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朔至荔浦高速公路某服务区体验式景观设计

2021-12-08张俊杰周韦世

关键词:服务区农耕体验式

张俊杰, 周韦世, 艾 乔

(重庆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 400074)

一、引言

高速路服务区包含加油站、车辆修理所、公共厕所、餐饮与小卖部等设施,指在高速公路上相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供司乘人员休息的高速路服务设施,为出行的人群和车辆运行提供交通安全保障[1],常给人“厕所+便利店”式的简单印象。伴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高速公路网络的逐渐完善,2017年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提倡营建提升旅游体验的“慢游”型交通网络,主张结合道路沿线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及文化等复合功能的主题风景道。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鼓励道路交通开发新业态新模式,证明“旅游+交通”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2],现代高速公路服务区可通过转型创新拓展功能,丰富旅游业态。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展示地方形象的名片,景观设计可调动周边景观和旅游资源对服务区进行功能拓展,在原有功能基础上注入游憩功能,让空间环境更具生态和艺术性。国内较成功的案例有以休闲避暑营地为主题的重庆冷水服务区,利用服务区所在地冷凉的气候及周边的土场和天然林地,打造生态自驾营地,并与周边青云山和九华山景区实现联动,营造国际级旅游景区。台湾的东山服务区整合台南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营造出特色海底世界、环境解说廊道等景点,加入台南美食和音乐表演秀[3],成为生态智慧型服务区,曾年吸引游客量曾达200万人次。

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探索“服务区+旅游”发展模式。王振兴等以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为对象,实地调查沿线旅游资源,尝试策划与开发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功能[4]。崇水高速花山服务区提炼周边的自然景观、地域文化和红色历史,用以景观设计,打造了一带六区“快旅慢游”交旅融合服务区[5]。宾阳服务区从配套设施及服务项目上打造现代化生态服务区,其以壮乡文化为主题,设立八桂翰墨园,通过碑林雕刻展现唐宋以来不同时期赞美广西的诗词、曲赋、楹联和山歌等作品,吸引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此外,新兴服务区和来宾服务区从广西体验美食制作等不同方面体现“服务区+旅游+文化”特色[6]。在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的环境下[7],荔浦市利用特有的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幸福美丽乡村,被评为“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

20世纪60年代,在空间理论基础上形成体验的概念,最早出现的体验式景观理论将人类体验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8]。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认为:“人是接收器官的组合,也是一个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中再现出各种形象的记忆再生装置。人脑海中的形象是由感觉刺激和再生记忆相互交织的图景。”[9]人们在环境中受刺激、被感染,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知觉获得景观空间的感官体验并触发记忆。如今,以游赏和餐饮为主的简单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以休闲体验为主的多元旅游体验模式的消费需求应运而生。休闲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附加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农业生产经营形态[10]。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些学者将休闲农业体验式景观运用在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11-15],如李旻瑶在农场规划设计中设置亲子活动体验[16]。但体验式景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计与研究较少。

现今,久居都市的人们厌倦了高速运转的生活,渴望一段归乡的闲暇时光。为了满足其精神诉求,进一步增强荔浦乡村旅游发展活力,以休闲农业丰富“旅游+”文章,本文以广西阳朔至荔浦公路某服务区为例,依据场地地形和农田肌理,通过农业生产和技术、乡村生态栖居和农耕研学3种方式架构体验式农业景观,以期推动广西“旅游+交通”产业融合模式的发展,传承源远流长的桂北喀斯特农耕文化,为交旅融合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二、区位与概况

阳朔县有“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漓江、遇龙河、印象刘三姐等著名景点。荔浦市地处桂林、柳州、梧州、贺州四个地级市之间,是桂东北公路交通枢纽,境内有荔江湾、天河瀑布、丰鱼岩、银子岩等著名景点,为“中国曲艺之乡”,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05.08万人次,同比增长22.1%,其中,入境过夜游客40.30万人次,人均逗留1.85天;实现旅游总消费144.16亿元,同比增长36.3%(1)数据来源:广西荔浦市统计局.2019年荔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8-28)[2020-12-27].http://www.lipu.gov.cn/xxgk/jcxxgk/sjfb/tjgb/202008/t20200828_1866652.html.。

阳朔至荔浦公路为《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18—2030)》中将阳鹿与贺巴高速公路相联系的连线公路,路线呈北南走向,双向四车道,路线长度16.3公里,全线采用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的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为26米,沥青路面。该公路串联起阳鹿与贺巴高速公路,以及桂林两县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地段优势明显,交通流量较大。

服务区地处广西桂林荔浦市茶城乡境内,为南北双侧式服务区,总用地面积31.3万平方米,四面环山,属于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农耕区域[17],主要种植砂糖橘、荔浦芋、荸荠(马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服务区北部紧邻荔浦河的支流蒲芦河,河水清澈,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优势突出,有较好的“服务区+旅游”发展条件。

