小保姆成长记
勤劳的工蜂
诠释蜜蜂中毒的诸种“怪象”
电脑“工蜂”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蜜蜂采花蜜
蜂群春管效果佳
蛰伏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