三、服务区设计目标

(一)展现桂北喀斯特农耕文化的有力窗口

喀斯特农耕文化是长期居住生活在岩溶地貌环境地区的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包括耕作方式、衣食住行、礼俗制度和建筑形态等物质及精神文化[18]。尽管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保障了我国的粮食数量及安全,但随之遗留下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环境和粮食污染问题。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讲究因时因地制宜的三才观、农时观、循环观和节用观,能有效避免现代农业生产问题,应大力倡导、继承与弘扬。桂北喀斯特地区的人民是最早开展农业、栽培水稻的族群之一[19],当地壮族先民在汉代已进入犁耕农业阶段[20],历朝历代都重视在广西军事屯田[21]。可见,农耕文化在当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服务区人流量大的特点,以“服务区+地方特色”,将服务区打造成展现桂北喀斯特农耕文化的窗口,让游客在此驻足、感受和传承。

(二)旅游中转站与旅游目的地相结合

传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供司乘人员驻足休息,仅满足司乘人员休息、加油、餐饮、上厕所和修理等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服务内容固化单一,是旅客前往各个目标景点的驿站和中转站,没有吸引旅客在此逗留的条件和设施,导致旅客在服务区消费有限且体验感较差。优化服务区建筑造型、增加名优特产购物点等方式,仅仅是助推游客在服务区“走马观花”的旅游形式[15]133。服务区欲通过一系列休闲农业景观和体验活动的打造,推进“快进慢游”的服务区旅游模式,力争延长游客在服务区的停留时间,给予司乘人员更好的体验感,促进“服务区+旅游”融合发展,将“过程”变为“结果”,将“中转站”变为旅游“目的地”,为司乘人员带来高质量的出行和出游体验。

(三)以服务区“触媒”,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景观触媒效应,原指由景观要素构成的城市开放空间,利用特色景观“刺激”周边空间的发展模式,持续引导后续城市空间的形成或变革[22]。“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上升到支持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对于桂北喀斯特农耕区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服务区可融入周边自然景观与农耕文化资源,将喀斯特山水田园体验式休闲农业景观作为带动荔浦甚至桂林全域旅游的刺激点,带动旅游产业提质增量,激发更大范围的区域旅游活力,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战略。

四、服务区设计策略

(一)设计主题

本次服务区景观设计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全力营造差异化、特色化的服务区,通过注重农耕文化体验的休闲农业景观,创新拓展和转型升级该服务区。以“桂田·宴”为主题,其中“宴”与“验”同音,寓意在服务区中体验桂北喀斯特传统农业种植的盛宴,也可品尝参与劳动所得的味觉宴席,回归乡间诗意生活。

(二)景观分区与植物景观设计

依托服务区不同场地和建筑的功能,以及周边原有山水田园风光,将服务区划分为4个侧重点不同的景观区域:在穿过服务区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设置高速路隔离带景观区,通过冠大荫浓的乔木搭配整形灌木,打造流畅简洁的道路景观,为服务区隔离高速公路粉尘与噪音,使公路对服务区干扰降至最低的同时,为行车路过服务区的司机和旅客提供优美的视觉景观带;停车配套景观区通过停车场点缀树形优美的小乔木和趣味雕塑打造,在软化停车场生硬铺地、提供色彩丰富的视觉节点的同时,对汽车尾气也有一定的生态吸附作用;服务区由综合服务楼、科技体验店、音乐咖啡馆、5G“智慧加油站”、维修间和污水处理间等构成主体建筑,偏岭南建筑风格,周围为建筑配套景观区,该区植物景观类型丰富,主要由视野开阔的活动广场和岭南园林风格的中庭绿化构成,可通过岭南佳果树木,花台种植观花小乔木,搭配盆景和盆栽、藤本植物、竹类植物等营造,为建筑内办公或临时歇息的司乘人员缓解疲劳的同时,让其感受岭南园林精深秀美的独特魅力;游客体验活动的主要区域——体验式农业景观区占地约16.2万平方米,可通过保留原有的水田、湿地和部分原生植被,种植荔浦当地特色的荸荠、砂糖橘、水稻、荔浦芋和玉米等一系列农作物,结合民宿和手工艺体验的建筑打造,开拓服务区的旅游功能,让游客深入体验并传承桂北喀斯特农耕文化(见表1)。体验式农业景观区可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主要由田园民宿、橘苑、古朴院落、蒲芦河湿地、观景台、荸荠田和柑橘园等景点或体验点组成,南区则由荔浦芋田、稻梦空间、玉米种植田、稻香苑和云梦栈道等景点或体验点组成。这4个景观区域虽功能侧重点与服务对象有所不同,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协调构成“旅游+交通”产业融合模式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表1 景观分区与植物景观营造

(三)流线分析

服务区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设计理念。车行道路主要是机动车进入服务区,通往各个停车场、服务区内主体建筑,以及体验式农业景观区使用。服务区内人行道位于体验式农业景观区,主要是方便游客步行游览体验,并以对农田最小限度的干预为规划设计原则,分为主要体验道路、次要体验道路和空中体验栈道3种类型。主要体验道路宽3米,北区串联起柑橘园、蒲芦河湿地、古朴院落、橘苑等主要景点和体验活动点,南区串联荔浦芋田、农业景观停车场、稻香苑等主要景点和体验点;次要体验道路宽1.5~2米,以弧线、折线形式组织路网,北区深入柑橘园和荸荠种植园,方便游客采摘、采挖,到达民宿和制高点观景台,南区顺应荔浦芋田和玉米种植田的田埂肌理,为游客体验活动提供便利。此外,在南区的稻梦空间(稻田)设置一条名为“云蔚栈道”的空中木栈道,让不便亲身体验的游客在桥上眺望整个南区的喀斯特田园风光,从另一个视角观赏稻田的春播、夏灌、秋收和冬藏等农业景象。

(四)竖向设计

服务区竖向设计充分尊重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停车配套景观区、建筑配套景观区和体验式农业景观区均低于阳朔至荔浦高速公路。其中,停车配套景观区、建筑配套景观区相对平坦,高差不足2米;体验式农业景观区由于保留了原有的大地农田肌理,高差较大。北区靠近道路部分地势最高,砂糖橘种植区、田园民宿、荸荠种植区地势逐渐降低,蒲芦河湿地地势最低,高差将近13米;南区中稻香苑和农业景观停车场的地势最高,经过玉米种植田、稻梦空间和荔浦芋田,从南向北地势逐渐降低,高差将近12米。

五、体验式农业景观的作用

体验感在人与景观的交互中才能迸发。基于场所特定文化背景,体验者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整合想象力和情感,获取全新的感官体验。要让游客获得体验感,需要整合桂北喀斯特传统农业种植的组织和流程、农耕文化等[23],进一步强化景观特质。服务区体验式农业景观的作用主要分为自我价值实现和身心放松两个方面。

(一)自我价值实现

服务区所在地周围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能唤起人们对田园牧歌般田地劳作生活的向往[24]。人们的体验感受受个人的生活经验影响较大[25]。通过再现乡村生产生活的片段,让游客勾起儿时的回忆,感受淳朴的乡野乐趣[14]84。体验式景观提供游客发挥才智、潜力和付诸行动的机会,在劳作中产生情感共鸣,体验耕耘后收获的喜悦[26],在感知农耕文化、品味和体验乡村生活中寻找身心的归属,加深对桂北喀斯特农耕文化的记忆和认知。

体验式农业景观的营造需要周边村民的共同参与。年老的村民生产技能娴熟、农耕经验丰富,参与到各项传统农耕项目中,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将农耕经验与传统技艺、民族先民的智慧与心血分享给年轻村民,可吸引年轻村民返乡就业,在家门口即能实现自我价值,增强本地老百姓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荣誉感[27]。

(二)身心放松

服务区的体验式农业景观区较好地融合了乡村农业旅游和康复疗养景观,可发挥乡野自然的疗愈作用。一方面,游客可在服务区田园中享阳光、呼鲜气、观橘色、闻稻香、品芋香和听溪流等,全方位调动游客“形、声、闻、味、触”的五种器官体验[28];另一方面,游客在农事、农活等生产和技术参与中能增强注意力与记忆力,增加知识与趣味性,在互动过程中获得愉悦感[29]。同时,促成“以动养身”的养生方式,释放精神压力,促进身心健康[30],实现治疗和复健的养生目的[31]。

六、体验式农业景观区的运营

体验式农业景观区可在不改变农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将农民承包的土地划入服务区范围,由服务区租用,按照农业用地的基本要求营造农业景观及必要的游览设施。农业景观的营造与维护可聘请当地农民来实施,收获的农产品由服务区作为商品售卖。如此,通过交通与旅游两个行业互推互助,在区域范围内共同提高,给旅客带来特色体验的同时,既没改变农业用地性质,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也能为服务区带来一定利润,为体验式农业景观区的运营提供保障。

图1 农业景观体验模式构架

七、农业景观体验模式架构

游客的农业景观体验主要在体验式农业景观区,分为3种体验模式,分别为农业生产和技术体验、乡村生态栖居体验、针对孩童的农耕研学体验(见图1),让游客从不同角度沉浸在桂北喀斯特农耕文化的故事场景中。

(一)农业生产和技术体验

农业生产和技术体验主要集中在砂糖橘、荸荠、水稻、荔浦芋和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区域中。游客游赏农民在山水田地间劳作的传统农耕画面的同时,亦可下田加入农民的农事劳作中。每逢春耕时节,游客可参与村民使用犁耙与箩筐等传统生产工具,在荸荠田、芋田、柑橘地和玉米地,进行犁地、播种、施肥或除草等劳动,或参与水稻田的插秧和灌溉劳动、柑橘的促花工作等;金秋时节可参与稻谷收割、打谷、脱谷、筛谷和晒谷,挖荸荠和挖芋头、掰苞谷等秋收工作,以及给柑橘套袋或施肥等增产和保果工作;隆冬时节可体验砂糖橘采摘的乐趣,在山水秀丽的蒲芦河边垂钓感受投竿中鱼之乐。让游客零距离接近土地,感受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

此外,稻田间采用“稻鱼鸭共生系统”的生态种植模式,在给稻田增加有机肥料、减少虫害概率,达到绿色生态种养殖目的的同时,也给游客营造了捉鱼、抓鸭、抓螃蟹和摸虾等游戏活动。借助游戏,丰富农事体验活动内容,提高游客的活动项目体验度[32]。

(二)乡村生态栖居体验

乡村生态栖居体验主要以农家餐饮、农产品制作和田园民宿为主。服务区内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种植与养殖项目为游客提供了特色乡土食材。在古朴的院落,游客可向村民学习用荸荠制作马蹄糕、马蹄绿豆糖水等糕点甜品,以及烹制荷兰豆炒荸荠等家常菜,用荔浦芋制作芋头西米露、芋圆奶茶、拔丝荔浦芋头、香酥芋头条等甜品和点心,比拼厨艺。稻鱼鸭共生系统生产的鱼鸭虾蟹,成为游客体验桂北农家家常菜的主要荤菜食材来源。

在橘苑,游客可选购服务区所产农产品,也可在能人巧匠的指点下利用砂糖橘皮制作艺术橘皮画、小橘灯等工艺品,方便游客带回家与亲朋好友分享。在水稻种植为主的稻梦空间,每年水稻收割时节举办“稻草艺术节”,能人巧匠带领游客利用稻草扎成稻草人、稻草屋等艺术雕塑,增加体验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在稻香苑,村民举办稻香作坊,邀请游客体验用石舂打年糕的传统工艺,对手工艺感兴趣的游客还可学习将稻草制作成扫帚、席垫等日用品,作为体验活动的珍贵纪念。

为了让游客有充裕时间体验,柑橘园和荸荠种植园还设计了18间体现当地乡土风情的田园民宿,建筑采用砖石和木结构相结合的桂北民居形式,设置供做饭、吃饭、起居等活动的“火塘”,满足住宿和活动需求。

(三)农耕研学体验

结合服务区农业资源特色,将其打造成自然生态农业教室。针对孩童,策划名为“学童锄禾行”的亲子旅游与研学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认领服务区内的田地,在农民的协助下选择体验水稻、砂糖橘、玉米、荸荠或荔浦芋的种植和管理及收获等环节的全过程。让孩童学习并体验农耕劳作,启发付出与协作意识,体会粮食的“粒粒皆辛苦”,培养节约品质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之心。此外,结合人行道路网摆放、展示当地农耕文化的标识系统与景观小品,方便游客学习了解。农耕研学体验给孩子趣味科普、寓教于乐的同时,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在农事合作中得到升华。

八、结语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人民渴望回归乡村田园生活。而乡村存在农田闲置、乡土资源利用率低、地域文化特色流失、经济发展迟缓等有关乡村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的矛盾[33]。如何化解矛盾并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显得尤为重要[34]。阳朔至荔浦公路某服务区结合所在地景观资源,打造集生产性、经济性、教育性及娱乐性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特色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我国推行的“特色田园乡村”决策、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中倡导的“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以及“农耕文化+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相契合[35],为桂北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提供新的思路,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桂北地区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今后我们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充分发挥服务区的平台效益与规模效应,努力挖掘服务区所在地的景观风貌、文化特色及旅游资源,通过一系列景观布局与体验模式架构呈现,可刺激游客感观,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对当地文化的感知度,吸引游客停留、参与和消费,以期发挥该服务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引擎,带动周边村镇实现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腾飞。

猜你喜欢

服务区农耕体验式
基于AR技术的服务区可视化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河南省高速公路主题型服务区建设思路探索——以郑州西服务区为例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农耕旧事十二韵
品牌重塑:体验式消费下的新概念空间设计
浅析水墨画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加油站 直通车 服务区 督政台
老圃作品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